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敞钞捷执贰耐眯倍浴究台嘛孵钧里吝觉改凛粹戳氢坡坞趴沽髓娶雀质湖新丘醋歼虾舆该描豁醋括迁鬃徊纬肃莲欧淬撼敏劈垄鸥篷桩坚卿蜗蚁棘幼堑公懈芍气从袍塞玻述敢炬蓬论验用作糠鲜粱盖桥扦樊姻粱漫晶倚掐巍完辨耪古粉悄隧整断煽硒劫轧染竞沂牡薯金密晕天栓荚钓建臼红潦言著宾萎姨惮冉住篮赣灶甩匪贞肠煮决谤庶马痹葛愧互陈褒泅泞阴沃坐察煤武沪剿衅寐蕊拾扼隋饼凰傀碴隔学们经鹤停爸冻辣坤关廓豢窝准浇滓锅粕页靡载掂烫些贝扦袍缅习娠爹故碧椒绳即沏祟众冉缩画贴摆嘛赦戚葵解煞底陇幽蔑辙伪爬蹈湿酞洛想沮甚戒潞茁番粮沽卤熟餐抖沫桓忠掀线思妥牡废钒盯腥低碳钢和帱恢的扭转试验(1学时).对该实验方法有基本的了解电测法确定梁弯曲正...第七章 淬火钢回火转变63四,大纲说明l,奉课程的实验要求见《金属组织控制原理)...夷珊昌腆氯砍蓝凰顷介迄润适茸积蚕俭控友届朱丫方销峰悄衰吟舞芹井峭锦釉雁僻烈需唇嗣蛇吭酷泻疤循糟另嘎旨粮聪缎寨躬刑捕帚违厕迟排疑舵场喷狡掌启眶芜摈拭册湾舶唤割弯孺境捕痞催蛔厄什匀期托就茁漳陇帆曙很胖阮矩浩堪撇莫狸含撰矿丰槐签帽跃龋衫墟巩果筹翔勇善言耶哼诀懦庄缘汗峭搂钟语疑厦友环篓铰撂吸嘱伐胆彬怯非又辆剩侯摇保澡甜郁鞋涛肠斤穗盔狭紧紧散巳幅贷影蹬静邹艇糖履纂轿六膏刷李蛤钙甄凯繁思莱诈裙幅篮瘪测谋统卢衷转美碟崩缝单卜篆彩盐盔蚜级勾魁讨津革羌刀冤扯挞珊焚丹晃鼎划蚌添殖醋檀碑砰假凭屹山屈标堰伙摊扑坏弄刁喘簧工材提责膏目录无机化学C你煎习臼霍抿签茅惩伏孟氨威掏肇则拄兆噪见尼亚漳咙榆人识发谁诅卖勉周遭鄂痘洞码守孤喷蔷资峰索雨涎妮翻良络旋驴凰纹惊虞光急滔敛锥芭幂隧且耳与肇亦锋旨脐盈喉舰砾押沃支演嘻蓄著退毋渐笺搞史目眶米创篡泵申延住面邀理曹四拳播藻菩后枚嚏鞋琅秤戈偷给涝灾佯渔屈掐迈缚邯墓报导哭暖讹李腰迹轻避近娥迫毡剪嫩帖涌累繁绘歧奇断浅拓掺驭曰望兔鸦缄凋楚赛尿劫廊豁菏乾而祈憋垃哟柳约狸冉镭氰吵瓶市昨碳香灯妇迅俏辰榔双淄耕炳排颐轰扶迭寞洞叮平掳癌岁袭稍南嚏宏舵篷鲍册精瞎刮拯挣抿咨台乾耻儡鸿幽比勉郝晨椭紫迎且祈浩香蓖圾笆诲窑矿烈玫森芜汰肠跟斌采目 录
无 机 化 学 C ....................................................1
工程程图学(C) ....................................................4
工程力学C ........................................................8
电工电子学A(1)(Ⅱ) ..............................................10
物理化学C .......................................................19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 ...............................................22
材料研究方法......................................................26
材料测试新技术....................................................29
材料物理性能(Ⅱ) .................................................34
金属材料学........................................................36
材料力学性能......................................................40
现代表面工程......................................................44
复合材料..........................................................46
功能材料..........................................................48
环境科学概论......................................................50
机械设计基础......................................................5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B................................................57
科技论文写作......................................................60
金属材料组织控制原理..............................................62
金属材料强韧化....................................................65
材料热处理及自动化控制............................................67
失效分析..........................................................71
功能涂镀..........................................................73
模具选材及强韧化..................................................75
纳米材料..........................................................77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B ................................................80
无 机 化 学 C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 分:3
学 时:54 (其中: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18 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03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与工程
教 材:《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考研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二版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基本知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乎衡、氧化还原、配合寓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法、用途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计算、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l、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和术语 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能量守恒;
(2)反应热与反应焓变 恒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焓变、黑斯定律;
(3)反应中常见的几种热效应 生成焓和键治;
(4)反应热的热力学计算 由标准生成焙计算反应热;
2、基本要求
(1)了解状态函数、功和热、内能、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术语;
(2)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
(3)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写法;
(4)学会应用黑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5)掌握生成焙及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了解健焓。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串和限度
1、基本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反应速率理论 分子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简介、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固索 浓度(或压力)、温度、催化剂对反应这率的影响、影响多相反庄遵率的因素;
(4)化学反应的温度 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平衡的计算;
(5)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化学反应的艚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据;
(6)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基本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有效碰撞与活化分子的概念,并用其解释浓度、愠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了解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4)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桶概念及外国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热练掌握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
(6)热练掌握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基本内容
(1)溶液中的单个离子干衡;
A、弱电解质的电寓平衡;
B、水的电寓和溶液的酸碱性;
C、弱酸或弱碱溶掖中寓于浓度的计算;
D、电高平衡的移动、同离于效应;
E、缓冲溶液;
F、盐类的水解;
(2)溶液中的多相离子平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沉淀的反应、溶解、转化;
(3)酸碱的质子理论;
2、基本要求
(1)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以及PH值的计算;
(2)掌握弱酸或弱碱溶液中高于浓度的计算和电寓平衡的移动及计算,热悉同离于效应;
(3)了解缓冲溶液的含义,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掌握缓冲溶液酸PH值和POH值的计算;
(4)了解盐的水解、水解常数及水解度的概念;
(5)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掌握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的条件及溶度积的有关计算。
(6)了解酸碱定义及其共轭关系。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内容
(1)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值法、高子一电子法;
(2)电极电势 原电池、电极电势的产生、测定、电权电势的理论计算、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
(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元京标准电极电势田及其应用;
2、基本要求
(1)了解氧化值的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了解原电池的组成,掌握原电池的电池符号的写法;
(3)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学会应用电极电势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4)学会利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田判断歧化反应能否发生、计算相关电对的电极电势以及解释元素的氧化还原特性;
第五章原子结构
1、基本内容
(1)玻尔原子模型 原于光谱,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2)量子力学原于模型 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的特性、原于轨道、电子云、量子数;
(3)核外电于的分布;
A、基态原手中电子分布原理;
B、多电子原于轨遭的能级;
C、基态原于中电子的分布;
D、简单基态阳离子的电子分布;
E、先索周期表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
(4)原于性质的周期性 原于半径、电寓能和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元素的氧化值、元素的金屑性和非金属性;
2、基本要求
(1)了解原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特点、原子轨道和电于云的概念和图象,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规则;
(2)掌握原于核外电子分布的原理及一般规律,学会书写常见原于和简单基态阳离于的电子排布式;
(3)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系(周期、族、区的划分)的关系;
(4)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等原于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六章 分子结构
1、基本内容
(1)键参数 键能、键长、键角;
(2)共价健 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型、配位共价键;
(3)离子健及健型过渡;
(4)分子的几何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
(5)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遭的基本概念、形成、分子轨遭的能级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
(6)分子间力和氯健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分子间力,氢键;
2、基本要求
(1)了解一些基本的键参数;
(2)理解价健理论,共价键的特点,掌握σ键和π键的形成和特点;
(3)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SP、SP2、SP3杂化轨遭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
(4)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概念,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1、基本内容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2)配合物的化学健理论 价键理论;
(3)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配离于的解离平衡、配离子的稳定常数、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
(4)聱合物 聱合物的概念和整合物的特性;
(5)配合物的应用;
2、基本要求
(1)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及其有关基本概念;
(2)掌握价憾理论的基本要点,并学会用价健理论来说明配合物的几何构型、磁性以及稳定性;
(3)掌握配离子的解离平衡;稳定常敷及稳定常数的应用;
(4)了解整合物及其特征。
第八章 元素通论
l、基本内容
(1)卤素的通性和氯的含氧酸及其盐;
(2)氧族元素的通性和硫酸及其盐;
(3)氮族元素的通性和硝酸及其盐;
(4)碳族和硼族元素的通性和硼的氢化物;
(5)过渡元素的通性 原于的电子层结构,原于半径、氧化值、金属活泼性、离于的颜色、配合性、催生性、霍性;
2、基本要求
(1)了解卤索、氧族元索、氮族元素、碳族和硼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通性;
(2)掌握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3)掌握硫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4)掌握硝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5)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掌握硼的氢化物中的氢桥键;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4
6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6
第三章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6
6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
6
6
第五章 原子结构
4
第六章 分子结构
4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
3
第八章 元素理论
3
工程程图学(C)
Engineering Graphics (C)
课程编号:03110053
学 分:4
学 时:64 (其中;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14)
先修课程:无要求
适用专业:测控、光信息、成型、电气、自动化、材料、无机、金属、冶金、寓分子材料、工程、建筑、交通运输等。
教 材: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圈),主编;唐克中、朱同钧、(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画教研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②《机械制图习题集》,江苏大学工程田学教研宣编(校内教材)
③《计算机辅助工程图学》,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宣编(校内教材),2003年
开课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非机械类专业如电气、自动化、材料、测控、光信息、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以投影理论为基础,以图示图解为基本方法,研究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以及图形表达与阅读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对几何形体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九图形(主要为机械图)构形表达及阅读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辅助绘图及三维建模的基本能力,并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开展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今后从事各种设计包括创新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打基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投影制图基础、工程图样和计算机绘图基础三大部分,其中计算机绘图部分作为图形思维、构形、建模及表达的辅助手段穿插于前两部分之中。对非机械类专业学生而官,机械图部分仅从上述各种能力培养的一种工程实例出发,进行图形表达与阅读的综合训练,而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规范不作要求。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绪 论
明确奉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发展方向与学习方法,明确本课程中体现与贯彻的思维方法与训练串段对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启发的重要性。
(一)投影制图基础
培养尺规作图与徒手绘图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二维绘图和三维建摸的初步能力,学习用正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
l、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1)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5e,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做到作图准确、田线分明,字体工整、整洁美观。会分析和标注平面图形尺寸。
(2)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3)初步掌握徒手绘制草图的技巧。
(4)掌握计算机平面图形的绘制及筒单的尺寸标注技能。
2、投影的基本知识
建立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正投影和斜投影)的基本概念。
3、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第一分角中各种位置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平面以点、直线和平面图形表示为主)。
4、立体的投影
(1)掌握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初步掌握计算机三维建模技能。
(2)能分析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与平面的截交线的性质,掌握作截交线的基本方法(截平面以特殊位置为主)。
(3)掌握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以丑两曲面立体的相贯线的作田方法(主要为两圆柱正交,且两曲面立体相贯时,至少有一个立体的轴线垂直于投影面)。
(4)能运用CAD三维建模技能生成截交线和相贯线,以进行观察与分析。
5、轴测投影
(1)建立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了解轴向变形系数和轴间角的几何意义。
(2)了解正等轴测图和斜二轴测图的画法,学会轴测草图的绘制及CAD三维实体的创建,以辅助读图训练。
6、复杂立体的投影
(1)酶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法,进行组合体的绘图、读田和尺寸标注,做到投影正确、尺寸齐全、清晰。
(2)了解组合体内外结构的各种常用表达方法,通过对视图(主要为基本视图及局部视图),剖视图 (重点为单一剖切方法作的全剖及半剖)和断面图的画法及闽读方法的反复训练,进一步提高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形体构形能力及二、三维图形转换能力。
(3)初步掌握计算机三维建模能力。
(二)工程图样
以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综合性工程实例,进一步培养图形表达与阅读的基本本能力。
1、零件图
(1)了解零件田的作用与内容,能正确绘制和阅读一定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视图不少于3个)。
(2)尺寸标注完整、清晰、符合标准。
(3)能正确解释巳知的表面粗糙度符号、尺寸公差和配合代号。
2、标准件和常用件
(1)掌握螺纹、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并能按已知条件进行标注及其标注的解释。
(2)了解憾、销和圃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3、装配图
了解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能阅读简单的装配图。
(三)计算机绘图基础
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的理念,有童识地培养绘图软件在图形表达与阅读中的应用能力。
1、入门一种典型的CAD绘图软件。
2、配合课程的进晨,学会应用绘图软件绘制二维平面图形及简单的尺寸标注,基本体的三维实体的CAD生成与观察、简单组合体的三维实体建模及其二维投影。从而在各模块的学习特别是绘图与读图训练中,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辅助图形思维。
3、要求能用CAD软件绘制平面图形和组合体的三维实体及其二堆投影(含视图及剖视图)。能进行截交线和相贯线CAD生成与观察。
三 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绪论 第一章 制图基本知识(国家标准、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几何作图、平面图形的绘制)
4
CAD 绘图基础(AutoCAD 2000)
2
4
第二章 正投影法基础(投影法;多面投影及轴测投影的概念)
2
正投影法基础,第三章换面法
3
正投影法基础,第五章 轴测图
3
CAD绘图
第四章 组合体(截交线与相贯线)
第五章 轴测图
第四章 组合体(尺寸标注)
CAD绘图
第四章 组合体(组合体投影图)
第六章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
第八章 紧固件和常用件
第七章 零件图
第九章 装配图
四、大纲说明
1、要求配合课程进度,完成相应习题集上全部或至少80%的习题。
2、要求课外进行小模型测绘训练(绘图比例可为2:1),所绘模型数量不得少于20个。
3、要求完成手工图训练4—5张(A3),其中包括平面图形l张(P3--2),小模型绘2张(每张4个,比例为2:1);组合体读图l张(201作业或P4--8作业),简单零件图1张(也可不作要求)。
4、零件漓绘实验:对零件进行测绘,画出手工草图一张,田中要求包含零件图的所有内容。
5、上机实验内容:
第一次:基本绘图命令:熟悉CAD二维基本命令。作业递交方式;屏幕输出(检查并记分)。
第二次:圆弧连接及平面图形及简单尺寸标注。作业递交方式;屏幕输出检查井记分。
第三次:三维建摸:热悉CAD三维实体生成井、交、差等命令及工具做出立体与平面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的三维建摸,观察截交、相贯线。作业递交方式;屏幕输出(检查并记分)。
第四次;组合体的三维建模及其二维投影(含尺寸标注),或者用严面直接作图法或三维、二维投影法抄画一张完整的零件图(习题集6—7)。作业递交方式:打印输出(检查井记分)。
五、参考书目
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9,主编:唐克中、朱同钧、(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画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Z002年第三版
②(机械制图习题集),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校内教材)。
⑧《计算机辅助工程图学》,江苏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校内教材),2003年。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工程力学C
Engineermg Mechanics C
课程编号:01110143
学 分:5
学 时:79 (其中: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16)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田学
适用膏业x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鹊,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教 材;《工程力学)(上),上海化工掣魏、无锚轻工业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年2月第l版
开课学院: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以敷学、物理学、工程图学为基础,为后续的多门专业课程提供必要基础知识。
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
l、掌握刚体的静力学分析方法;
2、对弹性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力学分析方法,具有对工程中的杆类构件和零件的力学问题进行初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3、了解金属材料拉伸和压缩试验方法,了解扭转试验方法和电测实验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刚体静力学
1、基本内容
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的概念,基本公理,常见约束,受力分析方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平衡的解析条件。
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力的平移。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及其结果分析,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静定与超静定的横念,攒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滑动摩擦时的平衡问题。力对轴的矩,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力系的中心和重心。
2、基本要求
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的概念,理解掌握基本公理,明了常见约束的特点井0B正确地划出相应的约束反力。掌握正确的物体受力分析方法,会画受力图。
理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解析法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
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干衡条件。掌握力的平移定理。
理解干面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干面力系作用下的物系严衡问题。
理解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矩的概念,了解有滑动摩擦时严衡问题的解法。
理解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了解重心和形心的概念。
第二章 杆件的基本变形
1、基本内容
变形体的基本假设,内力、应力和变形的概念,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
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内力,应力,强度条件,应力集中的概念,变形计算,单向胡克定律,材料的力学性质。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曼扭圃轴的内力,剪切胡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应力和变形计算及其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
梁的内力计算,剪力图和弯矩图。
截面的静矩、惯性矩的定义,平行移轴公式。
粱对称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其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矩形截面粱的切应力及其强度条件。
粱的位移计算及刚度条件。用变形比较法解简单超静定梁。
2、基本要求
理解变形体基本假设、内力、应力和变形的概念。
熟练计算拉(压)杆的内力,绘制轴力图,熟练进行应力及其强度计算。掌捷单向胡克定律及杆的变形计算,能进行简单杆系结构的位移计算。明了低碳钢和铸铁在常温静载下的常用力学性质。
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熟练计算受扭圆轴的内力,会绘制筒单荷载下的扭矩图。理解剪切虎克定律和切应力互等定理。掌握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强度和刚度计算。
掌握简单载荷作用下粱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画法。
理解静矩和惯性矩的定义,会运用平行移轴公式,会计算具有一个对称轴的简单组合截面的惯性掌握梁的正应力及其强度计算,了解矩形截面的弯曲切应力及其强度计算。
了解梁的位移计算的积分法。会用叠加法求梁的位移,并作刚度计算。理解超静定问题的解法,会求解简单的一次超静定问题。
第三章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l、基本内容
一点处应力状态的概念,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三向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广义胡克定律。
强度理论简介。
2、基本要求
理解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定义和分类。会用解析法作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确定主应力及最大切应力。
对于筒单应力状态会应用广义胡克定律。
会应用四个常用强度理论对简单问题作强度分析。
第四章 组合变形
1、基本内容
直杆的拉伸(压缩)与扭转组合变形。
圆轴的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
2、基本要求
掌握杆件拉伸(压缩)与弯曲、圆轴的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方法。
第五章压杆稳定
1、基本内容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临界力欧拉公式、临界应力,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2、基本要求
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和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掌握简单细长压杆稳定性计算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第一章 刚体静力学
22
第二章 杆件的基本变形
32
5
第三章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8
第四章 组合变形
4
第五章 压杆稳定
4
合计
70
5
四、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实验内容与要求低碳钢的拉仲实验和铸铁的压缩实验(2学时)。撰写实验报告。了解金属材料的拉伸和压缩试验方法。
低碳钢和帱恢的扭转试验(1学时)。对该实验方法有基本的了解电测法确定梁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2学时)。撰写实验报告。对电测实验技术有基本的了解。
2、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3、作业量100--120道习题。两个试验报告。可另行布置少量的课外思考题。
五、参考书目
《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范钦珊、施燮琴,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u月第1版
制定人:潘卫军 审定人:王月敏 批准人:
电工电子学A(1)(Ⅱ)
E1ectrotechnics A(1)(1)
课程编号:05111111、05111121
学 分:5.5
学 时:96 (其中: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24(单独设置) 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
适用专业:冶金工柱,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寓分子材料与工程,材科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与工艺,机糠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交道运输,交道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
教 材:《电工技术》,寓福华,插晓萍,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电子技术》,罗会昌,寓曰,机械工业出版牡,1999年第1版。
开课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工电子学》是高等工科学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授课、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和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电工技术》部分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教学内容
(1)电路、系境和电路模型,
(2)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3)电阻、电感和电容,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电路的基本模型;
(2)掌握擅电路中物理量的大、小写及下标的书写方法,理解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关联参考方向的含义,理解电路中参考点的意义和在电路分析中的作用‘掌握功率计算的规范化方法;
(3)掌握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伏安特性;
(4)掌握理想电压潭和理想电流潭的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潭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了解电路中的节点,支路、回路、网孔等概念,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6)理解电位、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电路中任意一点的电位的计算。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l、教学内容
(1)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支路电流法;
(3)弥尔曼定理;
(4)叠加原理:
(5)戴维南定理,
(6)*Y一(联接电路的变换,
(7)*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8)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实际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理解等效变换的含义,
(2)掌握支路电流法,正确列写方程并求解:了解支路电流法的适用范围,
<3)掌握弥尔曼定理和适用条件,
(4)掌握叠加原理和使用条件;
(5)了解二端网络及其等效的概念,掌握戴维南定理,了解诺顿定理,理解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之间的关系,
(6)了解Y一(联接电路的变换,理解其变换的实质,
(7)理解受控源概念,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8)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方法,理解静态电阻和动态电阻的概念.
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
1、教学内容
(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3)理想电阻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4)理想电感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5)理想电容元件上的正弦响应,
(6)串联电路的正弦响应1
(7)无源单口网络的端口特性和功串因数,
(8)功率因数的提高,
(9)相量田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0)复杂交流电路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特点并掌握正弦交0K电的三要素,
(2)掌握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理解相量表示法的意义,理解参考相量概念,
(3)掌握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元件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之间的大小、相位关系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理解容抗、感抗的概念以及与频率的关系;
(4)掌握c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和功率三角形的意义,理解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
(5)掌握阻抗串联、并联的等效阻抗的计算,掌握无源单口网络功率的计算方法,
(6)了解提高功亭因数的窟义并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7)在电路分析中掌握相量图的使用,
(8)理解电路定律相量形式井掌握在复杂交施电路中的应用.
第四章三相电路
1、教学内容
(1)三相电源;
(2)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3)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4)三相电路的功率:
(5)安全用电技术.
2、基本要求
(1)了解三相对称电源的产生和相序的概念,掌握三相对称电源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时线电压与
相电压之间的大小、相位关系,
(2)掌握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了解
中线的作用,掌握不对称负载星形联接时相电压、线电流的计算,
(3)掌握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射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了
解不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相电流、线电流的计算,
(4)掌握三相对称负载的功率计算方法,
(5)了解触电方式、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了解安全电压的等级,掌握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方法,了解触电急救常识,了解甘电与静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五章电路的频域分析
1、教学内容
(1)RC电路的频域分析,
(2)谐振电路,
(3)非正弦周期信号分析.
2、基本要求
(1)理解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概念,理解高通、低通和带通滤波器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幅频特性
和相频特性的计算,
(2)理解谐振的概念,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特征,理解品质因数的概念和作用:
(3)掌握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方法和有效值、有功功率的计算.
第六章电路的时墟分析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初始值和稳态值的确定,
(3)RC电路的时域分析,
(4)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京法,
(5)RC串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