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 年第 5 期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强技先立德的理念引导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整体统筹、协同推进、分类实施;立足职教特色,重视学生理想信念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还要健全评价体系,从“反应学习行为成果”四层级全方位评估融入效果。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路径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23)05-0009-03收稿日期 2023-07-30作者简介 刘松(1995-),女,临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是
2、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前,“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各高校都在积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在强技先立德的价值理念引领下,扎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一、坚持系统观念,
3、坚守立德树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方法论。根据系统观念,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需要把其当作一个整体来规划,调动一切积极有利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一是整体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实现学校系统内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通力合作,打造“纵到底,横到边”的课程思政体系,织就管理和实施协同的育人网络。纵向建设“学校学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管理体系,横向建设“课程教材资源”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纵向实行党委全面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
4、,各教学院系贯彻落实,课程为建设的基本载体。横向发掘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推动各课程思政资源库的更新,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和形式,既有图片、视频等资源,也可以增加角色扮演、VR体验等沉浸式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思考刘松(临沂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7)党的建设9窑窑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 年第 5 期堂,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二是协同推进。系统观认为,有协同才有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实现多要素的协同放大、整体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教师只有“读原著、学
5、原文、悟原理”,才能充分领会到二十大精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打下扎实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对二十大精神有科学且深刻的认识,而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在所教学科的知识上比思政课教师熟悉度更高,只有让他们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才能取长补短,真正发挥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之间常态、深入、有效的交流,开展教学研讨、“手拉手”集体备课,既要充分挖掘教学各环节的思政元素;也要充分吸纳社会外部师资、本地特色育人资源、独特地域文化,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构建“大课程思政”格局。三是分类实施
6、。不同专业都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布局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总要求融入到各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去。梳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育人的独特性,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呈现鲜明的个性特点。首先,根据课程特征,找准融入结合点。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结合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三个务必”“六个必须坚持”等,重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在专业课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从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的人物典型和专业的建设成就找准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的切入点;其次,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一枝一叶总关情”,增加对细节、物件、人物案例、随想的积
7、累,因为这种细节上的触动更易让学生“共情”,让学生生出学习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的内部动力,提升学生的认同度。最后,又要避免为了挖掘而挖掘、过度挖掘等现象,去除课程中重复或者与课程联系并不紧密的思政元素,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防止出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两张皮”、脱节的现象。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基因式”植入课程学习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二、立足职教特色,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构成复杂,他们对学习兴趣不足,知识基础较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并且常常以“对自己有用”或“对自己无用”来衡量所学知识,这样往往会导
8、致学生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知识背后的价值引领元素。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重视自信心教育。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其意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创业就业中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自信心,让高职院校的学生相信,就读于职业院校、走技能报
9、国之路,也完全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成就精彩人生,从自卑走向自信;二是融入励志成才教育元素。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找准自身适合的岗位,发挥潜能,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将职业前景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相结合,使其相信“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让学生心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远大志向,以“小我”融入“大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专业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时,重视学生的爱国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既要紧贴各学科专业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史和
10、贡献史,用本专业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成就、涌现的榜样人物和孕育的精神谱系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职业认同,可以举例各学科、各专业新时代十年诞生的职业榜样,医护专业可以选择屠呦呦、钟南山的例子,教育领域可以举出张桂梅、邓小岚的例子,同时关注“身边榜样”如优秀学长学姐、地域内的职业榜样,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滋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巨大推力;又要注重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将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来。一是走出去,通过学生的实践实训课程等,指导学生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就业情境中,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地方代表性企业,
11、了解企业动向、参观企业技术成果,让学生感受企业骨干员工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职业的坚守,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和课程的自豪感。通10窑窑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 年第 5 期过观摩从业人员的演示,自然而然地会让学生受到感染,树立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职业价值观念,同时引导学生研究产业发展历史和未来行业发展动态,找准自身职业定位,超前储备行业技能。另外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部署,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对职业就业的热情和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
12、二是引进来,深化订单班、联合共建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学生走出去,企业人员也要引进来,吸纳校企合作的企业高管担当创业就业导师,企业中层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争做“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中的“技能先锋”和“工匠达人”。以走出去开拓求学的视野,用引进来丰富就业的本领,用实干和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健全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估融入效果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发挥育人指挥棒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纯依靠考试成绩及任课教师的评价,无法体现出高职大学生对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真正水平。因此,在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时
13、,建立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成果”四级体系。体系中评价主体涵盖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后续学生工作企业等,评价方式囊括问卷、访谈、追踪调查等,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估。一是反应评估,在该层级主要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听的进去,将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将二十大精神的“有利”与学生急盼的“有用”相融合,紧扣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国际形势,分析和阐
14、释二十大精神。在课堂进行中或者课程结束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学生的抬头率、互动频次等作为学生满意度的指标。课堂结束后,可以展开听课学生访谈,直接征集学生的感受及建议。注重评价意见的反馈,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改进和完善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形式,提升育人效果。二是学习评估,在该层级主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情况。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应该是盐与汤的关系,将课程思政之“盐”溶于专业课之“汤”,让课堂具有“滋味”又不掩其“鲜味”,那课程思政的效果自然应该建立在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只有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才能提升思想、塑造品格。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生的课程
15、成绩来衡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工作情景模拟来测试,而思想提升、品格塑造则要以学生是否建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投入专业课程学习为评价指标。以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投入度进行统计,判断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是否积极。三是行为评估,在该层级调查学生在学习后一段时间内行为上的积极变化。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辅导员、同学、学业导师等参与学生的评估,了解学生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之后行为和价值观的变化,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社团活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言行,观察其是否增加对专业的认可、是否
16、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否准确定位找准就业角色等,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职业目标、理想信念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四是成果评估,该层级上升到组织、社会和国家的高度。组织即为企业,向企业了解学生工作后表现,衡量学生是否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层面长期、动态关注学生后续职业发展,考察学生是否乐于奉献、服务社会。国家层面关注学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贡献的力量。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果评估可以将时间轴拉长,测量学生是不是企业、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些方法涉及到对校友的跟踪调查,是一种远期培育成果的调研,需要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属于一种概括性地、总结性的评价。参考文献:1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286-298.2 习近平.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的说明 N.人民日报,2020-11-04(002).(责编:刘海琴)11窑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