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放映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开头片段,导出课文
河中石兽
清.纪(jǐ)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翻译等相关知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解决这篇课文的一些相关问题。
PPT展示
合作探究
一、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二、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1、寺僧1
原地水中
2、寺僧2
以为顺流下矣
3、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僧人、 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4、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PPT展示石兽在河的上游图片
四、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我要展示
请同学表演本课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我要点评
请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进行点评。
七、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七、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熟记并背诵这篇课文。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议——悟——演”的结构模式,
一、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讲解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艺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4、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