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说》第二课时说课稿
临江镇中学 李志敏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说》的第二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篇文章。该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定义为“诵读经典”,所选篇目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和《诗词曲五首》。初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应该让古典文化成为他们思想灵魂的源头活水。本单元所选课文就立足中国古典文化,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借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告诉我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更进一步告诉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要勇敢地做一匹千里马,是千里马就要给自己驰骋的机会,好让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根据文意能大致了解本文主旨,知道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司马者等的比喻意义。
2、技能目标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阐明的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几种意象的比喻义
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我准备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马说即说说千里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到底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韩愈又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温故而知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首先通过上节课知识的回顾,进而转入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我涉及的题目是:幻灯片出示
1、找出教师出示的文中的错别字。
2、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
3、一词多义
4、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5、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讲,读中悟的方法,每一次朗读都设计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我的问题设置主要是围绕着文章主旨来展开的,起到了辐射全篇的效果。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 我的问题设置如下:
文章开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
2、没有伯乐,千里马终将被埋没。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埋没千里马的罪魁祸首是食马者。(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思考:这段中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的句子是哪句?这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这篇文章中带“也”字的句子很多,让学生画出每段段末的句子,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后,接下来就要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设置了两个问题: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 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尖子生提出的,老师做适当地引导,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分析,尤其强调要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五)课外拓展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指导学生生活,为将来幸福人生打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还必须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达到文章的目的。
问题是说话练习。“如果我是一匹千里马,……。”
学生根据自己学了这一篇文章的体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怎么样让伯乐赏识自己。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怎样推销自己,进而施展自己的才华。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物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意
五、说教学反思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设计的理念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学习主体,要看到他们身上的差异,所以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我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由于我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所以说课内容非常粗糙和肤浅,权当抛砖引玉吧。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