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在咫尺现实中苦苦挣扎的灵魂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2. 对文本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 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3. 对文中部分句子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晋、刘宋之交最黑暗的年代,他开创了耳目一新的田园诗风,他有许多著名诗赋为后人所欣赏。他宦海沉浮,五次入世五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而又耐人寻味的佳句。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展示陶渊明)
2、大家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可以根据已学过的诗词,用双音节词描绘出你心中的陶渊明。
答案预测:追求自由、厌倦官场、向往归隐、纵情山水、闲适自在、安贫乐道
小结: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士,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愤青。这些理解都对,但并不全面。或许把陶渊明作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会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视野。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归去来兮的脚步去探寻那个不一样的陶渊明。 (展示文章标题)
3、引入话题《归去来兮辞》,并解题。
“归去”:回去。
“来”:语助词,无义。相当于“吧”
“兮”:楚地方言语气词,无义。
“归去来兮”:回去吧。
“辞”:介于诗歌散文之间的文体,重抒情。
所以,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情感。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抽同学回答)
——作者辞官归家,享受田园生活,抒发快乐之情。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从哪些方面抒写快乐之情?(抽同学回答)
举例:“问征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稚子侯门,松菊犹存,有酒盈樽。
“园日涉以成趣”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辞官归家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天伦之乐,居家时的悠闲之乐,耕作中的田园之乐,出游时的纵情山水之乐,总之充满归隐之乐。
5、陶渊明如此热爱自然,官场黑暗,又为何要踏足仕途,入仕为官呢?看看文中有没有能带给我们提示的句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境贫寒,人口众多,没有粮食。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在亲友的帮助下走上了仕途。被家庭的现实处境所驱使,即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去当官。当官是迫于无奈。
6、这是陶渊明唯一一次为官吗?
不是。这是第五次为官。
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做桓玄的幕僚。第三次,担任镇军将军刘裕(宋武帝)的参军。第四次,担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一次,就任彭泽县令。五次入世,且只要有官即做,不管什么官。
曾祖陶侃曾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与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家庭成长的背景让他不可能只纯粹于山水。
《饮酒二十首•十六》记载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沉迷于儒家《六经》。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据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统计)儒家思想自小便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
陶渊明《命子》诗,共十章,前六章写陶氏祖先功德,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第七章演说自己的不是;后三章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成为有作为的人。
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家庭背景或是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都能看到陶渊明积极入世的痕迹。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也曾希望学而优则仕。也希望像诸葛亮、屈原一样——治国平天下。
7、陶渊明走进了官场,幻海沉浮。又为何会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家园。是什么原因让他想要逃离官场呢?(从文本中或所学诗词中寻找提示)
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官场的黑暗
世与我而相违。这个世道和我的意愿不合。即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此时的官场不是他心目中的官场。联系屈原《渔父》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难看出,在门第制度严酷的东晋,权豪们一心争夺权利,铲除异己,无心于政治的清明。陶渊明身在官场,亲身体验人人奔名追逐利的生活,而这与陶渊明出仕的理想大相径庭。此处构成了陶渊明人生的第一重困境:人生追求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其八》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为什么作者要去西北行游?因为这时北方被胡人统治,北朝战乱频仍,作者抚剑独游,希望国家能够南北统一,终止战争,国泰民安。
虽有济世之才,却无济世之门。
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如庄子一般曳尾泥涂自由自在?是普度天下苍生,还是独自保全自我名节?这是陶渊明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断断续续几十载官宦生活后,舍弃了官场,退回了田园。舍弃不代表不想。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活得很纠结。尽管他高唱自然真趣,但是世事忧心和思想矛盾隐藏于诗中。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他是一个失败者,入世不能而心有不甘。他的灵魂在咫尺现实中苦苦挣扎。此时的田园成为他孤独灵魂的栖息地。
小结: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再读文章
8、你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有何看法?(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分组讨论)
(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
学生答案预测:逃避,懦弱。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没有责任担当
个人境界(先国家后个人)
小结: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做过这样的选择。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舍弃,成就了陶渊明的高尚与伟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躁动”是这个社会群体最明显的特征,“碎片化阅读”、“抑郁焦虑”、“电子依赖”等社会问题突出。工作的繁重、学习的压力、生活的重担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恐慌和黑暗。此时,我们不妨慢下脚步,从焦躁的生活状态中脱离,为我们的心灵找一片净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栖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