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登飞来峰》同步训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33855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飞来峰》同步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登飞来峰》同步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登飞来峰》【阅读训练】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6.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9.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10.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11.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2.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13.“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14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15.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7.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0.千寻(见日升) 铺垫 11.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2.千寻 1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5.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