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275791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本文档共4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

2、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2.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1.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 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

4、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 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高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1 2014莱芜期末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

5、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BCDC解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错误。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2. (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B

6、C.D.【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错误。因此选A。3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7、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B C D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符合题意。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错误。4(2013江苏单科T3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

8、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B.C.D.【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行分析。【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教师在讲解时要启示学生,选择题要

9、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总结。)(3)能力提升(17分钟)师:好,所以大家在审题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比如说注意知识点范围,注意题肢的正确与否,注意是否符合题意等)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分析题。(7分钟)(请生看题并分析答题要点。)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

10、来文化的碰撞。 【答案】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审题,直接提问。)师:我们答题一般的思路是怎样的?先看知识范围,通过关键词分析主旨,通过题目类型分析答题方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类,常见的问法有哪些?比如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由,依

11、据,原因,如何等关键词。师:那么怎样看待属于哪一类呢?谈看待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在遇到这一类认识类的题目时可以怎样回答呢?思路有哪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师:思路来源,通过关键词岭南文化知道是区域文化,因此,体现了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同时碰撞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汇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包容性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于这样的碰撞,继续坚持我们的什么原则,包容性。变式:如果将范围改为文化生活,该答哪些内容?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师:好的,为了验证大家对此类题目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

12、材料题,这道题请大家小组分析,整理出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请两组回答。时间3分钟。)(教师简单点评并呈现答案。时间2分钟。) 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

13、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行动。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 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

14、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1分)师:知识范围很清楚,问题类型和前一题一样,属于认识类,关键词是中国梦成真,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了什么?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什么问题?刚才同学回答的有什么问题?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全面,中华文化有涉及吗?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的归属感,是吗?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少的。师:那么

15、还有呢?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发挥,有没有体现,有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能体现吗?可以,有没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起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师:然后呢?民族精神是什么,内涵肯定有体现,作用,必要性都体现了,接下来我们回答怎么做,那么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我们要怎么做?要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继续发挥包容性的特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吗?还有呢,民族精神要怎样?要继续培育和弘扬嘛,怎么做呢?主心骨可以有,还有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为传统的精神啊,还有呢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什么?看关键词啊,材料第三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复兴,以后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当然要对不对_师:好,同学们,我们看到材料分析题常见的思路,我们要注意什么?范围,主题,类型。还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什么?关键词,这个帮助我们寻找答题的思路,对不对?3.课堂小结(1分钟)教师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简单回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