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复习字词、文句,感知文意
1、讨论交流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 ⑷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⑹ 公将鼓之(击鼓)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三、研读课文
1、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
战前(“曹刿请见”);
战时(“战于长勺”);
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3、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
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拓展延伸:
导言:《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是哪五赞呢?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
四、合作探究
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课本剧。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