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观察、操作及探究。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探究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牙齿的健康保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材料:镊子、解剖剪、一段猪的新鲜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清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
导入:欣赏了这段录像,我们可能食欲大增,但同学们在欣赏食物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观看录像
产生学习欲望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CAI:自主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
(思考):1、消化道从上至下由哪些器官组成?
2、 人体内有哪些消化腺?
3、 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学习
CAI:人体消化系统图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完成学习提纲
看图分别说出消化道、消化腺的组成
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直观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CAI:拼图游戏 人体的消化道
小结、评价
到电脑上拖动鼠标完成人体消化道拼图
以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测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CAI:考考你——人体消化系统图片
点击图片上的结构(事先在口腔、胃、小肠、肝脏等位置标上号码)
评价,小结
学生看图
学生说出该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其他学生听、补充或纠错
以考试的形式来学习一些重要器官,并穿插关注自身健康的教育。同时也能检验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CAI: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方法指导:
1、 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 将小肠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内表面结构(用肉眼观察)
3、 用手指抚摸小肠的内表面,有什么感觉?
4、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内表面,可以看到什么?
巡视指导
组织汇报探究结果
进行激励性评价
在方法指导下分小组探究:
1、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将小肠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沿剪口翻开,肉眼观察内表面结构特点
3、用手指抚摸小肠的内表面,感觉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特点
4、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内表面,看到小肠的皱襞和绒毛状突起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2、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酶
3、小肠长(全长5-7米)
通过小肠结构的探究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发展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反馈与小结
设疑: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收获
交流收获与体会
关注个人健康,科学生活
CAI:讲故事或表演小品
题目:旅行历险记
游客:西瓜子
旅游线路:人体的消化道
提供背景: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子咽下去了。这粒西瓜子在姗姗的体内开始了一天的历险。
介绍活动规则:
1、 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2、 形式、人数不限。
评价在各组间巡回辅导
评价
分小组讨论交流
策划:角色的定位、分工
准备:材料的准备、角色的准备(进一步了解各“景点”特点)等
表演:讲故事或小品
评价
以表演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作反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热情,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巩固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熟练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2)搜寻并探究有关小肠结构特点的信息,解释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3)分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得出它们被消化吸收的部位和条件,最终能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模仿实验:观察猪小肠的结构。
(2)尝试 与同学合作演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尝试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演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吸收的过程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究、合作活动。
(2) 通过思考“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关注饮食习惯,关注健康。
教学重点: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教学难点:概述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消化系统的结构
复习引入:出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点”的复习提示,组织互查互纠。检验复习状况,解决复习中出现的疑问。
回忆上节学习内容,进入学习情境,并根据复习提纲,互查互纠所学。
二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人体消化系统中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可以总结成“长、大、薄、酶多、管多”。组织探究:
① 明确要求-分组搜寻有关小肠结构特点的信息,解释“长、大、薄、酶多、管多”的含义、及它们如何适于消化吸收的,小组完成探究记录。
② 信息来源提示-P61文字、图3-6小肠绒毛的结构示意图、实验观察(实验示范)、影象资料等。
分组搜寻信息,完成“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结构特点的记录”。
汇报探究结果,明确小肠“长、大、薄、酶多、管多”的含义、及它们如何适于消化吸收的,认同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三
学习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在认识了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后,我们知道人吃进的食物会按照一定的路线消化,现在你能否将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各部位的消化串联起来,描述食物中的各种物质被最终消化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组织小组活动:
① 仔细认真地观察分析P63图3-7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上半部分),完成对某种大分子物质被消化过程的观察分析记录。
② 演示某种大分子物质被消化的过程。
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候,将可以被人体吸收。什么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被吸收的部位在哪?
③ 仔细认真地观察分析P63图3-7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下半部分),查阅资料完成对某种大分子物质被吸收过程的观察分析记录。
④ 演示某种物质被吸收的过程。
分组仔细认真地观察分析P63图3-7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完成对某种大分子物质被消化、吸收过程的观察分析记录。
各组演示某种大分子物质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最终明确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知识整合:尝试描述一顿午餐的消化吸收过程。
四
准备《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原因》的探究活动
健康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几乎完全依赖于消化系统的有效消化和吸收。但消化系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例如暴饮暴食。你能尝试应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分析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吗?你还知道哪些常见因素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分析其原因吗?
分组讨论影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常见因素,并针对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等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开展一次探究活动。
交流探究计划。
五
结束
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消化系统起着重要的消化吸收作用。合理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是我们拥有健康的保证。
学习小结,交流分享个人的学习体会,应用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