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归园田居》.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58039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归园田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归园田居》教案. 执 笔 张志苗 审 核 初三语文组 课 型 讲授课 课 时 1 授课人 张志苗 授课时间 2017 姓 名 张志苗 学案编号 【课 题】 归园田居 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 3、 解读诗人归田园的心情,解读诗人形象。 【学习重点 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 诵读----独自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练 一、导入(直接导入 2分钟) 展示图片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导入 二、了解作者(自主探究 4分钟) 1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2、作者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我们要学习的其三从内容上是一首田园诗,从形式上是一首五言古诗。标题的意思是“回到农村居住”。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3、提示学生思考 列举和陶渊明人生态度一样的为官之人兼文学家? 三、检查预习(合作探究 10分钟) 1、初读诗歌,掌握字音 种 秽 荷 长 2、划分朗读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细读课文,品味诗意(10分钟) 1、重点字词 (盛:茂盛 稀:稀疏 兴:起(比较:水波不兴) 秽:杂草 带:带着(比较:披星戴月)荷:扛着足:值得 但:只要(比较:但使龙城飞将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使:让 愿:意愿) 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写的画面的内容说出来。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3、归纳内容 南山种豆 整天劳作 夜归情景 表明意愿 五、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引深探究8分钟) 1、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分组讨论) 2、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n 这里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n “理”能否替换“清”,为何? 怎样看待“愿”等 六、课堂巩固(6分钟)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为了获得好收成。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4、 填空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归园田居》一 【教学反思】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本诗内涵。针对大多数学生理解诗的隐语有难点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设计进去,帮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作者人生追求。 为了巩固所学,我在“课堂巩固”环节针对课堂内容设计了诗句内容考察和主题理解到位的考察,设计了选择题、填空题、理解性题,有简到难,考察还是很全面的,检测结果可以。 授课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个别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不够,初一学生读诗感情把握还需要培养,在初一新阶段忽略了这一环节。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