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元曲中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曲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元曲,能够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能够熟练背诵。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
学习《天净沙·秋思》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2)积累重点字、词。(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有感情地吟诵元曲。(4)赏析、解决问题。(5)元曲的艺术特点。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板演、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作者和写作背景。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2.积累重点字、词。
(1)昏:傍晚。(2)断肠:形容悲痛到极点。3、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3.赏析、解决问题。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枯藤 老树 西风;昏鸦 ;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3)“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昏鸦”令我们联想到是黄昏时乌鸦回巢的画面,这画面,有几许苍凉,更有几多温馨,令天涯游子触目伤怀:连乌鸦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却仍旧孤独地游走天涯。)
(4)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曲中之人之所以“断肠”,是因为他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桥流水边炊烟袅袅的家,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断肠?)
(5)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1、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游子思归图”)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①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1、理解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表达作用。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4、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5、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你是否也能选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对某个季节的感受?( “柳枝”—春的柔美;“鸣蝉”—夏的炎热;“谷穗”—秋的饱满;“雪”—冬的洁白)
六、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是元代时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秋思之祖”。
天涯游子孤寂凄清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