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97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ttp:/2023年7月 第14卷 第14期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王伟刘晶安康市农作物种子站,陕西安康725000摘要:为筛选适宜在陕西省安康市推广应用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大豆品种,以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等4个大豆品种及华盛2000玉米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M2 S3、M4 S3、M6 S3),对比4个大豆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耐遮阴能力较弱,在复合种植模式下株高增加、茎秆直径减小、产量降低、百粒质量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在M2

2、 S3、M4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产量维持稳定,且分别比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高10.49%、10.60%、10.42%与29.22%、33.33%、35.76%。综上所述,陕垦豆4号耐遮阴能力优于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565.1;S5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4-107-40引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目前玉米、大豆间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秆作物玉米会对矮秆作物大豆产生遮阴作用,光照强度的减弱会对大豆的农

3、艺性状及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如大豆节间变长、株高增加、木质素含量降低等,导致大豆易出现倒伏、产量下降等现象,降低农民的经济收益1-2。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对大豆的遮阴程度不同,且不同大豆品种对弱光环境适应能力不同。因此,选择适宜的间作模式及耐阴的大豆品种,对促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选择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等大豆品种,设置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间作行比,研究4个大豆品种对弱光的适应能力,旨在为陕西省安康市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及适宜大豆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某试验田开展。供 试 土 壤 类

4、型 为 壤 土,土 壤 有 机 质 质 量 分 数 为23.7 g/kg,全氮质量分数为 1.55 g/kg,全磷质量分数为0.88 g/kg,碱解氮质量分数为116 mg/kg,有效磷质量分数为 13.7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为115.0 mg/kg,pH值约6.5。1.2试验材料参试大豆品种为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玉米品种为华盛2000,种子均由安康市农作物种子站提供。1.3试验设计试验设置玉米品种华盛2000分别与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间作,同时以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单作为对照(CK)。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

5、组设计,每个处理一个小区,3次重复。3种复合种植模式田间种植情况如下。M2S3 模式(即2 行玉米+3 行大豆):玉米行距 40 cm,种植密度为6 万株/hm2;大豆行距30 cm,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玉米与大豆间距60 cm,带宽220 cm。M4 S3模式(即4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大豆行距及种植密度同M2 S3模式。M6 S3模式(即6行玉米+3行大豆):作者简介:王伟(1969),男,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刘晶(1982),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107http:/2023年7月 第14卷 第14期玉米、大豆行距及种植密度同M2 S3模式

6、。2022年5月播种,基肥为大豆专用复合肥,于整地时一次性施入。大豆生育期不追肥。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当地常规进行。2022年9月上旬收获。1.4测定指标1.4.1农艺性状测定使用卷尺、游标卡尺于各参试大豆品种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测定株高、茎秆直径等农艺性状。1.4.2光合参数测定于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盛期,在各试验小区每行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株,利用TPS-2光合仪(英国汉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在晴天09:0011:00选取大豆倒数第3片复叶中间小叶进行测定,测定指标包括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1.4.3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测定于玉米和大豆成熟期,在各试

7、验小区随机选取4 m行长植株,全部收获并测产,每个小区重复取样3次,取平均值;每行选取5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植株进行考种,测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及百粒鲜质量。根据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所占比例和各小区测产产量,计算作物的总产量。1.5数据处理使用 Excel软件统计数据,使用 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2试验结果与分析2.1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株高的影响由表1可知,在不同栽培模式下,4个大豆品种株高从开花期到结荚期显著增加,但从结荚期至成熟期株高变化不显著。在开花期,各间作模式与CK模式相比,4个大豆品种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在结荚期,M2 S3模式与CK模式相比,4个大豆品种株

8、高差异不显著;M4 S3模式下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株高均显著高于CK模式,但陕垦豆4号株高与CK模式下相比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相同种植模式下其他3个品种;M6 S3模式下4个大豆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CK模式。这说明结荚期后大豆株高受玉米遮阴影响较大,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各大豆品种株高呈增加趋势;其中陕垦豆4号株高增加趋势较缓,表现出良好的耐遮阴能力。2.2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茎秆直径的影响由表2可知,在不同栽培模式下,4个大豆品种的茎秆直径从开花期到结荚期显著增加,从结荚期至成熟期变化不显著(进入稳定期)。在开花期,M2 S3、M4 S3模式下4个大豆品种茎秆直径与

9、CK模式相比差异不显著;M6 S3 模式下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2018茎秆直径显著低于CK模式,陕垦豆4号茎秆直径与CK模式相比差异不显著。在结荚期至成熟期,M2 S3、M4 S3、M6 S3模式下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茎秆直径均低于CK模式,说明复合种植模式会对大豆茎秆直径产生一定的影响;M2 S3、M4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茎秆直径与CK模式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表1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株高的影响cm模式M2 S3M4 S3M6 S3CK品种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

10、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开花期71.35 Ab75.66 Ab69.43 Ab70.51 Ab70.24 Ab68.17 Ab70.18 Ab69.18 Ab65.12 Ab67.27 Ab69.05 Ab71.26 Ab71.22 Ab70.13 Ab69.44 Ab72.08 Ab结荚期93.13 Ba94.03 Ba97.37 Ba94.88 Ba135.12 Aa131.26 Aa134.47 Aa101.41 Ba136.08 Aa134.51 Aa137.33 Aa121.45 Aa92.69 Ba94.18 Ba91.37 Ba90.13 Ba鼓粒期96.11 Ba

11、98.14 Ba98.06 Ba94.91 Ba137.04 Aa136.47 Aa135.88 Aa102.31 Ba138.11 Aa137.17 Aa139.19 Aa128.37 Aa94.68 Ba95.07 Ba96.46 Ba93.06 Ba成熟期104.28 Ba101.21 Ba99.03 Ba98.74 Ba137.65 Aa137.09 Aa136.17 Aa105.33 Ba140.22 Aa141.12 Aa141.13 Aa129.05 Aa95.16 Ba96.24 Ba98.05 Ba93.13 Ba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行相同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经Dunc

12、an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列相同生育期不同品种经Duncan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下同。表2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茎秆直径的影响 cm模式M2 S3M4 S3M6 S3CK品种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开花期0.50 Ab0.51 Ab0.50 Ab0.53 Ab0.58 Ab0.52 Ab0.51 Ab0.54 Ab0.45 Bb0.44 Bb0.45 Bb0.53 Ab0.55 Ab0.51 Ab0.53 Ab0.5

13、5 Ab结荚期0.67 Ba0.68 Ba0.71 Ba0.78 Aa0.67 Ba0.68 Ba0.70 Ba0.78 Aa0.61 Ba0.59 Ba0.58 Ba0.67 Ba0.85 Aa0.87 Aa0.86 Aa0.85 Aa鼓粒期0.74 Ba0.71 Ba0.73 Ba0.81 Aa0.71 Ba0.73 Ba0.72 Ba0.80 Aa0.60 Ba0.59 Ba0.58 Ba0.67 Ba0.88 Aa0.89 Aa0.86 Aa0.87 Aa成熟期0.75 Ba0.73 Ba0.73 Ba0.81 Aa0.72 Ba0.74 Ba0.71 Ba0.81 Aa0.61 Ba

14、0.61 Ba0.60 Ba0.68 Ba0.91 Aa0.90 Aa0.93 Aa0.91 Aa108http:/M6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茎秆直径显著低于CK模式。在成熟期,4个大豆品种进行比较,M2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茎秆直径分别较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增加 8.00%、10.96%、10.96%;M4 S3 模式下陕垦豆 4 号茎秆直径分别较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 2018 增加12.50%、9.46%、14.08%;但 M6 S3、CK 模式下 4 个大豆品种茎秆直径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结荚期后大豆茎秆直径受玉米遮阴影响较大,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大豆茎秆直径呈

15、减小趋势;其中陕垦豆4号株高减小趋势较缓,表现出良好的耐遮阴能力。2.3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由表3可知,间作模式与CK模式相比,不同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均无显著差异,但百粒鲜质量、产量有显著差异。M2 S3、M4 S3、M6 S3模式下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 2018 这 3 个品种百粒鲜质量、产量明显低于 CK 模式,且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上述3个大豆品种产量呈逐渐减少趋势。M2 S3、M4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产量与CK模式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相同种植模式下其他3个品种。M2 S3模式下陕垦豆 4号产量分别较陕豆 125、中黄1

16、3、秦豆2018增加10.49%、10.60%、10.42%;M4 S3模式下陕垦豆 4 号产量分别较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2018增加29.22%、33.33%、35.76%。M6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产量显著降低。这说明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遮阴强度加大,大豆百粒鲜质量和产量呈减小趋势;其中陕垦豆4号百粒鲜质量和产量减小趋势较缓,表现出良好的耐遮阴能力。2.4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由表4可知,在CK模式下,4个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无显著差异;在间作模式下,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这3个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

17、孔导度、蒸腾速率较CK模式显著降低,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且上述3个品种叶片光合作用能力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其他3个品种大豆相比,M2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较缓慢,且叶片净光合速率较CK模式相比差异不显著;M4 S3、M6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CK模式,但显著高于相同模式下其他3个品种大豆。M4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较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 2018 高 25.85%、35.36%、34.5%;M6 S3模式下陕垦豆4号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较陕豆 125、中黄 13、秦豆 2018

18、高 43.22%、31.54%、30.49%。这说明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遮阴强度加大,光照减弱,大豆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呈下降趋势;其中陕垦豆4号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趋势较缓,表现出良好的耐遮阴能力。表3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模式M2 S3M4 S3M6 S3CK品种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单株荚数/荚46.66 a47.15 a46.36 a47.26 a48.68 a47.46 a48.36 a46.88 a49.13 a4

19、7.91 a50.24 a48.37 a47.53 a46.61 a47.13 a48.95 a每荚粒数/粒2.85 a2.82 a2.83 a2.87 a2.81 a2.73 a2.62 a2.71 a2.68 a2.74 a2.86 a2.88 a2.64 a2.81 a2.67 a2.74 a百粒鲜质量/g80.95 b81.03 b79.93 b97.29 a76.03 b75.24 b74.93 b93.28 a63.17 c64.08 c63.28 c72.36 b97.71 a96.70 a95.43 a101.26 a产量/(kg/hm2)2 037.43 b2 035.32

20、b2 038.65 b2 251.07 a1 639.14 c1 588.61 c1 560.12 c2 118.06 a1 109.18 d1 117.85 d1 136.14 d1 615.83 c2 415.15 a2 308.37 a2 390.06 a2 411.25 a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列相同指标不同品种经Duncan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3讨论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举措。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由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玉米对大豆光照条件的影响,导致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较单作模式发生变化3。株高、茎秆直径是作物重

21、要的农艺性状,不仅是反映作物长势的重要指标,也关系着作物产量的形成及干物质的积累4。封亮等5研究表明,大豆、玉米按照行比2 4种植(带宽2.4 m模式下),大豆株高、茎秆直径表现较佳,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笔者此次研究表明,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等4个大豆品种在复合种植模式下较单作株高增加、茎秆直径降低,这与前人研究一致。此次研究还表明,在复合种植模式下,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大豆株高呈增加、茎秆直径呈降低的趋势;其中陕垦豆4号农艺性状变化较为缓慢,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高秆作物玉米对低秆作物大豆会产生一定

22、的遮阴作用,对叶片光合作用不利 3。李植等 6 研究表明,在大豆生育后期,受玉米遮阴的影响,王 伟,等.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研究109http:/2023年7月 第14卷 第14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升高。李初英等 7 研究表明,当遮光强度超过20%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百粒质量和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笔者此次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在玉米遮阴下,大豆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减弱,且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大豆叶片光合功能下降幅度变大。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鲜质量是产

23、量形成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曹曼君等 8 研究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鲜质量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在遮阴处理下,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鲜荚质量、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鲜质量和小区鲜荚质量均会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大豆生长前期对光照反应更敏感。笔者此次研究表明,复合种植模式与单作比较,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无显著变化,但百粒鲜质量、产量较单作显著降低,且随着玉米种植行数的增加,下降幅度变大,这可能与玉米种植行数越多遮阴作用越强烈有关。综上所述,4个品种相比较,陕垦豆4号各指标下降较缓慢,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4结论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遮阴作用会降

24、低大豆叶片光合功能,使大豆株高增加、茎秆直径降低、百粒鲜质量降低、产量降低,且不同品种对遮阴适应性不同。笔者此次的研究表明,陕垦豆4号田间综合表现优于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吕秀英.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J.现代农村科技,2022(9):23-24.2 YAO X D,ZHOU H L,ZHU Q,et al.Photosynthetic response of soybeanleaf towide light-fluctuation in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systemJ.Frontiers in P

25、lant Science,2017,8:1695.3 范元芳,刘沁林,王锐,等.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对大豆生长、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核农学报,2017(5):972-978.4 徐传富,杨栋承,王树林,等.菜用大豆鲜粒荚性状的主成分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30-32.5 封亮,黄国勤,杨文亭,等.江西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1(7):1127-1137.6 李植,秦向阳,王晓光,等.大豆/玉米间作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5):808-811.7 李初英,孙祖东,陈怀珠,等

26、.不同遮光胁迫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大豆科学,2006(3):294-298.8 曹曼君,王婧瑜,崔悦,等.不同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大豆科学,2023(1):48-54.表4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模式M2 S3M4 S3M6 S3CK品种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陕豆125中黄13秦豆2018陕垦豆4号净光合速率/mol/(m2 s)18.35 b19.06 b18.33 b21.51 a15.24 c14.17 c14.26 c19.18

27、b10.25 d11.16 d11.25 d14.68 c21.22 a20.13 a19.44 a22.45 a气孔导度/mol/(m2 s)1.06 b1.05 b1.07 b1.19 a0.62 c0.56 c0.77 c1.08 b0.41 d0.44 d0.44 d0.64 c1.26 a1.18 a1.21 a1.26 a胞间CO2浓度/(mol/mol)348.11 c345.51 c356.19 bc330.51 c367.04 b366.47 b365.88 b343,15 c430.64 a424.75 a435.14 a378.36 b334.68 c325.07 c336.46 c328.09 c蒸腾速率/mmol/(m2 s)8.22 b8.12 b8.13 b11.94 a6.65 c7.09 c7.17 c8.87 b5.15 d5.31 d5.26 d7.33 c11.16 a11.24 a10.05 a12.23 a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列相同指标不同品种经Duncan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