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生为何不会课堂提问
作者:朱希祥 日期:2011年12月15日
朱希祥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常常听老师抱怨,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讨论,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课外缺乏大量阅读
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迅速传播。哈佛的学生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和别人交流,否则是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哈佛的中国留学生说,她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她在国内高校一年的阅读量。
从这一对比中,我们可以找到我国学生不善于讨论和提问的根源——学生课外学习(阅读)量大大不足。我们的大学生一般只对与课堂和考试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行阅读和研究,课外阅读相对薄弱。而中小学生也大多是按老师布置的习题找资料、找答案。学生没有必要自己思考,也不需要讨论和提出新的问题,课堂上也就不会、不敢参与讨论。
上课只听老师讲解
产生学生不善于讨论和提问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我们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习惯——上课只是听老师讲,学生不太动脑筋,因而也就不会提问和参与讨论。
单纯的“听”,包括单纯的“看”,都只是简单的听力和眼力劳动,并非真正的脑力劳动,至多是一般的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消化式的学习,更谈不上引发联想、质疑、反思等的创见、创新和创造。
对一般的大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课而言,可以尝试“听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问”的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有让学生记忆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又要留有启发他们思考、想象的拓展空间,还要设计能使学生进行反驳、反问、反转思维的疑问点,以便师生进入到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的真正的学习活动中去。
笔记只照抄老师板书
许多学生的课堂笔记,几乎就是老师板书和PPT要点的翻版。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弊端有三:将丰富而生动的课题内容归结为简单而干枯的条框;只是识记要点,没有思索和想象余地;只顾埋头记录,忽略课堂上教师典型个案的分析和精彩的即兴发挥。
记课堂笔记,除老师的板书外,还要注意记下以下内容:结合观点所举的典型实例;课堂上老师和同学口头精到的话语;自己随即想到的问题。从技术上说,课堂笔记本要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间即兴写下自己的感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用简洁的符号或语言注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此逐步培养独立思维和研究的习惯与能力。有了这些基础,无论是继续参加发言、讨论,还是深入探讨、研究,问题都不会很大。
学段间缺乏衔接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大胆设疑,从根基上培养独立精神与创新意识,不妨从“三三制”开始,即一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老师讲授学习要点,三分之一时间学生准备发言,三分之一时间全班讨论。
讲坛式授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类似学术会议,即教师给一个中心议题,每位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脱稿发言十分钟,其他同学提问五分钟,再讨论若干时间。
遗憾的是,这两种方法在研究生教学中实施是成功的,在本科生中却是失败的。虽然其中有人数太多、时间有限等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在中小学没有这样的经历和经验,教师也缺乏真正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上海育才中学在段立佩校长的倡导下,曾尝试用“茶馆式”课堂讨论来进行教学改革。我在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上试行“三三制”时,发现育才中学毕业的学生最能适应,表现最为活跃。这说明他们的改革是有成效的。
《文汇报》 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版次:16 作者:朱希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