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及答案)完整
1.下面算式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
A.56+25=25+56 B.(7×16)×5=7×(16×5) C.101×44=100×44+1×44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2)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3)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详解】
A.56+25=25+5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B.(7×16)×5=7×(16×5),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C.101×44=100×44+1×44,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C
【点睛】
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下面的字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此题依此分析并选择即可。
【详解】
A.此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
B.此图形不属于轴对称图形;
C.此图形不属于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A
【点睛】
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A、C两地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
A.27千米 B.35千米 C.86千米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
A.27+27=54,58>54,不可以构成三角形;
B.27+35=62,62>58,可以构成三角形;
C.27+58=85,85<86,不可能构成三角形;
所以,A、C两地之间的距离可能是35千米。
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分析中的三角形的特性是解题的关键。
4.下面物体是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从右面看,看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观察一个用小正方体搭建的立方立方体图形,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从物体的前面、左面、上面这三个方向观看一个立体图形,就会得到描述这个立体图形的三张平面图形,简称为三视图。
【详解】
A.,是从前面看得到的图形;
B.,从任何面都无法得到;
C.,从右面观察得到图形;
D.,是从上面看得到的图形;
故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几何体三视图的认识,学会分层分个数数立方体是解题的关键。
5.把下面各数中的“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A.3700 B.30.07 C.3.700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解答。
【详解】
A.3700的两个0不是小数末尾的0,去掉0会改变它的大小。
B.30.07的两个0也不是小数末尾的0,去掉0会改变它的大小。
C.3.700的两个0是小数末尾的0,去掉0不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小数的性质,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6.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可以表示1.25这个数中的“2”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A.2个长方形,表示2。
B.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十分之一,阴影部分是十分之二即0.2。
C.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百分之一,阴影部分是百分之二即0.02。
D.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五分之一,阴影部分是五分之二即0.4。
【详解】
1.25中的“2”表示2个十分之一,也就是0.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可以表示1.25这个数中的“2”的是图B。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利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知识解决问题。
7.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0.6,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 )。
A.增加0.6 B.减少0.6 C.不变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因为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不变,所以和增加。
【详解】
因为加数增加了0.6,所以和也增加0.6。
故答案为:A
【点睛】
此题考查了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8.童车厂五月份生产三轮车和四轮车共16辆,使用轮子60个。童车厂五月份生产三轮车( )辆,四轮车( )辆。
A.14,12 B.12,14 C.4,12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利用假设法,假设都是四轮车,则轮子应有:16×4=64(个),比实际多:64-60=4(个),每辆三轮比四轮相差4-3=1(个)轮子,所以三轮车有:4÷1=4(辆);再根据总辆数求四轮车的辆数即可。
【详解】
(16×4-60)÷(4-3)
=4÷1
=4(辆)
16-4=12(辆)
童车厂五月份生产三轮车4辆,四轮车12辆。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用假设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
9.有四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43,最小的数是12,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 )。
A.45 B.32 C.10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因此平均数要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详解】
A.45>43,因此不满足;
B.43<32<12,因此满足;
C.10<12,因此不满足;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填上合适的小数。
5米2分米=( )米 45克=( )千克 48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解析:2 0.045 4.8
【解析】
【分析】
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5米2分米=5.2米 45克=0.045千克 480平方厘米=4.8平方分米
【点睛】
本题考查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11.0.21里面有( )个0.01,0.18里面有( )个0.01。
解析:18
【解析】
【分析】
0.21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所以0.21里面有21个0.01;同理,0.18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所以0.18里面有18个0.01;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据分析得出:
0.21里面有21个0.01,0.18里面有18个0.01。
【点睛】
此题考查小数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几个计数单位,解答时一定要看清楚数位和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12.小红在用计算器计算一道题时,把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按反了,结果除以25得到的商是650,那么正确的商应该是( )。
解析:2450
【解析】
【分析】
用除数25乘商650求出错误的被除数,再把错误的被除数的前两位交换位置求得正确的被除数,然后再除以25即得正确的商。
【详解】
650×25=16250,正确的被除数为61250;
61250÷25=2450
【点睛】
熟练掌握整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一本书厚1.2厘米,1000本这样的书厚( )厘米,合( )米。
解析: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列式1.2×1000,根据一个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据此即可解答。再根据1米=100厘米,进行单位的换算。
【详解】
1.2×1000=1200(厘米);
1200厘米=12米;
1000本这样的书厚1200厘米,合12米。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就分别向右移动1位、2位、3位……。
14.一种观赏蔬菜袖珍南瓜每盆12元,买5盆送1盆,王阿姨一次买5盆,每盆便宜( )元。
解析:2
【解析】
【分析】
买5盆送1盆的意思就是花买5盆的钱可以买到5+1=6盆,先根据总价=数量×单价,求出买5盆需要的钱数,再根据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优惠后的单价,再用原价减优惠后的单价即可解答。
【详解】
12×5÷(5+1)
=12×5÷6
=60÷6
=10(元)
12-10=2(元)
【点睛】
数量、单价以及总价之间数量关系是解答本题的依据,关键是明确买5盆送1盆的意思就是花买5盆的钱可以买到5+1=6盆。
15.下图中,一共有( )个三角形,其中有( )个是钝角三角形。
解析:3
【解析】
【分析】
先数出单个的三角形是3个,2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是2个,3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是1个,所以一共有3+2+1=6个三角形,再根据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进行计数即可。
【详解】
3+2+1
=5+1
=6(个)
图中,一共有6个三角形,其中有3个是钝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计数方法以及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不要漏掉了或重复数三角形。
16.小马虎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26看成了29,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多120,正确的积应是( )。
答案:1040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因数×因数=积,因此用29减去26计算出多算了多少个另一个因数,然后用120除以多算了另一个因数的个数,从而计算出另一个因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乘26即可。
解析:1040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因数×因数=积,因此用29减去26计算出多算了多少个另一个因数,然后用120除以多算了另一个因数的个数,从而计算出另一个因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乘26即可。
【详解】
29-26=3
120÷3=40
40×26=1040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先计算出另一个因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下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1cm,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答案:8
【解析】
【分析】
运用割补法将图形左半部分平移至图形右半部分空白处反转后,巧好能够与空白重合,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2,再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即
解析:8
【解析】
【分析】
运用割补法将图形左半部分平移至图形右半部分空白处反转后,巧好能够与空白重合,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2,再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即可。
【详解】
见图,2×4=8(平方厘米)
【点睛】
本题要利用“割补法”进行等积变形,这样计算起来会更简单;考查的知识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18.有鸡和兔共40只,鸡的腿和兔的腿共112条。鸡有( )只,兔有( )只。
答案:16
【解析】
【分析】
假设全是鸡,分别计算出鸡的腿的总数量、腿的总数量与实际腿的总数量差、一只鸡与一只兔的腿的数量差,然后用腿的总数量差除以一只鸡与一只兔的腿的数量差,得到的数就是兔子的数量,然
解析:16
【解析】
【分析】
假设全是鸡,分别计算出鸡的腿的总数量、腿的总数量与实际腿的总数量差、一只鸡与一只兔的腿的数量差,然后用腿的总数量差除以一只鸡与一只兔的腿的数量差,得到的数就是兔子的数量,然后用总数减去兔子的数量就是鸡的数量。
【详解】
40×2=80(条)
112-80=32(条)
4-2=2(条)
32÷2=16(只)
40-16=24(只)
【点睛】
熟练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直接写得数。
2.5+0.9= 0÷7.8= 125×7×8= 8.76-4.26= 8-4.65=
0.58+1.91= 25÷1000= 1000×0.013= 10-2.3-6.7= 50-25×0=
答案:4;0;7000;4.5;3.35;
2.49;0.025;13;1;50
【解析】
【详解】
略
解析:4;0;7000;4.5;3.35;
2.49;0.025;13;1;50
【解析】
【详解】
略
20.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1)12.56+7.54= (2)23-6.82=
验算: 验算:
答案:(1)20.1;(2)16.18;验算均见详解
【解析】
【分析】
小数之间的加、减法计算时,应先将小数点及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依此计算即可,注意验算方法的选择。
【详解】
(1)12.56+7
解析:(1)20.1;(2)16.18;验算均见详解
【解析】
【分析】
小数之间的加、减法计算时,应先将小数点及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依此计算即可,注意验算方法的选择。
【详解】
(1)12.56+7.54=20.1
验算:
(2)23-6.82=16.18
验算:
21.用简便方法计算。
(4+40)×25 3×125+5×125 4.02-3.5+0.98-1.5
答案:1100;1000;0
【解析】
【分析】
(1)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2)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4)运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详解】
(1)(4+40)×
解析:1100;1000;0
【解析】
【分析】
(1)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2)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4)运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详解】
(1)(4+40)×25
=4×25 +40×25
=100+1000
= 1100
(2)3×125+5×125
=(3+5)×125
=8×125
=1000
(3)4.02-3.5+0.98-1.5
= 4.02+0.98-(1.5+3.5)
=5-5
=0
22.一袋大米吃了14.15kg,剩下的比吃掉的少3.3kg。这袋大米原来有多重?
答案:25千克
【解析】
【分析】
先用吃掉的重量减去3.3千克计算出剩下的重量,然后用剩下的重量加吃了的重量即可。
【详解】
14.15-3.3=10.85(千克)
10.85+14.15=25(千克)
解析:25千克
【解析】
【分析】
先用吃掉的重量减去3.3千克计算出剩下的重量,然后用剩下的重量加吃了的重量即可。
【详解】
14.15-3.3=10.85(千克)
10.85+14.15=25(千克)
答:这袋大米原来有25千克。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先计算出剩下的重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答案:12亿平方千米
【解析】
【分析】
用地球的表面积减去陆地面积,求出海洋面积。再用海洋面积减去陆地面积解答。
【详解】
5.1-1.49-1.49
=3.61-1.49
=2.12(亿平方千米)
答
解析:12亿平方千米
【解析】
【分析】
用地球的表面积减去陆地面积,求出海洋面积。再用海洋面积减去陆地面积解答。
【详解】
5.1-1.49-1.49
=3.61-1.49
=2.12(亿平方千米)
答: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2.12亿平方千米。
【点睛】
小数减法计算时,要先对齐小数点,再根据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
24.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继承这项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级内组织开展剪纸艺术大赛,每人发3张黄纸、5张红纸,发给17个同学后,还剩117张纸。两种纸共买了多少张?
答案:253张
【解析】
【分析】
每人发3张黄纸、5张红纸,则每人发3+5=8张纸。用每人发纸数量乘人数,求出发出去纸的数量。再加上还剩下纸的数量,求出两种纸买的总数量。
【详解】
(3+5)×17+1
解析:253张
【解析】
【分析】
每人发3张黄纸、5张红纸,则每人发3+5=8张纸。用每人发纸数量乘人数,求出发出去纸的数量。再加上还剩下纸的数量,求出两种纸买的总数量。
【详解】
(3+5)×17+117
=8×17+117
=136+117
=253(张)
答:两种纸共买了253张纸。
【点睛】
解决本题时先求出每人发纸数量,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发出去纸的数量。
25.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和下面各题。
下面是四(2)班两个小组三~六月份回收饮料瓶的情况统计表。
(1)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2)如果每千克饮料瓶5角,女生组回收的饮料瓶共( )元钱。
(3)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答案:(1)见详解
(2)19
(3)周六回收饮料瓶的质量最多
【解析】
【分析】
(1)横轴表示月份,纵轴表示千克数,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相对应的位置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涂上颜色或阴影,最后标注
解析:(1)见详解
(2)19
(3)周六回收饮料瓶的质量最多
【解析】
【分析】
(1)横轴表示月份,纵轴表示千克数,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相对应的位置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涂上颜色或阴影,最后标注数据即可;
(2)用女生组回收的总重量乘5角,就是回收了多少角,然后再化成元即可;
(3)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下面是四(2)班两个小组三~六月份回收饮料瓶的情况条形统计图。
(2)(6+8+10+14)×5
=38×5
=190(角)
190角=19元
如果每千克饮料瓶5角,女生组回收的饮料瓶共19元钱。
(3)我还发现了:周六回收饮料瓶的质量最多。(答案不唯一)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的填充,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26.春润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统计如下:
(1)完成上面的统计图。
(2)最受五、六年级学生欢迎的是( )组。
(3)参加( )组的两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大。
(4)六年级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比五年级多( )人。
答案:(1)见详解;
(2)电脑;
(3)电脑;
(4)10;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把数据和相应的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画图即可;
(2)观察条形统计图,那个条形最高说明喜欢的学生最
解析:(1)见详解;
(2)电脑;
(3)电脑;
(4)10;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把数据和相应的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画图即可;
(2)观察条形统计图,那个条形最高说明喜欢的学生最多,电脑组的两个条形统计条最高;
(3)观察条形统计图,看那两个条形相差最多说明相差人数最大,,电脑组的两个条形统计条相差最大;
(4)各年级小组人数相加然后让六年级人数和减去五年级人数和即可;
【详解】
(1)画图如下:
(2)最受五、六年级学生欢迎的是(电脑)组。
(3)参加(电脑)组的两个年级的人数相差最大。
(4)六年级:
25+12+8+20
=37+8+20
=45+20
=65(人)
五年级:18+10+12+15
=28+12+15
=40+15
=55(人)
65-55=10(人)
答:六年级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比五年级多10人。
【点睛】
本题考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7.学校开展建国100周年红色知识及课内外阅读知识竞赛,需要购买308套读物,每套42元,请你算一算,张老师带12000元够吗?
答案:不够
【解析】
【分析】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求出购买308套读物需要的钱数,再同带的钱数进行比较;据此解答。
【详解】
308×42=12936(元)
12936元>12000元
答:张老师带1
解析:不够
【解析】
【分析】
根据总价=单价×数量,求出购买308套读物需要的钱数,再同带的钱数进行比较;据此解答。
【详解】
308×42=12936(元)
12936元>12000元
答:张老师带12000元不够。
【点睛】
本题关键是求出308套读物的总价,再与准备的钱数进行比较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