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2).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275508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2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木咱镇中心小学 张学霞 今年的8月份,我很有幸参加了贵州省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的跟班学习,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主要是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方法;通过认真的拜读,感觉到让人精神焕发,好像消除了我在教学上的许多纠结,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与各位同仁分享和共勉。 一、 重情趣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于永正教师则把“重情趣”摆在了“五重教学法”的首位,他认为“情”字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这就是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的答案。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于老师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趣”字,课堂才会吸引学生。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有“情趣”呢、于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其次,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让一些顽皮的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把他们 “拉进”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新鲜感,有吸引学生的情趣;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都会使学生感到有课堂有趣味。 二、 重感悟 所谓感悟?于老师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了。他的方法是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和文章布局的妙处。 于老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不必一个个地教,不必领着学生一遍一遍的读;因为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有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的,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于老师认为除了备课时要把文本“反复读,正确读,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和达到将“静态的文字”读成“动态的文本”,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外,上课也要抓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其次,于老师在品味赏读这个环节中,要么抓住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要么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要么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强调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读中得到感悟,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和提高;告诉我们让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才能帮助在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奠定基础。     同时,于老师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学生而异,学生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适度,只要学生能有感悟就可以了。     三、重积累 在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这句话给予我们语文教学的启迪较深。于老师要求我们从两方面帮助学生做好有效地积累:一是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会说上课上不走,有时候甚至一节课的内容拿两三节课来上都很难完成,我想就是出现这的原故了吧。二是只有当学生学会自觉阅读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有效积累。他告诉我们他带的班级的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还有能背300首的,这说明于老师所教的学生阅读之广泛,也是他的学生成才之路。另外,于老师还告诉我们小学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在加上读书少,这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要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馆、军营、工厂去,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注重学生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四、 重迁移 迁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运用。在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一书中,他指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要经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等等,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达到读的迁移的目的。写的迁移是指小学生的作文练习,作文练习是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于老师要求作文训练要从模仿开始,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向段和篇章过度。老师要做到哪些学生可以不指导、哪些学生要做些提示、哪些学生要手把手教,老师心中要有数,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且在教片断仿写、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写出童真来;这样可以学生的思考能力,抓要点的能力。 五、 重习惯 在于老师的五重教学一书中,习惯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老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在运用语言的习惯上要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总之,通过拜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那一篇篇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我们只有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好我们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