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里)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的
A儒家 B道家 C发家 D兵家
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 B民贵君轻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6、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以“致良知”的是
A、程颢、程颐 B、朱熹 C、孟子 D、王阳明
9、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理是万物的本原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致良知”
11、“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这句话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迷信的思想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道德观念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2、下列表述中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是
A、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C、“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D、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13、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14、顾炎武与王夫之都主张
A、经世致用 B、工、商皆为民生之本
C、物质第一性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班别____ 姓名____ 座号____ 成绩____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材料解释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有伪也。”
————《荀子•性恶》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上古的君主)“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王,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一说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小农经济发展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黄宗羲的经济发展观。黄宗羲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三、问答题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