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桂头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欧细凤 审核:八年级语文教师
内容: 孙权劝学
课型:自读课
课时:第一课时
修改批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学,讨论,正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自学指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合作探究
(一)检查预习
1、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有关文中人物,你知道多少?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二)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 岂( qĭ ) 邪( yé ) 孰( shú )
遂( suì ) 即更( jígēng )
2、读给同桌听,互相指正。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质疑,释疑。
4、学生讲解课文大意,师生共同补充重点词语。
(四)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 就 )学——鲁肃( 赞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辞---学)
4、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5、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并试着造句。
(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六)再读课文
注意体会人物的心态,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多少呢?试着写几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教学后记:
桂头中学师生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欧细凤
内容: 孙权劝学 课型:自读课 审核:八年级语文教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学,讨论,正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联系实际,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领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作者作品
《孙权劝学》选自《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2、关于文中人物,你知道多少?说说看。
孙权:
鲁肃:
吕蒙:
(二)朗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2、读给同桌听,互相指正。
(三)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
及( )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相待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四)品读课文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并试着造句。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六)再读课文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多少呢?试着写几句。
四、学习体会
学生自己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