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君仁臣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君仁臣忠”是传统的五伦关系之宝,是安邦定国之宝。何谓君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行己有耻,心存敬畏,公平正义,不伤害社会,不背叛国家。有人说,现在没有君主,也就没有了君臣关系。这样的理解未免狭隘。当今社会,每位国人,都应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社会、他人更应克守仁义。是以“君仁臣忠”思想不应淡化,而应赋以“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精神,加以诠释、坚守并弘扬。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能在注释或工具书的帮助下理解简单的句子的含义。但对古文接触很少,而“君仁臣忠”作为《朱熹家训》的第一篇,与现代文的距离更大,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也更大。如何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则是教学设计中需要着重思考和把握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读通读熟古文原句,能背诵。
2、理解“君”“仁”“臣”“忠”等词的含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做人要有爱心,对国家要忠诚,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
【教学难点】:对自己作为一个国家主人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婺源人朱弁出使金国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凸显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抓住学生的心。而讲婺源人的故事,又使同是婺源人的学生听起来有了一种自豪感。利于学生的思想凝聚到教学内容中来,并尽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氛围当中。】
2、教师引导:听完故事后,对于我们的老乡,婺源人朱弁有什么感想呢?
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引导出一点:朱弁很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而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没有边际的,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回归正途。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的效率。】
3、揭题。君仁臣忠
二、学习原句
1、出示原句“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师范读,生跟读。
2、生诵读,教师注意学生对“君(jūn)仁(rén)臣(chén)”的正确认读,要求学生反复读,试背诵,默写。
3、联系注释、译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君仁臣忠”讲了什么道理?
教师在学生的充分发言后,引导得出:
帝王,最重要的,是对人民有爱心。
臣子,最重要的,是对国家要忠诚。
【设计意图:小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接触,应该是熟读熟记重于理解。因古文言简意赅,重于说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企及。况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能在熟记的基础上做到字面上的印象认识就达到初步要求了。】
三、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有人说“仁爱”“尽忠”是对当大官的人说的,你觉得这个说法正确吗?
引导:1、同学们之间没有当大官的人,是不是不需要“仁爱”,可否谈一谈你得到同学“仁爱”的细节。
2、爱国除了为国战斗,还有没有其它的体现?你得到了哪些人物的爱国故事?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仁爱”“尽忠”进行讨论之前,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导,对思考方向可以有效地指引。对学生学习本课中的重点部分适当地渐进式分解,便于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
归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同样也需要“仁爱”精神,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强大作出贡献。这样,我们中国人才会得到外国人的尊重,中华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小结
1、背诵“君仁臣忠”原句。
2、说说“君仁臣忠”在新时代的含义。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忠于自己的祖国。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句的背诵,加深对“君仁臣忠”的记忆,通过对“君仁臣忠”新时代含义的表述,加强对古典文化的内化吸收,巩固本课所学。】
五、课后拓展延伸
查找古今中外“仁爱百姓,忠爱祖国”的故事,并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只是一种开始,一种导引,一种浅尝辄止的接触,一种探索新知的激励。真正的学习在于生活,在于实践,在于生命的内秀过程。所以安排一个必要的课外延伸题。】
【板书设计】:
君 仁:君之所贵者,仁也。(仁爱百姓)
臣 忠:臣之所贵者,忠也。(忠爱祖国)
段莘乡裔村小学 汪埝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