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个体幽暗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启蒙思想——基于《政治少年之死》与《阿Q正传》的对比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499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个体幽暗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启蒙思想——基于《政治少年之死》与《阿Q正传》的对比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个体幽暗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启蒙思想——基于《政治少年之死》与《阿Q正传》的对比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吕梁学院学报 年 月.文学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向卓()男河北张家口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史从个体幽暗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启蒙思想 基于政治少年之死与阿 正传的对比分析张向卓(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院北京)摘 要:日本的“安保运动”是大江健三郎政治少年之死的故事背景而中国的辛亥革命促成了鲁迅阿 正传的创作 大江健三郎作为极仰慕鲁迅的日本左翼作家中的翘楚其作品当中的启蒙思想内核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鲁迅文风的影响二者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启蒙思想均源于两人个体的幽暗意识关键词:大江健三郎鲁迅启蒙思想幽暗意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社会背景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而言不仅可以提供丰

2、富的素材更对作家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鲁迅和大江健三郎二者虽分别生活在中日两国时间相隔 余年但两人所面对各自国家的社会背景却有相似之处一、相似的社会背景(一)积贫积弱的中国阿 正传是鲁迅文学生涯中创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 年末 此时中国自辛亥革命成功并建立中华民国已经 年但国家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初衷 中国积贫积弱是外在表象归根结底在于辛亥革命所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发动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并未同步即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真正发动广大群众中国的广大百姓对于共和理念和革命思想并不了解百姓大都将自己置身事外定位在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当时社会的变革 这一社会现状被

3、鲁迅发现并刻画于文学作品之中其中阿 正传对于群众“看客”形象的麻木不仁的形象描绘得极为传神 在小说结尾处阿 被带往刑场时道路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看客”目睹“革命者”阿 被枪毙后的感受是“不如杀头好看”而非同情阿 的遭遇更没有思考革命的含义 这样的“看客”形象不仅出现在阿 正传一文中更是贯穿于鲁迅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之中这种形象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人与人之间百姓与国家之间存在大量旁观者的“看客”究其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思想革命”没有跟上“政治革命”这才是阻碍当时中国发

4、展的关键原因(二)亟需改革的日本有学者认为大江健三郎不同时代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风格虽有改变但其“文学表现形式、历经探索失败后重新确立文学方向、形成独特文学理念和方法的过程”是在他文学生涯最初 年完成的即 年至 年 而促使大江健三郎确立文学方向和理念的原因也和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作为轴心国发动侵略战争战败后被美军占领管控改造其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各领域均遭受重创使得日本国内社会矛盾重重 其中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发生明显变化由于军国主义的垮台日本高校不再具有传播军国主义思想与皇国言论控制的政治需求青年学子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 与此同时受战后婴儿潮的影响 世纪 年代日本大学生

5、群体的人数上升到了一个高峰因此日本国内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新左翼组织的参与人数得到扩充极大扩充了左翼再启蒙思想的生存空间 日本左翼力量因此得到充足发展战败后的日本本应借此力量迎来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改革的道路 但随着冷战开启美国强制打断这一进程“将战后的所有问题都还原为了经济问题经济复兴、经济繁荣压倒一切”最终将日本政治民主化进程拦腰折断致使战后的日本极右翼势力未被清算仍操纵日本政坛 这样的阻碍“不仅妨害了日本的民主化同时也势必对战争中受到侵略的国家表现出一副不负责任、不思反省的态度”战后日本右翼政客对于战争中所犯罪行拒不承认的根源也因此埋下而“安保运动”则是引发一切的导火索 年 月 日日本和美国签署

6、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日本从属美国法律而且美国可以在日本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此后这一条约不断修订并于 年 月 日重新签署新日美安全条约 虽然该条约强调日美两国对等关系并加强两国军事同盟关系但因为敌视苏联、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随时有将日本再拖入战争的风险 故在 年到 年之间日本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保运动”反对日本签订该条约 大江健三郎也参加了“安保批判会”和“青年日本之会”的活动对此深有感触而他也将这种感悟浸透在了政治少年之死当中二、鲁迅与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的启蒙思想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文学界反对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以上时代背景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而后战败投降美国名为正义管控实

7、则侵占日本这些都对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让他把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类命运等命题形象而深刻地融入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其中政治少年之死所蕴含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思想就源自于大江健三郎对这段历史的感受与思考大江的创作思想受到鲁迅作品的深刻影响 年 月鲁迅创作发表了阿 正传 年初山上正义将阿 正传翻译成日文这是日文最早的译本 此后阿 正传的日文翻译多达六七种在日本广泛传播 鲁迅的作品尤其是阿 正传当中对压迫的愤怒和对革命的信心也让日本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巨大的革命力量与鼓舞成为日本当时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备受推崇的教材之一对于日本左翼思想及文学启蒙深具意义 大江健三郎从小

8、读着鲁迅的作品长大深受其风格、思想的影响大江健三郎对鲁迅推崇备至:“到北大演讲面向广大青年畅谈自己的文学生涯与理想则表达了大江对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追慕之情”在阿 正传中鲁迅以辛亥革命为时代背景塑造了未庄农村一个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流浪雇农阿 的人物形象 同样大江健三郎也在政治少年之死中以安保运动为时代背景塑造了缺乏家庭温暖、靠手淫认同自己、甚至体能考试时大小便失禁、成为同学嘲讽对象的十七岁的“我”有学者认为“通过导入少年形象来撼动成人世界的既成观念揭示自己的文学思想”这样的创作方式更能使读者受到感触 两部作品同出一脉的典型化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中塑造人物的一种基础方法 因此无论是鲁迅笔

9、下的阿 还是大江健三郎笔下的“我”都源自于作者发掘的社会现实并通过特定的描写表明了自身的文学思想 也就是说两位作家意欲通过塑造怪诞的、变异的、不同于常人的甚至带有一定负面、病态性格的主人公来反讽并抗争各自国家的社会现状 他们均在以自己所接受的启蒙思想一次又一次通过文学作品的塑造意图打破当时各自社会的思想困境启蒙思想是作为启蒙主义者的鲁迅和大江健三郎对于社会正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考与探索 鲁迅在留日求学期间初步产生了启蒙思想他认为拯救中国的根本道路在于“任个人”即只有改变每个人的内在精神才能带来社会变革 而个体内在精神改变的最大困难在于那些思想尚未开化、甚至愚弱的国人 所以阿 正传塑造了蒙

10、昧而愚蠢的阿 并借助阿 之口喊出了贫下中农“造反了!造反了!”的革命愿望 鲁迅对阿 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这种塑造无疑是尖锐的猛烈的但鲁迅根本目的并非旨在讽刺、挖苦以阿 为代表的农民而在于想要通过这种强烈的爱憎表明辛亥革命仅在表面推翻封建社会使国家步入共和但人民群众内心对革命的本意并不了解若要真正做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做出改变若要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需对群众进行思想上的启蒙认知到革命的目标和意义大江健三郎的政治少年之死也是如此 该作品中的政治少年原型来自于山口二矢山口二矢是 年刺杀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的日本右翼团体组织的成员 因此在大江

11、健三郎的描绘中这位政治少年经历了家庭与外界的漠视使其愈发自卑孤僻 当他心中有诸多苦闷而无处发泄时偶然结识的右翼势力鼓励他将苦闷发泄到政治暴力事件当中这种难得的“认可”瞬间点燃了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少年孤独的内心 他自以为通过数次暴力事件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即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殊不知却在右翼势力虚构的谎言中彻底走向灭亡在谈及二战后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时大江健三郎坦言:“我感到自己所信赖的战后民主主义的体现者的肉体竟是如此脆弱 我想这和精神的脆弱也不无关系”正因此大江健三郎同鲁迅一样作品中的“我”也是根植于当时日本青年群体的认知问题和内在精神对于“我”逐步走向灭亡的塑造同样旨在唤醒日本青年要反对极右翼势

12、力在日蔓延并以反战、理性、和平的思想代替占据日本天皇制的右翼思想想以此对民众进行启蒙进而帮助战后日本走上正路鲁迅和大江健三郎通过阿 和“我”的反讽式振臂高呼均侧面体现其蕴含的启蒙思想因而形成了政治少年之死与阿 正传共同的思想内核即促进民族觉醒进而拯救国家 但长路漫漫即便社会现实如此黑暗群众被蒙蔽陷入困境两人仍笔耕不辍创造了一部又一部深邃的作品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推动各自国内启蒙思想的深入发展大江健三郎作为日本左翼文学的翘楚在日本的影响力极大 虽文学界对政界影响有限但大江健三郎一直都在努力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启蒙思想即被后人认为是“试图通过文化批评来解决文化危机”但是真正的启蒙并不简单因

13、为“启蒙并不只是指向民众的智力开发和政治经济意识的启动而是指向现代人格的自主与自决”因此真正的启蒙不能仅关注表象上的改变更需从考虑到深入人的本质进行重新塑造 战后日本的左翼文坛若要做到现代人格上的再启蒙文学作品中就需有触及人心灵的作品其中大江的政治少年之死当中所蕴含的启蒙主义便是对日本二战后左翼思想的坚守三、个体幽暗意识与作品的启蒙思想鲁迅和大江健三郎各自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启蒙主义思想而这种启蒙思想则同二者均拥有的幽暗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个体的幽暗意识才是二者文学创作中启蒙思想的内在原因鲁迅个体的幽暗意识因何产生向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钱理群曾在比较鲁迅

14、和周作人二人创作风格时认为鲁迅更加敢于打破一切并时刻保持怀疑精神“于是选择了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但这确实是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与鲁迅的彻底的怀疑精神直接相关的”因此认为鲁迅的幽暗意识源于“怀疑精神说”再如竹内好认为鲁迅的幽暗意识源自鲁迅自身宗教思想的“原罪意识说”还有学者认为“希伯来精神资源说”等看法都给鲁迅幽暗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综上上述观点均承认鲁迅的幽暗意识是面对“黑暗”时敢于“呐喊”的行动是在看透当时中国社会本质问题后的主动担当也因此证明鲁迅的幽暗意识不仅在于严厉批判了国人的劣根性更在于敢剖析自身 因此鲁迅自身的幽暗意识是一种动力源泉为其饱含启蒙思想的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能量

15、的同时这种思想也在不断影响后人大江健三郎的幽暗意识深受鲁迅文学思想影响这一点他本人在 年于北京大学演讲时也真情流露 如“大江先生再次提到自己从鲁迅作品中获取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信念这也是他之前在很多场合提到过的”所以鲁迅的作品和其思想一直是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 同时他也将鲁迅“勇敢战斗的人文主义、果敢前行的悲观主义”的精神传承并再现得淋漓尽致“文学史历来都呈现出社会文学和个我文学的交替互换的态势”这样的状态也完美体现在二者身上 大江健三郎之所以如此推崇鲁迅的文学及思想与两者之间幽暗意识的共情是密不可分的 何为幽暗意识?幽暗意识就是对世界、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的正视与醒悟

16、正如有学者指出“在鲁迅的小说中身体总是被处决、被规训和毁灭的”具体表现为“观看”的暴力、“被吃”的身体以及“政治化”的头发”这样的写作方式完美地体现出世界矛盾的存在即有光明就有黑暗 而鲁迅与大江健三郎生活的时代背景都是身处国家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时 所以他们不得不面对社会黑暗但是内心却同样地、始终地向往光明 他们将这些社会的、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文学作品升化为思想价值的表达文学作品若不能俯下身去创作作品难免显得无病呻吟 因此“不触及民众的心就与他们的真实存在无干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自觉”正如鲁迅创作阿 正传时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之后社会陷入民主共和的乐观主义思潮中但鲁迅仍以阿 的命

17、运展示了一种悲观的特立独行 鲁迅的幽暗意识通过正视与描绘复杂人性和黑暗社会以实际行动展示批判、质疑的力量正是这种真实又极具反差的力量更能唤醒未曾注意到现实的国人或者已注意到问题却仍在自欺欺人的国人 因此凡是能被鲁迅作品吸引的人便有可能成为有一份力、发一份光的向上之力 大江健三郎同样如此他的政治少年之死中所塑造的“我”这一角色也是根据日本二战后复杂的社会形态以批判的笔触写就 这两部通过塑造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典型人物来反讽现实的作品暗合了两位作家的幽暗意识鲁迅与大江健三郎的幽暗意识归根结底是根植于绝望的“呐喊”大江健三郎读到鲁迅作品时这种幽暗意识的共情就已经萌芽因此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都蕴含了与鲁迅相同

18、的幽暗意识而政治少年之死与阿 正传两部作品中这一思想更为明显鲁迅参与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与结局、得到了经验与教训认识到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所以当他把这些融入到阿 正传时自然不会是简单的抨击社会黑暗面而是通过描写阿、小、王胡等贫苦农民的生存现状与视野局限以及赵太爷、钱太爷、丁举人等地主阶级和假洋鬼子的剥削压迫与见风转舵形象生动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并未发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 也就是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中国基层群众无法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旧民主主义革命自然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 总之阿 正传以阿 这一农民为人物形象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关系描绘了

19、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农村中农民与土豪劣绅的真实状况、传统思想与新兴思想的碰撞 鲁迅的幽暗意识逐渐演变为启蒙思想这也是鲁迅日后成为左翼作家的重要节点二战后的日本也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战后美军占领和天皇制的存亡理应是日本人所要面对的最大课题然而这个课题却被消解在美国军事保护下的经济复兴政策之下”而这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被美国强制掩盖也就导致日本国内民众的启蒙被打断因此日本思想史学家丸山真男曾指出“民主主义思想并未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扎下根也并未成为日本人行动的原动力”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一直在用辩证的方式理解并不断诠释他从鲁迅这里接收到的如何从绝望中主动、积极寻找希望的幽暗意识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文风有学

20、者认为“在大江文学中处于“监禁状态”的人并不痛苦、窒息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受到了保护并享受这种被监禁的感觉”故此在政治少年之死中主人公“我”从自卑怯懦的平凡少年到勇猛无比的“天皇之子”何尝不是一种被右翼势力“监禁状态”下所谓的“成长”而“我”在这种“成长”之中却感到极有成就感 但这种蜕变在极端右翼及天皇制思想控制下显得即恐怖又幼稚 它像一个狂热的旋涡让少年沉溺于天皇制思想而无法自拔最终走向刺杀政敌的道路也毁灭了自己的未来 大江健三郎对生活在冷漠家庭、浮躁学风、乱斗政党中的“我”充满同情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一个少年走向极端右翼进行批判 同时他也以少年的死亡表明极端右翼势力不得人心终将走向灭亡这与鲁迅

21、的幽暗意识如出一辙也是日本二战后保守思想占主导时的一股“逆流”在当时日本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逆流而上一如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希望可以在“新世界”中得以实现四、结语鲁迅的阿 正传反映了经过辛亥革命却依旧积贫积弱的中国大江健三郎的政治少年之死描写了二战失败后亟需政治改革的日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两国都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 社会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江健三郎与鲁迅都以个体的幽暗意识为基础升华为文学创作中的启蒙思想 总之二者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促进启蒙思想应用于社会现实中体现了根植于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也说明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与未来希冀参考文献: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新新.从战后启蒙到文

22、化批评 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试论.东北师大学报().王新新.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的战后再启蒙意识 从饲育到政治少年之死.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翁家慧.大江健三郎北京大学演讲会综述.国外文学().程杜鹃.大江健三郎的战争观 以拔芽击仔和个人的体验为中心.考试周刊().日大江健三郎.关于宪法的个人体验:严肃的走钢丝.东京:文艺春秋社.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三联书店.齐宏伟.论鲁迅“幽暗意识”之表现及由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王新新.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的战后启蒙与文化批评.社会科学战线().李烨.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和行动.东京:未来社.杨洁.论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中的“监禁状态”和脱离方法.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