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S版第十册《海上英魂》教学参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1319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第十册《海上英魂》教学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S版第十册《海上英魂》教学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第十册《海上英魂》教学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国古代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 全文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日本侵略,战争爆发。 这是甲午战争的起因。仅一句话指出时间为“1894年8月”,是由“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引起。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黄海海战,激烈悲壮。 这是甲午战争的经过。文中用了较多笔墨记叙了黄海海战的始末,侧重描写了我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海战中的表现。 这里大体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讲日方军舰突然进犯,我方迅速出海迎战。 文中写日军依仗“军舰多、船速快、火炮强”的优势。“妄想一举歼灭我军舰队”,而我“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当时的战斗场面十分激烈,正如作者描绘的:“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第二层(第4自然段)讲我军“致远”舰伤弹尽,邓世昌驾舰撞敌舰。 文中写邓世昌先指挥战舰纵横海面,后为保护我军旗舰不幸遭重创,他毅然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当时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作者描绘了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猛冲过去。…… 第三层(第5、6自然段)讲“致远”舰中鱼雷沉没,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文中先写“致远”舰“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吓得敌军惊恐万状,后写它不幸被敌军鱼雷击中,“渐渐沉入水中”;最后描述了邓世昌落水之后的情景:他“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拒绝了爱犬和随从的救助,他实践了自己“与军舰共存亡”的誓言……场面十分惨烈,十分悲壮,令人震撼,令人难忘!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方失败,精神永存。 这是甲午战争的结果。作者写这一小段用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既总结了我军战败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敌强我弱,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肯定了我军将士的表现和战绩:“与敌军进行了顽强战斗,重创多艘敌舰。”第二、三句话指出:我军将士虽败犹荣,他们“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邓世昌虽死犹生,“人们永远怀念和学习这位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 本文篇幅不长,但记叙历史事件简明清晰,描述英雄形象鲜明动人,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感情,短小的题目《海上英魂》表达了对昔日英烈们的追忆、哀悼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教学重点】  想象激战的场面,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学生字,重点指导读准“霎”(shà,翘舌音)、“屡”(lǚ,不要读成lǒu)。 可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把“苗”与“锚”、“它”与“舵”、“肖”与“霄”、“步”与“频”进行比较。 2.本文要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教师不要去分析讲解。 初读,可采用默读思考的方式,想想全文记叙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哪些内容。 再读,弄清楚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火是谁点燃的,中国海军将士是怎样与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局,说说读完全文后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3.按部分读文,交流讨论。 第一部分: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板书:日本侵略) 第二部分: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 可让学生勾画描述黄海激战场面的句子和邓世昌在战斗中的行为、语言、神态的句子,并结合观看课文两幅插图,帮助学生进入黄海海战的悲壮情景和树立起邓世昌的英勇形象。同时,让学生把那些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段落找出来,多朗读朗读。(先后板书: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舰、共存亡) 语文S版第十册《海上英魂》教学参考 第三部分: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可抓最后一段话中有关语句使学生明白: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和当时政府的无能,我们战败了(板书:我方战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4.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想哪些地方使你特别受感动,把它们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如果是描述我军奋勇作战的段落,要边朗读边想象那动人心弦的场面;如果是描述邓世昌慷慨激昂、壮烈牺牲的段落,要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英雄无比敬佩的情感。 5.课后练习第2题,“置之度外”和“同归于尽”是邓世昌驾驶“致远”舰之前的豪言壮语,也是他后来以身实践的壮烈之举,他说到做到、义无反顾。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勾画、批注,结合上文(第4自然段)和下文(第6自然段)中有关“言语”与“行动”,从而体会邓世昌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6.本课可安排2课时。 教学资料 1.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年)发生的中日战争,是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实行挑衅而引起的。尽管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曾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失败了。最后,清朝政府派李鸿章和日本订立了可耻的《马关条约》。 2.人物简介 邓世昌(1855—1894)清末海军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擅长测量驾驶。历任海军东云、振威、镇北、扬威各舰管带。1887年(光绪十三年)派赴英国为北洋舰队接收“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升副将兼“致远”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虽舰伤弹尽,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余人壮烈牺牲。 3.词语解释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霎时:极短的时候。 锚:铁制的停船设备,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爪,另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或岸边,用来稳定漂在水中的船舶。 霄:云;天空。 频频:屡次,连续几次。连续不断。 屡:一次又一次。 毫不示弱:丝毫不表示自己很弱。常形容在强者面前不畏惧。 乘风破浪:乘,利用。船趁着风势,冲开浪头。常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发展。又作“长风破浪”。 置之度外:度,考虑。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同归于尽:尽,完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 4.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甲午战争》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