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黄学军
摘要:写作是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学生由于缺少对生活的感悟、缺乏积累,作文中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缺乏个性,加上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生活积累和书本知识的积累是基础,是最主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辅以科学的写作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关键词: 写作 生活积累 书本知识积累 指导 训练
写作是学生心灵和生活的需要,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而这感悟和思考的前提,是生活中大量的如海潮般奔涌的素材,或者可以说,是生活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忍不住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因此,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然而,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发表在某杂志上的作文:
绿叶赞
“我最喜欢你,也最崇拜你—绿叶。”我诚心诚意地这样对绿叶说,“是你给予了我生活的力量和美好的遐想。”
春天,楼下的小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儿,那月季妩媚动人,那牡丹雍容华贵……花坛边,时常有人住足观赏,欣赏着国花儿优美的身姿和美丽的容颜,还不时“啧啧”称赞。可是,很少有人注意花儿身边的叶子,甚至以为它无足轻重。但是,对着花坛沉思,我不禁想,如果没有绿叶,花儿还能存活吗,如果没有绿叶的衬托,花儿还能如此娇艳吗?
可贵的是,绿叶却从无怨言,依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那块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悄然的发着光,献着爱。更可贵的是,当绿叶快要走完生命旅程的时候,也不忘把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望着绿叶,心中常想,它虽没有使人着迷的外表,但是,它凭着自己朴实无华的品质和清新的绿,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绿叶,不求哗众取宠,不图名利,并且有着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绿叶,我要赞美你,我更愿意做一个具有绿叶品格的人!
类似这样的作文,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实在是太普遍了,这样的作文是教师所需要的,也就成了学生所追求的。因为按一般的评价标准,这篇作文肯定是“优秀作文”,别的不说,作为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怀疑他的这种思想,甚至写法是否表达了他(她)的真情实感。思想“崇高”了,童真却没有了,我们很难从中看到生活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走进这样的误区:重视技巧忽视了积累。即使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是基础,是最主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辅以科学的写作指导、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 重视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写作积累包括其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积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间接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体验,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既无话可说,又无法对写作的内容产生真实的情感,有时作文中表达的情感牵强附会,无法和读者沟通。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作文缺少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体验。“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1]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作文教学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直接经验的积累(生活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观察,如对小学3-4年级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对5-6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7—9年级的写作要求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平时,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假话、空话比比皆是。比起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学生的作文就如同一杯清水平淡无奇。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呢?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如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观察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活动等。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张开感觉之网,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捞写作的珍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抓取生活中的美妙瞬间,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观察和心灵的沟通上,以获得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重视间接经验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扩大阅读,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具有吸收作用,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即表明阅读的巨大潜能。只有大量读,积累大量的、直观的、信手拈来的素材,才能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输出、创造,是阅读的继续和发展,是升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
1、明确阅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阅读的目的,对课内阅读,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不能为了考试而搞机械的阅读训练,随意加大阅读量而忽视阅读的质量,忽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文本在文学、情感诸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在通过阅读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
2、重视课外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更多的间接经验。
课外阅读课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籍,为作文提供信息资源的课程设计。学生所学科目多,时间紧,不可能过多地深入生活,这就要借助书籍打通他们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课外阅读课程中,中学生的阅读量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阅读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三年的阅读要求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学生究竟应该读哪些课外书才更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台湾学者陈品卿曾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十二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学科论著,自然学科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学科论著。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12类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的视野定然开阔,所得必然很多,作文也就不会难于上青天。然而,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却令人堪忧:首先是阅读兴趣转移,有的学生为获取信息和增长见识而阅读,有的学生为满足审美情趣的需要而阅读,有的只是爱好性阅读,还有的是娱乐消遣及好奇心驱使的阅读。因而阅读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差别。据笔者2003年底的一次调查,当前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类型依次为:1、卡通、漫画故事;2、以同龄人为题材的作品;3、知识性、综合性书刊 4、时尚流行杂志;5、中外文学名著;6、科幻推理小说;7、科技书刊;8、港台武侠、言情小说及外国现代小说。阅读名著的学生比例仅为15.8%,阅读情趣偏爱卡通、漫画故事及时尚流行与轻松刺激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生活和休闲,疏远文学名著、冷落科技书籍的现象十分明显。其次是阅读量大幅度减少,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除课堂外,可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调查显示,上学期间,21.7%的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在一小时及以上者只有26.6%,40%的学生不到图书室借书,只有10.5%的学生常借书看,而其中仅有少数学生借中外文学名著及科技书籍。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阅读兴趣转移,学生学不到精彩的语言素材,充斥大脑的是一些另类语言。因为阅读少,积累的材料就少,知识面狭窄,从书本上获得的有限的间接经验不能较好的和自己贫乏的生活体验相融合,学生的认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低下,就更谈不上提高写作能力了。
基于以上原因,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读书,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看做是一个双向心理过程,不仅要注意理解文本,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要用心去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3]要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作品中蕴涵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笔动手,做好信息的积累和储存工作。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既从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粹,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写作材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许多学生之所以提起笔来言之无物,不仅仅在于自身阅历不够,还在于他们的阅读量太少。美国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替代经验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扩大,信息量的增大,其知识素养、审美情趣、性情陶冶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写作上的“蓄势”自然就准备就绪,这时候,好文章也就随手可得了。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不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写作指导、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作文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写他们想说的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思想感情的表达是我们生命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在作文中感受自己年轻脉搏的跳动和生命之花的绽放,在作文中成长。”[4]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5]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写作限制太多,尤其追求高立意,使学生的作文失去了个性。教师要把写作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为学生构建宽松的写作环境,缔造有利的写作条件,创设相关的写作情景,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应人制宜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应时而变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应恰如其分,点到为止,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写作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写作应淡化文体,形式多样,诸如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无不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跳出故有的、呆板的思维模式,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淡化文体并不等于没有文体或不重视文体,而是要通过学生对写作知识的逐步理解、感悟,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文体表述,或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样,学生更能在写作过程中享受、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要注意引导,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指导材料作文“课桌文化”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搜集学习生活中出现在课桌上的文化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以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3、重视作文批改。作文批改是对学生习作的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师本位”式的批改模式,一叠叠作文本象一座座小山,压得老师“苦不堪言”,却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收全改、精批精改是“徒劳无功”[6]实际上,作文批改也要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原则。作文批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教师面批,和学生充分交流、教师指导小组批改、学生互批、指导自批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批改方式,教师都可以尝试使用。
但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批改不只是方法的问题,主要是批改的态度与师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写作关系问题。
以前,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教师的批改、评价多是漠不关心,师生间的沟通十分困难,很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通过作文批改掌握学生的写作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通过批改评价和学生建立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既乐于写,善于写,又精于写,从而达到通过批改评价来指导写作的目的。最终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原则。
总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让他们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
参考资料:
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王世堪 中学语文教学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5
刘 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3.11
注:
[1] 刘 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3.11 [2] 秦训刚 晏渝生.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3] 刘 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 开明出版社 2003.11
[4] 李景阳.语文教学论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5] 张良胜.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1.12
[6]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 1978.2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