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究“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升"和"毫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2.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n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 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量杯、量筒、台秤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升与毫升的物品 、瓶装酱油的容量、桶装食用油容量等。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有关升与毫升的物品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生、师生交流)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有的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有的物品是用升作单位,那么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习了解升和毫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温习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它们用字母分别怎样表示?
生:毫升和升分别用字母(mL)和(L)表示。
师:那升和毫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探究
(1)猜想实验结果
师:大家看我的左手拿的是100毫升的量筒,右手拿的是1000毫升的量杯,大家猜一猜,用我这个量筒装入100毫升的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几次能倒满?(预设)
生1:2杯、8杯、10杯 ……
(2)提出实验要求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小实验。在实验之前,我讲一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
实验要求
①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②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
③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
④小心不要打碎仪器, 也不要伤到自己。
(3)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将你们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一边倒、一边数着倒的次数,倒了10次就正好到了1000毫升的刻度。
生2:我们组是倒一次记录一次数据。一次是100毫升,两次是200毫升„„,第10次正好是1000毫升。
师:大家通过实验得出相同的结论:倒10次正好倒够1000 毫升的水。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对的。老师再告诉你们:1000毫升也叫1升。谁能说一说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1:1升等于1000毫升,因为1升里面有10个100升。
生2: 1000毫升等于1升。因为10个100是1000。
师:对,1升等于1000毫升。( 板书出来:1升=1000毫升)
师:同学们刚才分组做了实验,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实验的录像片。
设计意图:先温习旧知,然后提出问题,经过猜想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在试验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建立1升和几百毫升、1000毫升的空间表象。
3.沟通生活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1升水有多重呢?你会测量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集体汇报)(预设)
生1:先用量桶量出1升水,然后放到台秤上称一下就知道有多重了。
生2:我觉得生1说的不对,把装1升水的量桶放到台秤上称,称出的质量包括量桶本身的质量,不是1升水的质量。
生3:称出量桶和水的质量后再把水倒掉,称出量筒本身的质量,然后求出它们的差,就是1升水的质量。
师生通过测量得出:1升水重1千克。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1升水重1千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的实际,学生先讨论如何测量1升的水有多重,接着实际称量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测量环节,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实践。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5页第1、2、4、5题。
设计意图:
1.先读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液体包装容器的净含量,然后填出几种常见的容器容量单位,最后找出常见液体物品净含量,在读、填和找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升和毫升概念,体验感悟升毫升在生活中的空间表象。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关系,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深化和内化。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预设)
生1:1升=1000毫升,1升水重1千克,有些数学结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出。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反思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收获,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消化、理解和内化,同时建构1升水有多少、多重的空间表象。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5页第3题。
n 板书设计
1.2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1000毫升也叫1升
1升=1000毫升
1L=1000ml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