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家用电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维修技术的中级技术人才,具备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并熟悉计算机、专业英语和市场营销知识,能够胜任家用电子产品的开发、检测、操作、生产工艺、维修、技术咨询和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就业前景广阔。同时,也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培养合格新生。
专业特色
在专业教学上,我们面对先进电子产品制造业,我们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所开设课程都从专业的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去考虑,从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
专业课程
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开设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文化基础课程(必修) ,同时开设本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下:
专业基础课程
电工基础、电工工艺、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基础、电子工程制图(电子CAD)、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介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信息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通信网络的安装、管理、使用与维护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和维修等工作。
专业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
电子工程制图、专业英语、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电子线路一体化教学、计算机基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电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子电路制作实训、收音机装调实训、电视机装调实训、数字通信实训、电子CAD实训 、传感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电子产品维修实训、综合实习/选修课、电子电器产品市场与营销、SMT技术、网页制作、顶岗实习。
专业特色
本专业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及实操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及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本专业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方向,主要在学校学习电子技术职业基础技能。第二学年,根据个人兴趣,及专业导向学习本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技能;第三学年,主要进行电子技能综合实训及技能拓展训练,进行校外的顶岗实习。
职业鉴定
通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发的无线电装调工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行业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行业上岗证书。如国家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CAD技能等级证书、电工证及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技能等级证书。
电子与信息技术
这是一门由电子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学科。
1、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电子产品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电子信息设备、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和维修等工作。同时,也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培养合格新生。
2、 主要课程
(1) 通用基础课: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体育与健康、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
(2) 主要专业课:电子工程制图、Qbasic、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整机原理、数字通信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测量仪器等。
(3) 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如移动通信设备等;任意选修课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学习,如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选修课内容很多,不一一列举。
3、知识、能力结构及要求
(1)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2) 掌握电子整机中常用元器件与材料的功能与性能,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
(3) 理解常用功能电路的组成原理及性能,具备电子整机装配、调试、维修及电子产品检验能力。
(4) 掌握典型电子整机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与功能电路的作用,具备系统安装、调试及使用管理能力。
(5) 了解电子整机生产中所用到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学会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图和工艺文件。
(6) 初步学会通信网络安装、管理、使用与维护的技术和方法。
(7) 了解电子整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组织、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8) 了解电子产品营销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
(9) 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
信息技术学科10分钟试讲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的讲授、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试讲才可脱颖而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一、新颖生动的开场
直击主题的导入,它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考官的眼球,取得良好的印象。考生们需要开动脑筋,尽量避免比较通俗的导入方法,比如复习式、提问式等,应多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展开设置情境式热门方法,例如用作品展示、情景导入、社会话题等方法引入新课,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导入的部分与新课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面试当中占用时间最长的部分——新课的讲授与巩固提高,这一部分要做到充实丰富。首先,考生需要明确考题要求,在试讲过程中不可遗漏任何知识点。其次,注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有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讲解,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巩固提高部分要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例如这节课是高中部分《信息及其特征》,可以在PPT上展示生活当中的实例,请学生回答其中所蕴含的信息的特征,以达到学以致用。如果这节课学生最后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比如《Flash软件制作简单动画》,在巩固提高了的部分,教师可以遵循新课标里面——评价的多元化进行教学。采用自评、互评、师生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学生的作品中发现不足之处给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达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有意义性的结尾
上述一切完成之后本节课的内容也至此结束了,如果在导入部分教师采用了社会话题的方式导入,并且给学生留有疑问,记得要进行解答。然后要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师个人总结的方式,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或是请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这样的方法不仅新颖而且还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做到环节的完整,作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生要记住在留作业的时候切不可老套繁冗,不要拘泥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或让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重新操作或制作。要尽量联系下节课的知识内容或让学生动手动脑应用新知。比如上网搜集的任务、画图等作业。信息技术课程作业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宽泛,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对于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完成的最终的目标。
四、精心明确的设计
试讲要想拿到高分,我们还要在细节上注意,让考官更加注意到我们的用心,这就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定要注意针对性、高度的概括性以及逻辑性,所以考生要把握课题内容,在备课时有个整体的构思。
五、流利清晰地表达
最后,标准的普通话,流利清晰、大方自然的表达能够赢得考官的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