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指向欣赏品析的“经典赏析课”.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1217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向欣赏品析的“经典赏析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指向欣赏品析的“经典赏析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类型一: 指向欣赏品析的“经典赏析课”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例谈 李 凤 【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的第六课。本组课文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更是喜闻乐见。同时用那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也引发起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愿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编者意图和课文特点,确定为指向“评析的经典赏析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领悟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 2.领悟作者为突出北京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叶老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感受最深的部分中的重点词句如:“万不得已、必定、守岁”等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作者的心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情境再现,帮助学生感悟春节这一独特的民俗所浸润的内涵: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倡:阅读教学应当与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既提升了读的效果又悟出了写作技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部分实录】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欢庆的锣鼓声又一次拉开了北京春节的序幕,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春节晚会的序曲) 师:请你们用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 生:热闹。 生:喜庆。 生:喜气洋洋。 师:这节课再一次走进北京去感受那春节浓烈的喜庆和热闹,回忆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详细地写了北京春节的哪些日子? 生: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这些日子。 【点评:学生都感受过春晚的喜庆和热闹,上课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再次展示春晚序曲,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走进文本。】 二 、潜心会文,欣赏品析 (一)抓住中心词“高潮”。 教师相机课件展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师:请你们读一读,想一想,“高潮”是什么意思? 生:“高潮”即为最快乐而又热闹的日子。 师:你从“又”这个字你知道元宵是春节的第几次高潮?那前两次高潮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元宵是春节的第三次高潮,前两次分别是除夕和初一。 (二)欣赏品析三次高潮。 师:请你们自由读7—12自然段老舍先生所写老北京春节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中的哪次高潮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批注;然后小组内汇报自己的体会;最后全班汇报交流体会。学生交流到哪里教师相机引导到哪里) 1.交流汇报:欣赏品析“除夕”第一次高潮。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 “除夕”一段。因为除夕喜庆、热闹。 师:你从书上的哪些语句中读出了除夕的喜庆、热闹? 生:我从“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读出了除夕的喜庆、热闹。 师:那你告诉同学们,你从这句话读出了北京的人们在大年夜里有着怎样的习俗? 生:这句话读出了北京的人们在大年夜里有着守岁的习俗。我还在课前收集了有关 “守岁”的资料,请大家认真听。 师:对“守岁”这一民俗你们了解多少,知道人们通过“守岁”这一行为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愿吗? 生:在北京人的眼里春节浸润着浓浓的亲情、乡情,饱含着亲人的祝愿和祈盼。 师:(创设情景读)①因为家里有亲人的祈盼。所以男生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②更因为除夕夜里有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的浸润,更有亲人的美好地祝愿。所以女生读: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相机板书: 亲情、乡情、祝愿、期盼。】 师:这仅仅是北京人有这样的心愿吗? 生:不是的,是所有中国老被性的共同心愿。 师:老舍笔下的除夕夜展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北京的人们活动的全景图,请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同是写除夕你发现斯妤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点评:抓住“万不得已、必定、守岁”等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作者的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入文本,欣赏评析重点句子,让学生脑海再现春节的情境,帮助他们明白春节这一独特的民俗所浸润的内涵: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 2.交流反馈:欣赏品析“初一”第二次高潮。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一,因为初一悠闲、快乐。我从这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师:好,那你来读读这些句子,请读出悠闲、快乐。(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来评一评她读出来这种悠闲快乐了吗? 生:我认为她基本读的通顺、流利、有感情,读出了这种悠闲快乐。 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是截然不同的。”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一下“截然不同”这个词吗? 生: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师:是呀,初一的气氛与除夕不同,这不人们的活动也带着节日的休闲,瞧:全班读:“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相机板书: 悠闲 快乐】 师:从这里你感受到北京人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生:北京人是善良、淳朴的。 生:北京人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 师:(创设情景读)①因为北京人是善良淳朴的,所以请一起读:“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从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②同时北京人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并愿意把这种美好展示给观众。所以请第三小组读“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从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点评:抓住重点句子去欣赏品析,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读,感悟出北京人那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交流反馈:欣赏品析第三次高潮。 师: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在你的眼里元宵节是个怎样的日子? 生:元宵节是红火而美丽的的日子。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元宵节是红火而美丽的? 生:我从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些什么灯? (课件出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请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并准备说话练习。)学生说话【略】 师: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课件播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冰灯、龙灯) 师:请你们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看到的灯。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生:各型各色。…… 师:除了灯市,还会有什么? 生:热闹的人群。 生:欢腾的人群。 师:这么美丽而热闹的元宵节,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用你的读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吧!(师生配合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相机板书: 红火 美丽】 4.对比阅读。 师:文章读到这儿,再让你读课题你会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师:老舍笔下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喜庆和热闹也能看出作者对春节的喜爱,那梁实秋对春节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快速阅读《阅读链接》中梁实秋的《春节》,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梁实秋的《春节》流露出作者关于这么重大的节日却缺乏兴趣,甚至显现出百无聊赖的感觉。 【点评:阅读不仅为思考、讨论提供了话题,更为说话提供了材料,而这一段的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好范本,因此学生在欣赏品析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除了灯还会有什么?用“有的....有的....”说话,”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通读全文,明了写法 师:请你们浏览全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详细地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其他时间是略写。 生: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师:此时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生:我也会采用详略得当地写作方法,运用一定的场景把春节的气氛写出来。 师:好,那还等什么,现在就请你把印象最深的场景用几句话简单的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场景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念,生评【略】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应当与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欣赏品析《北京春节》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过年感受最深的场景用几句话写一写,既提升了读的效果又悟出了文章的门道,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总结,作业超市 1.把你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介绍给大家听,并能在课外时间办一期手抄报。 2.把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写成一篇文章,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场景写详细,其他的写简略些。 【板书设计】 腊八 二十三 喜 6北京的的春节 除夕 热闹 喜庆 亲情 乡情 祝愿 期盼 爱 初一 悠闲 快乐 十五 红火 美丽 【总评: 针对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及描述的场景多,画面感强的特点,教学时对教材作了“集约化”处理,使教材内容形成“板块结构”,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力求体现“突出语文本性,加强语言训练”的设计理念。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潜心品读,欣赏品析,想象画面,并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习理特征和文化传统。但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学生对春节的内涵把握不够,教师引导过多,学生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