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政治
第Ⅰ卷(客观题,共26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都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填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关于习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习惯是天生的 B.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C.习惯使人终身受害 D.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2.“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想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这句话表明培养好习惯要
A.制定完善可行的计划 B.改掉坏习惯 C.有毅力 D.有实际行动
3.“自己竟然像襁褓中的婴儿,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这是一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第一次面对生活时感叹。它启示我们
A.要努力学习,避免上当受骗 B.培养自立精神,提高自理能力
C.要加强和同学的交流,形成团队 D.要主动寻求帮助
4.有人可以战胜挫折而功成名就,有人却在挫折面前倒下了,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不同的 B.挫折一定会使人变得软弱
C.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同 D.我们不应该消极对待挫折
5.如果刘翔的腿再长5厘米,也许顾宝刚就舍不得让爱徒去练跨栏了。退休前,顾宝刚是上海市普陀区少体校的跳高高级教练。当年,刘翔一直在他的手下练跳高。因为不够高,顾宝刚看出刘翔在“一根杆”上没多大发展前景,所以,后来把他推荐给了“十根杆”教练。于是,往上的刘翔,开始往前,并终于获得了成功。这表明
A.只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式和行为,就一定能成功
B.只有制定较低的目标,才能成功
C.我们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D.在体育方面我们更容易成功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话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
A.善于自制 B.勇敢顽强 C.坚持不懈 D.富有主见
7.一曲《常回家看看》引起了千百万老人的共鸣。某地法院受理的老年人状告子女案件中,有30%均源于子女未履行“精神赡养义务”,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道德问题 B.法律问题
C.既是法律问题又是道德问题 D.家庭内部问题
进入八年级以来,小张同学很苦恼:父母不厌其烦的教导常常引起他的反感。其实,小张心里很清楚,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他就是不愿接受,还采取了故意作对的方式来反抗。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表明,小张的矛盾言行属于
A.从众心理 B.逃避心理 C.逆反心理 D.依赖心理
9.下列做法有利于小张克服其苦恼的是
A.坚持自己的意见 B.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C.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教诲 D.积极与父母交流沟通
李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不仅教给我们数学知识,而且当我们遇到交友、为人处世或其他方面的烦恼时,他都会给予我们积极指导。李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说明
A.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 B.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
C.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 D.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交往
11.师生间亦师亦友,这表明
A.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更加丰富 B.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C.师生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D.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是学生的榜样
12.在法律上,“不作为”行为的实质在于
A.应当享受的权利而不享受 B.应当履行的义务而不履行
C.法律鼓励人们做的事没有去做 D.法律禁止人们做的事却去做了
13.成人的基本标志是
A.年满18周岁 B.开始参加工作
C.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D.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14.初二某班同学围绕班内卫生问题召开了主题班会,全班同学都在“不乱扔废弃物”的承诺书上签了名。可没过几天,乱扔废弃物现象依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作出承诺时要量力而行
B.承诺不是法律,做不到可以放弃
C.承诺作为法定义务,现代社会已不适应了
D.兑现承诺远比作出承诺重要
1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所崇尚的信条。这种思想是
A.正确的,因为只有先对自己负责任,才可能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起责任
B.错误的,因为只要自身修养提高了,就能治理国家,安抚天下
C.错误的,这是古代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把戏
D.正确的,因为只要先对自己负责任,就能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起责任
16.我们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走去,在这“走来”“走去”的过程中,我们有着不同的责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责任无时不在 B.一个人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
C.责任是相互的 D.责任伴随人的一生
二、判断 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把“A”涂黑,错误的在答题卡上把“B”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7.培养好习惯与改掉坏习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8.作为初中生,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主要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有些家庭离异后孩子归母亲抚养,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被解除的。
19.从心理角度看,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有两种方式:主动迎接和被动接受。
20.自觉性贯穿于整个意志行动始终,是产生坚强意志的精神支柱。意志薄弱者往往容易受压力、诱惑等外在因素所支配而缺乏自制性。
21.在一定意义上,教师是文明的使者,向他们表达敬意,就是给予文明应有的尊严。
22.“长大”,一般是指作为社会人的成熟,“成人”主要是指自然人的成长发育。从法律上讲,一个人从十四岁期起就开始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
2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在行为过程中的及时调控上。
24.在践诺的过程中,因条件改变,而无法实现诺言,要取得对方的理解;当然,作为受诺人,要能够理解对象,学会换位思考,接受事实,及时变更,通过双方努力,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
25.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26.“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
第Ⅱ卷(主观题,共24分)
三、简要回答(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其中 27题6分,第28题6分)
27.获得2010年中国达人秀冠军的刘伟,是一位“断臂钢琴师。”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刘伟十岁时因为触电意外失去双臂,十二岁学习游泳,十四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后因为过敏性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生涯。重重困难没有使他放弃梦想,而是潜心投入了他深爱的音乐事业。十九岁成绩优秀的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开始自学钢琴,只用一年时间,就达到了业余四级的水平。对待困难,刘伟说:“刚开始困难简直是一座山,但是后来通过努力克服时,再回头看看那困难只是一个小小的台阶。”
请结合“自立自强”的知识回答,
(1)刘伟的成功来自于他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2分)
(2)有人说,我要向刘伟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日常的小事是不可能磨练我的。
请对此观点作简要评析。(4分)
28.材料一: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无论作为的行为还是不作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同时,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
材料二: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在一个崇尚道德和法律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结论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一个人行动自由的前提是什么?从中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分)
四、分析说明题(本大题共12分)
29.材料一: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所在的蒋巷村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的“穷乡”。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生产队大队长。他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也就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兑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庄严承诺,44年来,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把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如果结合“承诺的分量”的知识给常书记兑现诺言的行为拟个小标题,你觉得比较恰当的是什么?常德盛书记为什么要花44年的时间来兑现诺言?(4分)
材料二:一群迁徙中的斑马在遭遇几头狮子的袭击时,怀孕的母马和小马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此时,一匹老斑马忽然一声长吼,猛地调转头,离开斑马群冲向狮子。狮子们争相撕扯着老斑马的肉,直至剩下一堆白骨。在这段时间里,斑马群早已离去毛
(2)请结合“勇敢地承担责任”相关知识谈谈老斑马的行为给你带来的感悟。(4分)
材料三: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前,英国小女孩蒂莉正随家人在海边度假。当海水突然反常地退潮时,蒂莉通过在课堂上掌握的灾害知识,判断海啸即将发生,并说服周围人与自己一起转移,从而逃过了一场劫难。与此同时,更多海边的冲天巨浪吞噬了30万正在休闲、玩乐的人的生命,繁华的海岛成了荒凉的废墟。
(3)我们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请根据材料三中小女孩的表现,说说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4分)
【方法指导】
简答题是一种传统的题型。但近几年来,为适应开卷考试命题形式的要求,中考命题注重能力考查,简答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这一变化特点,解答好以时事政治为背景资料的材料型、图表型简答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源:Z|xx|k.Com]
“是什么”:即首先搞清楚材料讲的“是什么”。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对每一个关键信息逐条分析,避免疏漏。
“为什么”:在对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后,一定要紧密联系背景材料,简要列举课本上的相关观点。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所列举的观点必须坚扣材料中心,语言简练,简明扼要,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点到为止,无需展开分析;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述时一定要使用专用术语。
“怎么做”:视题目的具体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如,材料或图表中谈的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结论就应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得出结论,谈做法。[来源:Z#xx#k.Co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