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品一杯“春酒”,悟悠远乡情
——《春酒》教学设计
北京师师范大学福清附属学校 李雅梅
【教材分析】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诗化意境和小说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让人动情。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本课教学要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文中弥漫的人情民风之美,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琦君的似酒乡情,入口甘冽,细细品来又觉荡气回肠,醉倒了无数读者。
《春酒》的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所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本堂课围绕“共为‘春酒’取名”、“体会‘酒’中之情”、“感悟‘酒’乡愁”、“寻找‘乡愁’情结”这样四个环节步步推进。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家乡味”,原汁原味感受课文。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现代文阅读的一些知识,但是和本文的情感体验——“乡愁”,还尚且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多次自行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设计简说】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亲情、家乡的深情。由此确定教学立意: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教师应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读懂作者,体悟深情;“品” 至其灵性,领略韵致,读出韵味。《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最后适当拓展,体悟琦君的情怀,感受她那如春酒一般淳厚的乡情,丰富学生的情怀,提升他们的境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中所蕴涵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深度感悟,理解作者流淌在作品中的美丽乡愁。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中所蕴涵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一首有关“酒”的小诗当中的诗句导入。
二、整体感知,共为“春酒”取名
1.正音。
气氛(fēn) 两颊(jiá) 炖(wēidùn) 枸杞子(qǐ)
薏仁(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酝酿(yùn)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如法炮(páo)制)
(2)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一马当先)
(3)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顾名思义)
3.自由朗读课文 ,请你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三、品味语言,体会“酒”中之情
1.文中的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童呢?
按照老师“注读”的示例,独立完成批注。
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语言质朴简练,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侧面体现了乡亲们的随和、融洽。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我”的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2.请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的描写,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交流。
(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3.找出文章中有关乡邻、风俗的描写,再品其中之美。
四、关注结尾,感悟“酒”中乡愁
1.品味结尾,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2.了解作者生平,深入体悟作者的乡愁。
五.拓展交流,寻找“乡愁”情结
1.联系自身的积累,说说有关 “乡愁”的名句。
2.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完成《我的家园》文段写作。
要求: 1.记叙文。
2.不得少于500字。
附板书:
春 酒
琦君
童年 纯真的童趣
道
思 地
乡 母亲 美好的母性 家
酒 乡
味
乡邻 淳朴的乡情
【教学反思】
以灵魂唤醒灵魂
——《春酒》教学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福清附属学校 李雅梅
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任何缺少情感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这堂课,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创设浓郁氛围,始终关注学生。
课前导入我以几句有关“酒”的小诗句导入,既创设了浓郁的语文课堂的氛围,诗句“在酒的深处,怀念,让爱流淌成一条河”又紧扣《春酒》的主要情感。
在体会“母亲”这一美好的形象的时候,我引入了有关琦君母亲的一个小故事,课堂被一种深深的感动笼罩着,我分明从大家的眼神中看到感动,在大家沉浸在浓郁的课堂氛围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感受母亲形象的光芒,恰到好处。
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在自己学校试教的时候讲到琦君逝世时,好几个女生都流泪了,而那天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异常安静的。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达到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
我关注学生的体会点,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即兴表现,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关注着“学生“。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现“真语文”的特点。
琦君的散文似小说,记人叙事从最细微处着力刻画,情真意切且意蕴深远,强烈的画面感随着叙述语言不断放映在读者脑海里。
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因为在解读文章的时候,我始终都在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感悟。从动词到形容词,从修辞到语气,都在引导学生物体会文章的字、句、手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的每一次真情的流露。
三、教师敢于“下水”,以灵魂唤醒灵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故乡情结”,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我的故乡情结”的环节。我从离开自己故乡十余年的亲身体验出发,口述了一篇《荠菜香》的“下水”作文,,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学生,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意在激发或美好或温馨或留恋的各种情愫,促使它们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我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学生们沉睡的灵魂,让语文润物细无声。
除此之外,我在上课时候较为优美的教学语言的呈现也是课堂的一大亮点。的确在每一堂课,我都会在问题的过渡、表述的设置上,尽可能地呈现出我的特点。
但是我知道,这节课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如有两三个同学反复地回答问题,并没有完全兼顾其他没有举手的同学;另外,我的字也写不够好,而这,也是我要不断去努力的方向。
事实上,语文课堂有围绕着语言而展开的师生活动,而经常成为充满变易性的心灵之场,用灵魂唤醒灵魂,让灵动的思想在语文课堂飞扬,我认为,这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的标志之一。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