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直属学校2019-2020学年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烧骨和炭屑。这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懂得
A.钻孔技术B.采集食物C.磨制石器D.使用火
2.《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2019年)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A. 水稻B. 小麦C. 粟D. 玉米
3.考古发掘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促使其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学会建造房屋 B. 原始农业的发展 C. 自然条件的变化 D. 妇女的重要作用
4.2019年4月7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隆重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近万名炎黄子孙,怀揣“同根同祖同源”的虔诚之意和拳拳赤子之心,齐聚中原大地,拜祭我们共同的祖先——轩辕。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①建造宫室、船只,制作衣裳②让部下发明文字、算盘
③他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帝王④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炎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奇人物,相传他教会人们种植五谷、改进农具。我们也称他为
A. 伏羲氏B. 神农氏C. 有巢氏D. 轩辕氏
6.如下图是“历史”一词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字体最早出现在( )
A. 西周 B. 秦朝 C. 商朝 D. 清朝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①夏—商②商—东周③商—西周④西周~东周⑤战国—春秋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⑤D. ③④⑤
8.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创新制度是
A. 世袭制B. 科举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
9.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发达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0.春秋时期,“礼乐兵伐自诸侯出”,这主要反映了
A. 诸侯要给周天子履行礼乐的义务B. 周王朝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
C.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D. 周天子掌握着礼乐、征伐的权力
11.春秋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各国之间争霸称雄 B. 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C. 各国之间的激烈战争 D. 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12.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 增强东周王室的势力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富国强兵的需要
13.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秦国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彻底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周天子名存实亡
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 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B. 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
C. 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 D. 强化专制统治维护集权
15.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 分封制的崩溃B. 商鞅变法的作用C. 兼并战争的后果D. 百家争鸣的原因
16.以下各项中,属于“老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A.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 仁者,爱人
C. 重视道德教化,主张以德治国 D.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7.让每位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人打破了“教育不公平”的局面,他是
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墨子
1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 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B.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 史前时期: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D.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19.秦王赢政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的时间是在
A. 公元前3世纪初B. 公元前3世纪末C. 公元前2世纪初D. 公元前2世纪末
20.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 咸阳 B. 长安 C. 洛阳 D. 开封
21.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写到:“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的“防胡万里城”起止点是( )
A. 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B.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 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D. 西起临洮,东到东海
2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分封制B. 实行郡国并行制C. 推行三公九卿制D. 推行郡县制
23.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一历史事件出自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
A. 汉高祖 B. 秦二世 C. 汉武帝 D. 秦始皇
24.有学者认为“始皇”这个称号对于嬴政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B.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D. 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25.《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 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B.《史记》内容均需考古证实
C. 历史真相永远无法还原D. 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26.秦“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为何仅仅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后人给出几乎千篇一律的答案——秦亡于暴政。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的暴政( )
A. 繁重的徭役 B. 森严的等级制 C. 沉重的赋税 D. 严苛的刑法
27.西汉初年,刘邦之后的统治者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
A. 无为而治B. 文景之治C. 休养生息D. 光武中兴
28.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采取的是( )
A. “削藩” B. “推恩令” C. 休养生息 D. “分封制”
29.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
A. 大学 B. 太学 C. 书院 D. 私学
30.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有( )
①御史大夫②太尉 ③刺史 ④县令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
31.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发掘的化石】
材料二:【考古发掘的工具】
材料三:【神话传说的人物】
(1)材料一中的古人类被命名为什么?生活在距今多少年?
(2)根据材料二可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长江流域居民的房屋样式是什么?与材料一中的早期人类相比,材料二中原始居民有了哪些进步?(从生产、居住、工具等方面)
(3)观察材料三,图5中的炎黄二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图6中的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得益于当时的哪种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研究历史的途径可以有哪些?
3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与发展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势力增强?
(2)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中,墨家学派有哪些主张?
(4)材料四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分别是哪两家学派的主张?材料中体现的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3.秦始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采用的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人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五:“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太尉的职责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说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中,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是采纳了谁的建议?
(4)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
(5)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