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91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 行业报告编写组
研究报告内容综述
发展至今,中国石化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进入世界石化大国行列。现在,石化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经济。
20世纪,中国石油工业经历了50年代恢复和探索、60~70年代高速发展和80年代以后稳定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1965年结束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了自给;在60~70年代,胜利、辽河、长庆、华北等油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开发使全国原油产量迅速增长,1978年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从此中国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自80年代以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逐步加大,中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天然气供求矛盾也较突出。同时,随着发展的推进,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石化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
进入21世纪,中国石化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富挑战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回顾以往,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尽早做好全局性战略部署,有利于使中国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相互协调,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工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今后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国际竞争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石化行业新的发展环境和策略问题等。本文以充分的数据,力图清楚的刻画出当前中国石化行业的细节,仅供参考。
一、 石化行业发展概况
(一) 石化行业运行情况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中国石化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制约,总的形势是:产品需求不旺,生产增长速度趋缓,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品价格走低,经济效益不理想,利润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就全年来看,石化行业”三增两低”走势明显。”三增”即工业增加值、生产量、出口贸易表现出增长性。”两低”是指多数产品价格走低和利润逐月降低。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4378.40亿元,比上年增长0.66%,增幅比上年(24.26%)回落23.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完成1328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39.38%)回落38.2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97.78亿元,比上年下降14.93%,增幅比上年(227.55%)回落212.6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90.22亿元,比上年增加9.51%。全年经济效益增幅前高后低,实现利润从9月份开始已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利润的下降主要缘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降、国内市场油价不到位及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滑。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长,无机化工产品、农用化工产品、农药、化肥、合成材料、橡胶制品保持了持续增长,原油生产平稳增长,但原油加工量继续下降。化工产品中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等进口数量占国内消费量的60%左右。胶鞋、无机化工原料、化肥和农药,在国家努力扩大出口的政策引导下,出口量大幅增长,进口贸易额则减少。
1.工业产品产量
在原油加工行业, 中国天然原油产量为16493.14万吨,比上期同期增长1.32%,原油加工量为20992.64,比上年同期下降0.41%。全年生产汽油4124.79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17%;煤油789.35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0.08%;柴油7404.8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69%。其中,柴汽油比为1.80,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全年生产润滑油353.2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14%;溶剂油182.17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5.84%;燃料油1840.97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9.1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其中 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中心
一般石化工业行业,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无机化工方面:全年生产硫酸2651.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89%;盐酸(含量31%以上)470.5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65%;烧碱(折100%)738.1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6%;纯碱899.9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18%;商品液氯206.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69%。
有机化工方面:全年生产乙烯480.6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34%;丙烯477.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2%;纯苯198.7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41%;甲醇206.4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99%;甲醛234.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
合成材料方面:全年生产合成材料1203.8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68%,其中聚氯乙烯287.6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05%;聚丙烯树脂322.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27%;聚乙烯312.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3%。 生产合成纤维759.6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11%;合成纤维聚合物427.36万吨,比上年下降2.72%;合成纤维单体288.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19%;聚酯293.1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28%;塑料树脂及共聚物1203.84,比上年同期增长9.68%。
农用化工方面:全年生产农药(折100%)69.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03%;化肥(折100%)3396.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90%,其中氮肥2526.72万吨,增长4.75%;磷肥739.44万吨,增长8.72%;合成洗涤剂311.5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66%;合成氨3407.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8%。
橡胶工业方面: 生产生产合成橡胶104.5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31%;轮胎外胎1.34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8.24%,其中子午线轮胎3918.83万条,比上年同期增长14.83%。
2.产品价格
①原油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再加上美国9·11恐怖袭击,国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日益下降,油价剧烈波动。布伦特原油价格由年初的25.52美元/桶,先升至2月份的27.38美元/桶,又跌至3月份的24.44美元/桶,继而上涨到5月份本年最高价28.58美元/桶。”9·11”恐怖袭击后,油价持续走低,12月份降到本年最低价19.10美元/桶,比11月份下降了0.47%,同比下降26.45%。 布伦特原油年平均价为24.84美元/桶,比上年下降了3.69美元/桶,降幅达12.94%。
②大部分化工产品价格先扬后抑,市场回升乏力,烧碱销售与价格均保持正常水平。纯碱价格年初维持了去年年底的较高价位,当前平均出厂价在1100元/吨左右,同比下降8.33%。化肥价格上半年呈上升态势,7月份价格开始下滑,到11月份平均出厂价为1057元/吨,同比上涨11%左右。其中,尿素平均出厂价由1月份的1023元/吨上升到6月份的1183元/吨,11月份价格为1050元/吨,到12月份企业平均出厂价为1060元/吨,比上年上涨12%左右,年平均价为1102元/吨。有机产品市场年初价格走强,当前多数产品价格较低,甲醇平均出厂价最高价为1月份的1863元/吨,12月份降至最低,为1377元/吨,年平均价为1636元/吨;聚氯乙烯价格持续走低,自年初价格一直下滑,平均出厂价由年初的6530元/吨一路下降到12月份的4625元/吨,降至历史低位,年平均价为5920元/吨,比上年下降30%左右。
3.经济效益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有所减少,化学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继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38.60亿元,占石化工业的19.86%,比上年减少9.47%。其中天然原油开采业2557.09亿元,比上年减少9.91%;天然气开采业81.52亿元,比上年增长7.10%。石油加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9.35亿元,占石化工业的34.17%,比上年减少1.33%。其中原油加工销售收入4181.51亿元,比上年减少2.62%;石油制品销售收入3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8%。化学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30.41亿元,占石化工业的45.40%,比上年增长8.64%。
自 9月份起,石化工业实现利润已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 实现利润1097.78亿元,减少利润192.70亿元,比上年减少14.93%。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减少利润占石化全行业减少利润的91.98%,减利的主要原因是受价格下跌的影响。据统计,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全年实现利润971.39亿元,占石化行业的88.49%,减少利润177.27亿元,比上年减少15.43%。其中天然原油开采业实现利润960.67亿元,减少利润181.06亿元,比上年减少了15.86%;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10.71亿元,比上年增加利润3.79亿元,增长了54.77%;石油制品业实现利润3.91亿元,比上年增加2.78亿元。
4.进出口贸易
,石化行业出口贸易平稳增长,进口贸易略有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735.0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93%。其中进口额510.00亿美元,下降2.45%;出口额225.04亿美元,增长2.71%;贸易逆差284.96亿美元,比上年缩小18.73亿美元。 石化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42%,其中进口占20.77%,出口占8.45%。
进口贸易方面,占进口贸易额比重较大的有:原油及石油制品(占33.30%),合成树脂(占24.12%),有机化工原料(占17.37%),杂项化学品(占5.49%),橡胶及制品(占4.06%),化肥(占3.11%)。出口贸易方面,占出口贸易额比重较大的有:胶鞋类(占22.33%)、原油及石油制品(占17.18%)、有机化工原料(占14.50%)、无机化工原料(占12.14%)、橡胶及制品(占7.22%)、杂项化学品(占6.06%)、信息用化学品(占3.11%)、合成材料(2.78)%、化学矿(2.72%))、农药(占2.44%)。
原油进口6025.54万吨,比上年下降14.09%,进口贸易额116.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60亿美元,下降百分比为21.31%,原油进口数量占国内生产量的36.53%。原油出口755.06万吨,比上年下降27.66%,出口贸易额13.8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62%。
有机化工原料进口1621.18万吨,进口贸易额88.5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67%和6.85%,进口增长的产品有:丙烯、甲苯、苯乙烯、氯仿、丁醇、丙二醇、甲醇等。进口下降的产品有:邻二甲苯、对二甲苯、丙醇等。中国有机化工原料出口169.85万吨,出口贸易额32.6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76%和9.78%。
合成树脂每年进口数量较大,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等进口数量占国内消费量的60%左右。 ,合成树脂进口1649.81万吨,进口贸易额123.0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12%和7.10%,其中聚丙烯进口208.65万吨,进口贸易额13.61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20%和18.95%;聚苯乙烯进口136.84万吨,进口贸易额10.6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1%和0.84%;聚氯乙烯进口243.09万吨,进口贸易额13.9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44%和8.67%;ABS树脂进口142.6万吨,进口贸易额14.5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2.97%和4.70%。 ,合成材料出口43.98万吨,出口贸易额6.2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和6.31%。
橡胶及制品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橡胶及制品进口贸易额21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0%。橡胶及制品出口贸易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轮胎产品, 橡胶及制品出口贸易额为1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8%。
在农用化工产品中,中国化肥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进口量下降,出口量大幅增长。 全国化肥进口1108.84万吨(实物量),比上年下降6.75%,进口贸易额15.8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31%。化肥出口287.33万吨,比上年增长14.71%,出口贸易额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2%。
(二)石化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中国石化行业现状总述
中国石油化工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能力、产量、品种和技术水平上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截至199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76×10 8t/ a,加工原油 1.76×10 8t,生产汽、煤、柴油三大类油品 1.05×10 8t,可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1999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四位,乙烯生产能力居世界第5位 ;1998年合成树脂产量居世界第5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居世界第4位,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第1位。
(2)部分石化技术能够立足国内
中国炼油工业主要是经过自主开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催化裂化、渣油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工艺技术已出口国外。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行成功开发了乙烯裂解炉、环管法聚丙烯等一批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自主开发的连续重整、加氢裂化、聚乙烯、聚丙烯等国产催化剂已经成功地替代了进口催化剂,催化剂国产化率已超过85%,部分重要催化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引进向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转变。
(3)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体制
1998年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完成了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行业内最大的国有资产重组,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组后两大集团公司分别拥有一定比例的上游勘探开发和原油加工业务,具有控股的负责进出口业务的原油及成品油外贸公司。省市石油销售公司划转两大集团公司后,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公司的产销一体化优势,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零售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石化企业引进外资速度加快,产权结构趋向多元化。
2、石化行业的问题
虽然中国石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石化工业超常发展, 一方面推动了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升级,为世界各国进行工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技术、资金以及贸易机会,另一方面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市场冲击。中国石化工业在很多方面面临着严重挑战,行业本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规模小、能耗大
以石化产品的龙头乙烯为例,中国现有 1 8套乙烯生产装置,其中大于 3 0万t/a级别的有11套,占总生产能力的39.3 %。就乙烯工业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45万t/a; 90年代是 60万t/a。当前国外一些大石化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一批年产90万t甚至于 2 0 0万t的大型裂解装置。而中国当前规模最大的燕山石化乙烯裂解装置今年 9月底扩建后也仅仅达到66万t/a的规模,由于装置规模小,因而物耗能耗大,经济效益低。乙烯生产的能耗,国外一般水平在 1996年时,石脑油裂解为 600Kg标油/t乙烯,轻柴油为 700Kg标油/t乙烯,而中国平均能耗为849Kg标油/t乙烯。
(2)人工成本高
1998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3位,实现销售收入 2818亿元,实现利税265亿元,净利润 34.9亿元。而以排名在第55位的美国杜邦公司与之作了比较 :1998年杜邦公司的营业收入为 391亿美元,中石化则是340亿美元,营业收入差距不大,但利润的差距则极惊人:杜邦公司是 44.8亿美元,中石化却只有1.9亿美元;其次,杜邦公司的雇员为10万人,中石化则高达 119万人,中石化集团 1 1个人创造的价值还远远抵不上杜邦公司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据测算,1998年石化集团公司人工费用占了总成本的 9.2 %,而国外同类公司仅占5%;石化集团公司创造 1元的利润需投入的管理费和销售费为国外公司的 8~9倍。
(3)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相当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土炼油、被关闭小炼油厂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发达国家的石化工业已到了工业成熟期,可是中国还是在从粗放型管理转到集约型管理。因此当前石化行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又要跟上国际石化行业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
(4)石油工业内部的行政分割,限制了中国石化工业向集约、大型、深度化发展
从 1981年到 1997年,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六大石化公司,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地方石化中小生产企业,使中国石化工业按行政和地区形成了纵向的国家几大公司分割与纵向地方政府管理的分散游离局面,人为地造成了中国石化工业上下割裂、陆海分散、产销脱节、内外贸分灶的各自封闭的经营与管理体系。这种分割的体制,加深了上下游生产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不能使用有限的石油资源按照市场机制得到优化配置,造成了大量低档次的重复建设和引进,也限制了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开发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产品延伸和发展。
(5)产品种类少,档次低,精细产品不足
以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为例,在中国合成树脂消费中,五大通用树脂 (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AS)占绝大多数,超过90 %。可是,国内产品所占的比例却一直在43%左右。这表明,对于国内新增需求所形成的市场,国内厂家很难挤占,说明了国内生产的合成树脂质量和品种牌号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国内生产的合成树脂除品种牌号外,专用料产量仅为总产量的13%,80%需要进口,至今不能生产汽车、家电等高档专用料。而通用料销售不畅,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企业产品中普通类型产品占绝大多数,差别化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很小,精细化工则更小,国际大石化公司中杜邦公司的精细化学品的比例为40%左右,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比例还不到 4%。
(6)企业内部管理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一方面冗员过重,不能按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配置劳动力;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在大量流失,企业中懂技术,懂业务的人员越来越少,导致企业员工队伍素质下降,发展乏力,效益滑坡,扭亏和很难。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使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装置出现一些故障时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二是维修费用高。国外的乙烯装置一般为5年一大修,而中国的乙烯装置大多刚刚实现2年一大修。国外的乙烯装置连续运转不停车的时间一般为3~6年,而中国的乙烯厂中连续运行的最长记录为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创造的32个月。原石化总公司到1996年 3年一修的装置只有8.5%,2年一修的装置为37%,1年一修的装置为44%,由于连续运行的时间短,因此造成中国乙烯装置的维修费用高。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高、效益差、资产利润率低。由于国产化程度低,设计水平低,投资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以及”企业办社会”等原因,石化装置建设项目往往总投资过高。北京乙烯工程开工之前预算为65亿人民币,建设完工后,实际投资为97亿人民币。据测算,一般情况下,相同产品,相同规模的项目投资,国外比我们低20 %~30%。原石化集团公司 1998年资产利润率是0.82 %,而国外石化公司的资产利润率普遍在8%~9%之间。
(三)石化工业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石化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一般来讲,石化产品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石油化工发展速度是其GDP增长速度的7~10倍,迄今仍维持着1.1~1.2倍的水平。当前,全球石化发展已渐趋平缓,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一般的讲,石化工业有如下特征:
1、与其它行业关联度高
石化工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与所有的产业部门有着极强的技术经济联系。交通运输行业离开了炼油工业生产的汽、柴、煤油和润滑油就开动不起来;汽车制造中,汽车内、外饰件、车身、发动机、油箱等逐步被塑料件所取代,生产汽车轮胎的合成橡胶和帘子布也出自石化。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石油化工生产的,对农业增产发挥重大作用的农用地膜的原料也来自石化。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纺织业所用的纤维中天然纤维的比例正逐渐减少,以优越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取胜的合成纤维其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建筑业中以塑料为原料的门窗、隔断用材、排水管道、室内外装饰材料以及各种涂料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2、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石化行业的另一特点是资金技术密集度高,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杠杆。石化行业经常要求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环境下进行,连续化生产对自动控制的要求十分高,因此,机械、电子、冶金、化学等高科技在石化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石化工业的发展又直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应前沿科学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正由于石化行业的强高新技术吸收效应,也使石化行业的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点。
石化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巨资才能使一套石化装置建成投产,石化行业的进入成本很高,而这些成本必须经过规模的扩大才能有效地降低。当前炼油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规模是1000万吨/年以上,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乙烯生产规模在80年代是40万吨/年,90年代是60万吨/年、甚至80万吨/年以上。
3、具有垄断性
石化行业因其资金技术密集度高,再加上石油资源的限制和较为集中,因而产业集中度在各产业中最高,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4、存在周期性
石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石化行业周期性特征极为明显,表现为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大,导致企业产量、收入、利润、现金流量、投资等方面呈现极强的周期性,而其根本的原因是石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石化每一投资项目耗资巨大,例如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就耗资近150亿人民币,而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必须是分阶段的,因而工程建设的周期较长。石化工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是间断的,石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一种常态,因而石化行业就容易出现周期性波动。石化工业有自身的景气周期,而这种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同步。例如,美国石化工业的利润每7-9年一个轮回,乙烯利润从1995年开始下跌以来到20世纪末降至谷底, 开始回升, 将达到高峰,预计亚洲和欧洲石化工业利润也在 达到高峰。
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石化工业在发展趋势上将面临如下特点:
1.装置规模的大型化
石油化工实施经济规模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世界最大炼油厂加工能力达4085万t·a-1,最大单系列炼油装置规模达1250万t·a-1(常减压蒸馏)。
2.实施优化资源
利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实施炼油��化工一体化战略,是优化石油资源利用、提高石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之一。它除了优化资源配置以外,还能够减少库存和贮运费用,减少公用工程费用,减少营销费用,不受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能够使25%的石油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企业的资金回报率提高2%~5%。
3.产品系列化,品质高档化
产品的系列化是石化产品发展方向,品质高档化是石化产品占领市场的一大优势。
4.装置运行长期化
随着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化学装置逐步朝着长周期运转方面发展。国际上石油化工装置当前普遍为两年一大修,有的达三、四年一大修,美国最长的运转周期已达七年一大修。
(四)国际石化行业发展
1.石油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况愈下。前年,欧佩克原油每桶平均价格高达27.60美元,而去年截止11月份则跌到了每桶17.65美元。为了稳定市场,欧佩克去年前9个月曾三次削减原油日产量达350万桶,但限产保价措施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非欧佩克产油国大量增产和欧佩克成员国超配额生产导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长期过剩。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在减产问题上的争执也导致世界原油市场频繁波动,价格不断走低。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最终在年底纷纷宣布了今年的减产决定,共计削减日产量46.25万桶。尽管如此,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恢复景气前景渺茫,加上美国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充分,今年国际市场对原油需求不会有明显增加,油价仍将继续走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即使欧佩克和其它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今年油价也不会大幅度上升。该组织预计今年原油平均价格将下跌23.7%,每桶只有18.50美元。欧佩克也同样预计,今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出现10多年来首次下降,第一和第二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天将减少30万桶。欧佩克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哈利勒认为,即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同意减产,今年国际市场的平均油价也只能保持在每桶17美元左右。
欧佩克原油产量虽然占世界总产量的40%,可是,当前除了调整产量并没有其它办法能够左右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因此,限产保价仍将是欧佩克今年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基本手段。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国的原油日产量超过欧佩克产量一半以上。因此,欧佩克表示要继续保持同非欧佩克产油国的联系,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避免油价暴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拉丁美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共为1400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1.3%。1999年拉美地区日产石油1003.5万桶,占世界产量的14.7%。近几年来,尽管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拉美产油国的石油储量和石油生产能力仍有大幅上升。石油作为拉美出口收入最多的商品,为拉美产油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炼油
据美国<油气杂志>关于世界炼油能力的年度调查, 世界范围内炼油能力约为405832万吨/年,比上一年下降了426万吨/年。
南美地区是炼油能力减少最多的地区,由于巴西关闭了两座炼油厂以及炼油能力有所调整,共减少930万吨/年,非洲和东欧地区炼油能力也略有减少。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增长最快,阿联酋一座新炼油厂投产,使该地区炼油能力共增长了405万吨/年。另外,北美洲和西欧地区炼油能力也分别增长了320万和160万吨/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仅增长了90万吨/年。尽管该地区 新增炼油能力2500万吨/年,但旧能力的减少抵去了大部分的新增能力。
阿联酋沙迦炼油公司的炼油厂开工,新增炼油能力356.25万吨/年。该厂总炼油能力计划为2250万吨/年, 已投产650万吨/年。最主要的炼油厂关闭来自于南北美洲。美国有6座炼油厂关闭,其中最大的炼油厂是Premcor公司的一座380万吨/年炼油厂。日本能源公司关闭了爱知县炼油厂的450万吨/年炼油能力。BP公司也关闭了其在英国苏格兰格兰奇茅斯三套原油蒸馏装置中最旧最小的一套。另外,巴西关闭了两座炼厂,匈牙利关闭了一座炼厂。
在全球炼油能力排名前25位大石油公司中,位居前三位的仍是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集团和BP公司。大石油公司间的合并和兼并重组,使其它公司的排名有所变化。在大公司排名中,变化最大的是雪佛龙公司、德士古公司、菲利普斯公司和油页岩公司。 10月,雪佛龙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最终合并成为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合并后的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另外,加德士炼油厂的炼油能力也并入了合并后的雪佛龙德士古公司。 9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对美国油页岩公司的收购。 美国油页岩公司的炼油能力位居世界第14位,是美国第三大炼油公司;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居世界第43位,美国第17位。如今,菲利普斯公司在美国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第二大炼油公司,在世界排名也上升到第11位。 11月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大陆石油公司又宣布即将合并。如果此次合并成功,将产生一个炼油能力达13000万吨/年、拥有19家炼厂的大石油公司,世界排名将上升四到五位。 炼油能力超过 万吨/年的世界级大炼油厂与 相比没有变化。
3.天然气
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天然气储量的俄罗斯,准备到 逐步增加天然气的产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争取出口 亿立方米。为此,俄罗斯石油公司日前确定了该公司2020年前的发展战略,计划到2020年以前,将天然气开采量提高到500亿~550亿立方米。而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最近也表示,未来 拥有天然气储量10万亿立方米的卢克石油公司将逐步扩大天然气业务,使天然气将占该公司能源生产总量的25%~30%。
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伊朗也已经决定在 至 的第三个5年计划期间追加19.43万亿里亚尔的专款投资天然气开发项目,以使该国的天然气加工能力到 时提高60%,达到每天3.5亿立方米。为此,伊朗将投资兴建4家天然气加工厂,铺设5000公里的天然气输气管道以及修建23个天然气站。
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世界第三位的天然气生产国卡塔尔最近也宣布,到 底前,卡塔尔计划将天然气年产量从当前的1400万吨增加到4000万吨。为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卡塔尔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开发天然气资源,现在天然气及其相关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石油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卡塔尔已每年向日本和韩国供应液化天然气600万吨和480万吨, 起每年将向印度供应液化天然气750万吨/年,届时,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可望增加到3000万吨/年。
另外,哈萨克斯坦也准备增加其天然气产量,她们计划到 ,将天然气产量增加到205亿立方米, 达到350亿立方米,到 进一步提高到450亿~500亿立方米。届时,哈天然气的出口潜力将达到300亿~340亿立方米,不但将拥有几个世界上探明储量最大的天然气田,而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之一,同时还将建立起发达的天然气化学工业。
4.乙烯
当前,全球乙烯产能已由1980年4856.1万吨增加到 106165万亿吨。北美所占比例由40%减小到33%,西欧所占比例由29%减小到21%。而同期中东由64.3万吨/年增加到877万吨/年,所占比例由1%增加到8%。亚洲由762.5万吨/年增加到2805.5万吨/年,所占比例由16%增加到27%。能够预料,全球乙烯生产发展的重心将由墨西哥湾转移到中东和亚洲,特别是有廉价原料的波斯湾。
5. 苯胺
国外苯胺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消费量的80%,主要用于生产制造MDI,其消费量为80%。另外橡胶助剂占10%,染料占3%。近几年全球苯胺贸易量在15万吨左右,占全球苯胺总产量的7%,其中西欧进口量最大,其次为发展中国家。 全球苯胺生产能力为350万吨/年,其中,西欧占48%,美国占41%,日本占10%,世界其它地区占1%。美国年需求苯胺180万吨,在用途中,MDI占85%,橡胶加工化学品占9%,农用化学品和特种纤维占3%,染料和颜料占2%,其它占1%。
Rubicon公司(亨斯迈与Crompton公司的合资企业)是美国最大的苯胺供应商, 在吉斯玛新增13.6万吨/年能力开工,使其总能力达到39.5万吨/年。巴斯夫公司12万吨/年苯胺能力也于 投产。ChemFirst公司将使美国得州贝敦的苯胺生产能力增加11.4万吨/年,以供应拜尔公司在当地的MDI装置。拜尔公司在德国布鲁斯潘特尔的5万吨/年苯胺装置也将投产。巴斯夫公司和亨斯迈公司将在上海建设投资10亿美元的一体化异氰酸酯装置,该项目包括16万吨/年MDI装置的苯胺原料生产装置,联合装置由上海氯碱化工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合建,定于 投产。
二、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一)行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石化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企业市场化的加速,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出现,石化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技术进步前景良好,而且技术进步推动深加工、精细化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石化行业的装备水平较差,化工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不足8%,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装备大都处于20世纪60和70年代的水平。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曾在大庆、扬子、茂名等企业大规模地引进多套乙烯装置,这些装置在当时具有很先进的水平,但随着国际上石化装置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装置也面临着技术改造的问题。现在,一部分石化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象沧州大化,用募股资金的10%对现有装置进行节能改造。中国石化类公司的技术进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天然气深加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技术,中石化集团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原油田第三气体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前不久进入投料试运行阶段。另外,燕化公司的天然气制氢装置现已基本建成,于 转入试车阶段。该装置生产的工业氢,具有纯度高、品质好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氢源不足的紧张状态。随着”西气东输”进程的加快,这一项目将会被更多的炼化企业所采用。
2.企业并购重组的趋势加强,石化企业布局将进一步集中化。
90年代以来,国际石化跨国公司为抢占制高点居于竞争优势地位,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和收购浪潮,目的在于运用规模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石化行业也出现了较多的并购重组活动。1996年,燕化兼并了廊坊市天津汉沽石油化学厂,形成了资源互补,推动燕化的市场进程,经营状况良好。 ,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合并重组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兰州石化公司,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合并后的企业能够优势互补,降低成本,优化存量资本,并实现内部原料互供。并购的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并重组应能切实给企业带来好处,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随意并购。
当前,中国的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乙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和华北地区。但这三个地区的资源分布本身已存在问题,有的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如东北),有的则是资源较为稀缺(如华东)。即使在石化生产能力集中度较高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也呈现分布较散的特征。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当时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上马,没有规模效益的小乙烯和小炼油等造成的。而发达国家一般是在特定的地区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能力,如德国和日本。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石化行业将主要经过上市公司或实力强大的公司的规模扩张,经过并购重组走向区位集中化的发展轨道。
3.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积极稳妥的开放市场。
当前,中国油气行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虽已被打破,但行业上下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的局面依然存在,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政府监管存在着重叠、分散、交叉等弊病,某些领域还缺乏监管。
政府应对石化业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步骤、有选择地逐步开放石化市场。石化业应逐步开放上游领域,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勘探开发。要加强国营贸易管理,逐步放开油品零售,实行天然气流通领域的公司化经营,将天然气配售公司和市场管理分开,适当调整和取消地域限制,逐步放开原油进口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4.科学管理被日益重视,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今后几年各种传统行业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在IT产业的各项进展中,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经营运作的影响最大。在国内的石化企业中,天津石化1998年底就建成了遍布全厂的内部网络,并与霍尼维尔公司合作建立了管、控一体化系统(Uniformance)。该厂的质量检验中心拥有一流的质检手段,并经过现代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监控。齐鲁石化建立了日产品市场动态报表制度和周分析、月综述制度,与20余家信息机构进行联网,对山东、河南、江西三省的树脂市场进行调查,为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确定目标市场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将给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