资源描述
舒兰十四中作业用纸
2010.9.7 第三次作业 班级 姓名
1.《桃花源记》作者 ________ _ , ____ _____ (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中人的心情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 ) 寻病终( )
落英缤纷 ( ) 才通人( ) 屋舍俨然 ( )
阡陌交通( )便扶向路 ( )寻向所志 (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能力提高】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13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 , 。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黄发垂髫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3个成语
1 _________ 2 _________ 3 _________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1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1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 (2)_______ _______; (3)______ _
【拓展延伸】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6.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17.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