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期末论文
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一体化建设
指导老师:赵厚才
学生:刘 华 光
学号:F10814118
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一体化建设
摘要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三十年。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荣辱兴衰,也积淀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新世纪的十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我国的城市化,到底该何去何从?本文从区位一体化的角度,联系国情和本省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大胆的分析和预测,写出了这篇尚待论证的拙作,敬请老师斧正。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我国的现状 安徽的未来
引言 国际上经济学领域内的“区域一体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笼统的概念,在我国的经济学者引进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我国国情必要的认识,而直接引用过来,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笔者以为在阐述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把“区域一体化”转化为“区位一体化”,不仅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且更形象地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交通区位的作用。
一.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近年出现的一个城市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据专家考证,在1942年尚未有人被使用过,也并未见诸于各著名的经济学期刊和杂志。到1950年,经济学家开始将“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但也有专家,将“区域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上述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欧盟经济一体化以其形成时间之早,一体化程度之高,成员国数目之多,总体经济实力之强,对当代世界经济影响之大,堪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楷模。它以独特的法律制度模式、具有超国家特征的体制模式、区域整合的治理模式和切合实际的目标模式,创造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概念以及国际关系的新准则。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区域一体化在惠及本区域成员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正面作用
1、区域经济的形成,使各区域内各成员在经济发面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但同时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旦区域一体化形成国有企业将面临出口和面对外来竞争的双重压力。2、 区域经济一体化让更多的地区经济能均衡发展,防止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对区域之间经济交流和发展更有利。
负面影响
1、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面临更高的壁垒和更大的保护主义,更难以进入该市场。或原有的市场份额被转移到区域内其他生产效率并非全世界最高或成本并非最低的国家了,这个叫贸易转移。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方面是相对竞争力更弱了;另一方面一些想进入一体化区域市场的公司为绕开壁垒而将原来投资发展中国家生产再出口贸易的方式变为直接在区域内投资生产。3、不利于多边一体化的建设。在WTO中多边主义的原则也不适用于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相互优惠是别的成员国无法同样享受的。4、各成员的经济政策自由度受到约束,因为要协调一致,总会牺牲到某些成员的部分利益。
二.我国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通信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区位一体化程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各级行政区域之间仍然壁垒高筑,各自为政,在此情形下,企业往往倾向于分散在各级小区域内搞自我发展。这严重抑制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不利于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区位一体化。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内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区位一体化积极推进的标志,目前,我国主要的城市群主要分为以下三大地带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等众多大中小城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发展目标: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形成以广州、深圳两特大城市为龙头,以一大批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南京、杭州等15个城市。
①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上海市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②发展目标: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约5000万人)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 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即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资源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环境一体化、形态一体化。
3.环渤海城市群:包括大北京城市群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等。辽中南城市群的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等。鲁东、鲁北城市群的济南、青岛等。
①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②发展目标: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有:华北--北京、天津,华东--上海、南京,东北--沈阳,华中--武汉,华南--广州,西南--成都、重庆,西北--西安十大中心城市
三.安徽的未来
安徽,简称“皖”,为中国内陆省份,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距东海约300公里,属近海内陆地区。
近些年来,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生产要素水平得到了大步提升,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要求也日益迫切。2005年党中央从全国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此时,安徽省,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列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一方阵,再次引起世人瞩目。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必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实现一体化的整合资源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包括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契机。
结语 在新世纪的下个十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区位一体化战略的正确推进,市场经济的整合资源的竞争机制的不断发挥效用,必将使我国包括本省的城市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日益改善。
参考文献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英)保罗·切希尔 (美)埃德温·S·米尔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1
《城市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 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05-01
《城市经济学》
-----胡欣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6-1·
《欧洲区位一体化:理论纲领,实践转换与存在的问题》
------(德)卡塞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1
《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樊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9-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