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2 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及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应用计划
教学评价形式
任务一:情境导入,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来源:Z,
1、导入: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入新内容。
2、提问: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从学生了解氧气可供给呼吸这一点导出本
节课的主题。
讨论、交流、发言。
课件、图片
课堂提问
学生抢答
3、展示一瓶无色气体,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4、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5、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讨论、交流,从颜色、状态、
气味道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描述。
课件、图片
氧气液化的视频
课堂提问
学生抢答
教师讲解
任务二: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4、总结: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1、观察、讨论、交流、发言。
2、学生自愿进行实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3、描述现象,分析结论。
教材、课件
实验2-2的相关仪器和药品
课堂提问
教师点评
任务三:实验探究硫、木炭、铁丝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的实验现象,对比得出氧气化学性质。
实验一:硫的燃烧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教会学生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4、完成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1、观察对比硫在空气中和氧气燃烧的不同现象(颜色、是否燃烧、气味、状态)。
2、描述现象,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讨论实验细节:(1)、(2)两步均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减少有毒气体排放。
教材、课件
实验2-3的相关仪器和药品
课堂提问
教师点评
目标
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应用计划
教学评价形式
任务三:实验探究硫、木炭、铁丝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铁丝的燃烧
1、 猜想:铁丝铝箔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2、 实验展示,分析现象。
3、 思考着瓶底加水或细沙的原因。
实验三:木炭的燃烧
1、 实验展示,分析现象。
、视频播放。
动手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
举手发言;
写出文字表达 式
教材、课件,视频
实验2-4的相关仪器和药品
课堂提问
教师讲评
分析归纳,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木碳、硫磺、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2、 小结: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与氧气发生反应,因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故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3、 强调三个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并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
教材
课件
学生讨论
课堂提问
教师讲评
第二课时
目标
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应用计划
教学评价形式
任务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复习上节课内容,要求学生写出硫与氧气,碳与氧气,铁丝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能描述实验现象。
1、讨论并发言。
2、书写文字表达式。
教材
课件
课堂提问
当堂作业(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
任务二:理清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概念
1、观察并发现上述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的特征。(教材中的“讨论”栏)
2、引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
4、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教材
课件
课堂提问
习题巩固
总结提升,习题巩固
1、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相关实验。
2、习题巩固课后习题1、2、3。
3、作业布置。
小结、交流。
知识脉络化。(不要求每个学生回答完整,但要求一定要参与。)
教材
课件
习题巩固
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