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诗歌教学的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1218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诗歌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诗歌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诗歌教学的思考 ———— 听人讲座,感我心灵 文以载道,说诗育人。 热情而激烈。 在宝轮中学的名师工作坊的示范课上,来自树人中学的胥文老师用诗意解读了余秋雨的《都江堰》。一开场,就以滚滚江水引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博大情怀,既而由物及人,由都江堰到长城,由秦始皇到李冰,胥老师用理性和感性相融合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文章推向了诗的意境。所谓言为心声,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年的沧桑,千年的诗情。对诗文的热情,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是发自内心的,是激情而又热烈的。让我们每一个爱国爱乡爱家之人,都情不自禁地受到了感染。 热情而广博。 同一天,来自四川省语文教科所的专家段老师,对诗文的理解煞是让人折服。仅是一个“独”字,在“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里,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上,在“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中,“独”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不同,“独”的内涵也相差甚远,对于语文,对于诗文,他说,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热爱而享受,因为热爱所以广博。对于诗,段专家已经从诗中走了出来,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在高楼,在幽谷,在兰舟,在冰天雪地里,去找寻诗意,去享受生活。 热情而透彻。 而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程郁缀老先生,在广元外国语学校的演讲,更是师生满堂,人虽多而挤,但无一不被老教授的才华,能力及精神感动,他真挚深情的演讲激起了很多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讲到高昂处,大家都热情如火,而说到伤心处,则很多人都留下了真情的泪水。 老先生以《诗经》起始,上迄春秋,下至唐宋,思接干载,心游万仞,为四川广元的师生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千年诗歌画卷。他说,只有热爱故乡者才能热爱祖国,“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又说“杜甫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圣’,因为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由自己的不幸想到了别人的不幸,越是想到别人的不幸,就会忘记自己的不幸。”程教授从杜甫的诗歌中读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做人哲理,他希望现场每个人学会从中国传统的优秀诗歌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做一个有远大志向、有大才华、大胸襟、大气派的人,少想着自己,多想着别人。这就是“好人”的概念。。他还讲述了中国人的“傲骨”,他说:《晋书·陶潜传》中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和唐·刘长卿《硖石遇雨,宴前主簿从兄子英宅》诗:“折腰五斗间,黾勉随尘埃。” 都反映了一个中国人的“傲骨”。 程教授讲述了诗人“快乐”的心态,他说:陶渊明的“无弦琴”与苏东坡的《琴诗》古人每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然而东晋名士陶渊明(陶潜),这位写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并以“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却独异其趣。他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程教授认为,老师不光引导学生如何欣赏诗歌,还应该从诗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他希望人们应该学习诗圣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的“利他”精神,“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白居易“大丈夫兼济天下,岂可独善其身”的博大胸襟。他说,做人就要有大胸襟和大气派,只有“大气”才能成“大器”。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乡,程教授以孟郊的《游子吟》讲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母亲”: 即给自己血肉身躯的母亲; 给自己知识教养的母校; 给自己尊严和精神力量的祖国。 三个母亲的恩情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中国人讲求“滴水之恩,涌泉相抱”而“涌泉之恩”,只能“大海相报”,程教授在报告中反复强掉人要心中想着他人,有感恩之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听程教授的报告,不仅仅收获知识,更主要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对于诗歌,老先生是热爱的,对于知识,老先生是透彻的。正因为他学得多,懂的多,见识广,所以,他的讲授是有深度,有力度的。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诗歌,他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陶冶了我们。 三位老师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文的解读,让我对诗歌教学又多了一些感悟,又多了一些理解。现在就拿我刚上过的一篇辛弃疾的《水龙吟 等健康后赏心亭》来说说吧。 首先,激情导入,地理和历史相融合。  我介绍了健康,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健康,找出山东。接着,讲了辛弃疾的三重身份(经历): ①毕生致力于抗金救国; ②曾参与农民起义; ③生于金占领区,仕金官员之后。 由此,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他,朝廷会如何对他?这对他的追求有没有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合作探究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谈感受)。    分析词的上片:上片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没有?词中哪些是景物描写?景物和词人的情感有联系吗? 吴钩无用,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分析词的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思考:词人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四.小结。 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