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诗意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表达思乡情怀的古诗?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中,有静夜里举头低头的思念,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有乡书何处达的牵挂,有家书抵万金的切盼,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慨叹,有十五夜月明的尽望,这些诗歌异曲同工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一种相通的情怀——思乡。今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作品,品尝那一颗枣核的滋味。
2. 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反馈一下字词。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想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看似寻常的小故事,但其中凝聚着华夏儿女对故土的依恋,那么,为什么不用“思乡”、“乡情”为题,而以“枣核”作为文题呢?枣核在文章中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
2.快速浏览课文,讨论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试为每部分拟小标题。
第一部分:(1)索枣核
第二部分:(2-4)得枣核
第三部分:(6-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议枣核
3.通过对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枣核(板书:行文线索)
记叙的顺序多种多样,本文的记叙顺序为顺叙。将文章的行文顺序调整一下,如:变为“话枣核”、“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可不可以?为什么?
三、品读课文
1.同学们在讨论中都谈到了“吸引读者”这个词。是的,在“索枣核”部分中,旧时同窗郑重其事,再三托付的不过是几颗生枣核,“用途很蹊跷”,引发了我们对枣核用途的兴趣;在“见枣核”部分中,旧时同窗对枣核的用途秘而不谈,进一步调动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在“话枣核”的部分中,这位旧时同窗才对枣核的用途娓娓道来,让我们恍然大悟——为解乡愁 如回故国。
这种“吸引”就是所谓的“悬念”的效用, 设置悬念是吸引读者兴趣的重要写作手段。本文开篇设置悬念,接着加深悬念,最后揭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将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高潮,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枣核是本文设置的悬念所在。(板书:悬念所在)
2.从文中找出直接写到枣核的句子,品味旧时同窗的深切乡愁,把你的理解作成批注,并通过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再三托付”,表明友人郑重其事的态度,可见希望之殷切。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我们有一个词表现对女儿的珍爱——“掌上明珠”,而把枣核“托在掌心”体现出友人对枣核的珍视,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山城美丽,生活优裕,事业成功,儿女有成都不足以弥补心灵的那一片空缺,枣树是故乡的象徵,种枣树,则是故土之思,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板书:故土之思,爱国情怀)
三、把握手法
1.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珍视与期盼,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板书: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2.文章还有那些部分以小见大地表现出了友人这种思乡和爱国的情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找出语句-作出批注-感情朗读。
3.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深入,朗读也很动情。友人不辞劳苦地从几十里以外拉回、堆砌假山、从唐人街精心淘回凉亭、红庙、白塔,打造一座“北海”,为的只是与老伴儿在月夜一同回忆北海泛舟、回忆荷塘佳色。一片深情寄托在这缩微的“北海”之中。
小小的枣核,既是行文线索,又是悬念所在;它是抒情的依托,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本文以“枣核”为题,可谓独具匠心。
四、品读情感
1.萧乾, 1910年生于北京,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亲历二战,1939年9月赴欧,一边当老师,一边做《大公报》驻英记者。1944年秋,领到随军记者证,成为这时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 1946年3月回国,结束了长达7年海外生涯。
2.他在作品《我的年轮》中这样说:我是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我的目光孤独 又忧郁,我的微笑顽皮又快乐,而我的脚步,我的脚步呀,浪漫又执著。我那个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在夕阳下,寒风中,在漫漫长夜和每一个赤裸的白昼,怀着温柔的热望,倾听我这个鲁莽游子的足音。……在大战的烽火硝烟中,在死神张大的羽翼下,我弹奏着我生命的乐章。而我梦魂缭绕的,依然是我的贫弱的祖国。我的雪片样的电报飞向她,我的厚厚的一本《人生采访》,也是为她必将获得的强盛而作。像雨点扑向大地,像信鸽飞向家乡,我在旅英7载之后,又一头扎进了她的怀抱。
3. 经年的海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使萧乾能够更加地切身体会这种故国之思,游子之痛,所以这篇朴实的文章才如此含情至深。
本文与其说表现了旧时同窗的思乡情怀,不如说体现了所有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正如文末所说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五、拓展延伸
1.正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我们才有了灿若星河的表达故国之思、故土之情的优秀文学作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5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2.在刘半农先生眼中,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风,海上的月光,枯树的摇晃都是乡愁;在余光中先生眼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乡愁,是的,一草一木总关情,在你心里,乡愁又是什么呢?以乡愁是 , 。为句式,选取一个小角度,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写一句,续成一首小诗。
六、作业布置
1.将本节课创作的小诗用书法呈现,各组推选 优秀作品展示。
2.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摘抄到积累本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