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727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媒介批评 第十五辑M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一种描述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陈路彭民权摘要:世纪初至清末,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来华传教士编纂出版了近 部汉英双语词典.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是世界上首部汉英双语词典,也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词典的典型代表.来华传教士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直接开启了中国两百年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历史.从来华传教士汉英双语词典中对中国文化关键词的阐释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关键词的输出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在“西强我弱”的中西文化对话格局下,加大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输出迫在眉睫.关键词:晚清;

2、传教士;词典编纂;中国文化关键词关键词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词语.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关键词搜索在数据库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这一词语更是耳熟能详.但对学界而言,这个词语的流行,显然是西方理论输入的结果.年,英国知名学者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雷蒙威廉斯出版了 关键词 一书,对英国的新左派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学界的诸多理论成果被陆续引进国内,众多西方著作被翻译成中文,雷蒙威廉斯的 关键词也在其中.随着西方文论,尤其是 世纪西方现代文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知识谱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西方文论流派轮番在中国学界流行开来.新世纪以来,西

3、方文化研究理论对中国学界产生不小的影响,雷蒙威廉斯在 关键词 一书中采用了历史溯源与文化政治的视野来考察流行词汇的方法,也逐渐为中国学界所熟知.关键词对于学术研究之意义,也由此为学界所接受.关键词及其代表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在人文学科的各大分支中被使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键词不仅是重要的词语,是语言的重要元素,也折射了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流变.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而言,关键词的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关键词的对外传播并不理想.相比西方文化关键词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华文化关键词的对外传播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的现状来看,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中国

4、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中,一直存在“西强我弱”的格局,“西知我”远远不如“我知西”.这在中西文化关键词传播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一百多年前,随着西方列强的扣关,西方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进入华夏,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一开始的惊诧、排斥到逐渐接受,经过了漫长的一百多年.虽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更早,宋元以来,中国的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早早就输入了西方大陆,对于西方文化艺术、生活风俗等的影响不可忽视;但西方人更早接受的是中国的物质文化.而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强烈感受,还是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后的事情.由于语言的阻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多,而且更多的了解都是通过西方媒体有意识地“引导”得来的,不仅片

5、鳞半爪,而且颇多误解.无论从语言的熟悉度还是文化的接受度来看,“我知西”远远超过“西知我”.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极力改变的现状.而文化关键词的输出,是一个可以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代译序),英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第页.迅速改变现状的思路.实际上,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输出,早在晚清就已然开始.一、晚清的汉英词典编纂早在 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关键词就开始了对外传播.而开启这一进程的,是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第一代来华传教士不同,世纪初以来的来华传教士开始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正如有学者所说:世纪初英美新教团的来华

6、,可看做是在 世纪已然中断的天主教扩张运动之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再次衔接上了传教的链条.重新开辟的这一传教的通道,不仅声势更为浩大,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与第一波传教运动的明显差异,这也包括在风土化意识与语言种类的操持上.显然,第二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更深,他们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掌握程度也远较第一代来华传教士更高.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纪初以来的来华传教士意识到语言、文化等的掌握对于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传教的重要性.为了给更多的后来传教士及在华西方人带来便利,这一时期不少来华传教士有意识地编纂汉英词典并出版.“从 世纪初叶到清末不到 年的时间里,以西洋传教士为主体,辅以少量世俗西方人及中国知识

7、分子的词典编纂者共编纂出版了近 部各种类别、规模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年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 o b e r tM o r r i s o n,)的 华英字典 面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英双语词典.年美国新教传教士卫三畏(S a m u e lW e l l sW i l l i a m s,)的 英华韵府历阶 出版,年卫三畏的 汉英韵府(今译 汉英拼音字典)出版.年,英黄卓越:世纪初期的“方言热”:来华新教士的语言工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元青: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近代史研究 年第期.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国传教士麦都思(W

8、a l t e rH e n r yM e d h u r s t,)的 英华字典 出版.年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W i l h e l mL o b s c h e i d,)的 英华字典 出版,年他的 汉英字典 出版.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R e v J u s t u sD o o l i t t l e,)的 英华萃林韵府 出版.年英国翟理斯(H e r b e r tA l l e nG i l e s,)的 华英字典 出版.此外,还有多部英汉双语词典,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正如前面所述,晚清传教士之所以热衷于编纂汉英双语词典,其目的正在于方便西方人的来华传教.掌握了汉语词汇,自然更容

9、易融入当地,并能迅速地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教.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看,来华传教士的双语词典编纂活动,早就预先选准了信息传播的传送者与接收者.通过汉英双语词典这一媒介,传播西方文化信息的传送者能够很好地掌握词典所载的汉语词汇,用接收者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汉语词汇进行叙事,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说,正是因为众多汉英双语词典的编纂出版,一代又一代的来华传教士能够很容易地将西方文化输入华夏大地,从而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观念.除了来华传教士有意识地进行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工作,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中国人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工作也随之展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

10、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震撼了中国人的心灵.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异样的文化,都让当时的中国人眼花缭乱.坚船利炮的威力更令当时不少的中国人坚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人开始了主动学习西方的历史.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学习,首要前提就是掌握语言.因而,中国人也开始编纂出版汉英双语词典.年中国外交官邝其照()的 字典集成 出版,年他的 华英字典集成 出版.年,谢洪赉()编译的 商务印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 出版,它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分音节英汉双解词典.年颜惠庆()等编的 英华大辞典 出版.这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以辞典冠名的英华辞书”,也陈路:马礼逊 华英字典 词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11、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沈国威:近代英华华英辞典解题,关西大学出版部 年,第 页.是“近代中国由留学生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双语工具书”,“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自主编纂汉外辞典取得了成功”,对近代以来大型辞典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华大辞典 在印刷质量、收词数量以及词条收录水平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好评如潮,直到 世纪 年代仍持续再版.正如前面所述,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历史上,一直存在“西强我弱”的格局.这种“西强我弱”格局的形成,在很长时期是因为西方的强大所导致的.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擅长学习的族群,挨打后的中国人很快就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的历程,也迅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一百多

12、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的历史.这种长达百年的学习历史,也导致了西方形象始终处于强者地位.即使中国经济实力跃升世界第二,远超诸多老牌的欧洲列国,这种话语、惯例上的强弱形象仍然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而这种积重难返的形象惯例,也与晚清的词典编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晚清时期大量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开启了中国两百年的英汉词典编纂传统.晚清来华传教士的汉英双语词典被大量编纂出版,是为了方便西方人来华传教,其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而中国人在 世纪末期以来掀起编纂英汉词典的热潮,是为了学习西方、了解西方.无论是西方人编纂汉英双语词典,还是中国人持续不断的英汉双语词典编纂

13、,都是为了西方文化的接受.这种双方同向用力,直接加速了西方文化输入的进程.中西跨文化传播中的“我知西”远超“西知我”的格局也由此形成,并持续至今.二、首部汉英双语词典中的汉语关键词 世纪初以来不到一百年时间,有近 部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出版.足见来华传教士对这一工程之重视.考察这诸多传教士所编纂的双语词典,从中梳理所载的汉语关键词,无疑是一项艰辛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首部汉英双语词典,即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为例,来探讨孙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 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沈国威:理念与实践:近代汉外辞典的诞生,学术月刊 年第期.

14、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世纪初西方人对汉语关键词的理解与阐释.关于马礼逊及其 华英字典 的研究,国内外相关学者一直没有间断,且内容广泛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学、中国近代语言学史、语言词汇学、圣经翻译、汉语教育、西方汉学史、近代印刷出版史、近代报刊史等多个领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开本大小,共 多页,收入 多词条,内容极其丰富,其收录词条及例句解释涵括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人物、孔孟经典、教育与科举制度、古代科技、戏剧音乐、民俗民谚等,堪称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从词汇分类上来看,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收录的汉语词汇主要分为

15、三大部分:古语词、新词、熟语.华英字典 所收录的四万多条词条,大部分都是传统典雅的文言词,也就是古语词.古语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又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文言词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这个语境下人们日常交际或书面表达使用的词语,主要来源于古代文言作品,还有一部分来自古白话作品,所表示的事物或观念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只不过现在基本已经被现代汉语词汇代替.历史词是指表示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存在过的事物、观念及现象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内容上包括反映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古器物的名称、反映古代政治生活的古代典章制度名称、古职官名称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标识及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从 华英字典 的收词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16、,原封不动的古语词还是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新词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新近产生、出现、使用的词.记载晚清社会观念变迁的新词新义,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群体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解程度,也动态性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虽然有些词语被弃置不用,但从词汇演变角度而言,它们却以不同形式“活”在后来的语词中.华英字典 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和民间流传使用的俗语,保留了属于下层百姓的语言实质与观念,为研究当时下里巴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保存了实据.华英字典 不同于中国传统字书在释义时只引经据典的编纂方式,因其主要面向的是西方人,所以大量引用民间流传广泛的俗语,共收录 条成语、条谚语和大量的习用语以及准固定语.

17、我们对 华元青: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近代史研究 年第期.英字典 的关键词考察主要集中在文言词和历史词上.因为,这两类词才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关键词.(一)儒家文化关键词 华英字典 中直接保留了许多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中的文言词和历史词.这些古语词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是由于马礼逊在编纂这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汉英双语词典时,不仅参考了诸多中国现存的字典,如 康熙字典 玉篇 尔雅 说文解字 正字通 字汇 集韵 广韵 等经典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字书,而且还参考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献,如 论语 孟子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红楼梦 等,保留了前代的一些流传

18、至马礼逊时期的古语词;另一方面马礼逊也在 华英字典 中保存了许多 世纪初期清朝时期词汇的历史面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词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以及汉民族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大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特点.在众多文言词和历史词中,儒家文化词汇显然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主体地位,马礼逊 华英字典 的释义条文中不仅包含大量的 论语 孟子 礼记 尚书 等书中的例句,且对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解释和翻译.“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仁”就

19、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马礼逊 华英字典 对“仁”的阐释不仅繁多,而且内涵丰富.其对仁的阐释,不仅引用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而且还有“好生曰仁”的解释.不仅如此,“仁”条下,有“仁德”“仁爱”“天心仁爱”“仁民爱物”“仁心”“仁闻”“仁政”等词语的解释,还有“陛下恤念臣下之劳,足见仁慈”“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朱子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程子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仁义礼智信”等中国古文中常见的与“仁”相关的语句阐释.上述引文中“仁者,天地生物

20、之心也”一句出自程颐;“仁民爱物”出自 孟子尽心上;“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出自 礼记礼运;“朱子曰:仁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者,心之德,爱之理”出自朱熹;“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出自 周易;“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 论语学而;“程子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出自 二程遗书;“仁义礼智信”出自 孟子告子上.从马礼逊关于“仁”的释义和引文中,可以充分揭示“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含义,上述句群引例不仅能够进一步补充和释义,又能够提供其他学者关于“仁”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儒家看来,“信”不仅与人的个体道德修身密切相关,是人立身处世之基

21、,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为政之本,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统治者应该重视诚信,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信”在儒家学说中也是重要的伦理准则.马礼逊 华英字典 对“信”的阐释也十分详细.马礼逊首先对“信”的多种含义进行解释,然后通过“信实的人”“信行君子”等词语点明“信”的用法.不仅如此,马礼逊还对“言不渝也诚在言前信在言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乃人之本,人若无信,则言行皆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与“信”相关的中国古文进行了阐释.马礼逊在“信”条下引用的上述文句,“言不渝也,诚在言前,信在言后”出自 六书故;“子曰: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 论语为政;“信乃人之本,人若无信则言行皆妄”出自 四书合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 论语学而;“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出自 论语子路.这些句群例证不仅意义勾连完整,且能够营造出典型的语境来彰显“信”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含义和意义.此外,华英字典 对于涉及儒家经典和核心思想的条目,如“孔”“孝”“忠”“子”“孟”等条目,往往都详细阐释其中思想内涵,词条和释义引文的篇幅都非常丰富,力图对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做出完整的体现,这也能够反映出他对儒家的伦理观持正面认可的态度,乐于向西方人介绍.综上所述,马礼逊词目例证引书中,虽然各家经典都有所出现,如 论语 庄子 老子 韩非

23、子 淮南子 孙子兵法 列子 等,但从文献种类和例句数量来看,儒家经典占据其中的绝对优势,如 尚书 论语 孟子 礼记 周易 朱子语录 二程遗书 等经典著作,据笔者统计,引例中出自儒家经典的句子一共有 条,占总数的 ,明确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上所占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其思想提倡的伦理道德原则满足了封建君主稳固统治的需要,更是因其思想自身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全社会能够构建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二)中国政治文化关键词在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中,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在大量阐释儒家文化关键词的同时,马礼逊不可避免地介绍、阐释了大量的与中国政治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就中国两

24、千年的封建政治社会而言,与政治直接相关的词汇更多,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譬如“圭”条中,马礼逊先简要介绍了圭的基本概念,以及配合图画,描述了圭的形制、样貌,其所引用的“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乃是出自 说文土部.随后,马礼逊提及了镇圭、桓圭、信圭、公侯伯子男、蒲璧、谷璧等相关内容.这是因为圭在封建时代是重要的宗庙祭祀礼器,涉及王官政治的重要方面.据 周礼春官大宗伯 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显可见,马礼逊虽然没有指明自己是援引了 周礼春官大宗伯 的文字,但他解释和提及的一系列关于“圭”的义项和词汇,都是沿袭了 周礼 的内涵.他所注重解释的不是作为

25、一种普通的玉石、矿石的自然物品,而是凝聚了 周礼 等经典所载的,先秦政教、礼制所赋予的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圭”.再如“封”条中,我们知道“封”字除了一般用作动词封闭意思,还有封赐之意.而马礼逊在此条下,首先举出的是“封神”一词,其次是“始封”“追封”“诰封”“封地”“封州”“封禅”等.接下来列举的短语也基本上是“做了官儿封赠父母”“文官不许封公侯”“俱受王封”“武王封箕子”“首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武王既定天下,分封一千八百国”等.整个“封”字条下,仅有“封套”“封条”“封皮”等少数几则是解释一般用作动词,表封闭之意的.明显可以看出,马礼逊花费大量笔墨介绍的是古代封赐、分封含义的.一方面,马

26、礼逊认为对于外国人来说,封闭之意的动词义项比较好理解,不用多费笔墨;而中国古代王官制度下的“诰封”“封地”“封神”则是外国人比较陌生而需要特别掌握的.另一方面,这类政治制度、礼法确实深入中国古代社会和生活,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马礼逊在华生活,不可避免地也要浸淫其中.这些有关政教、礼法的知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识、文化,也是他自己关注最多、特别留意阐释的.还有“井”条,马礼逊首先指出“井”可理解为“水井”,又将其引申至“井田”的内涵上,并仔细描述了“井田”的形状,称其由九百亩组成.这正是关于井田制的描述.而这与 孟子滕文公上 的描述一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27、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显然,马礼逊对“井”字的阐释,更在乎的是“井田”的内涵,而其解释正是来自儒家经典.在孟子看来,井田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先公后私,国人之与野人有别,就在于这个先公后私之“礼”.在 周礼 和 左传 等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井田制是周代圣贤治世的理想模式,为历代所推崇.它既是上古农业经济的一种制度,也是封建王道政治的理想模型,作为一种被儒家思想推崇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政治理念,其影响深远.此外,还有学者注意到了“官”字的释义.“先是从中国传统的 天官赐福说起,介绍了官职、官府、官宦人家,介绍了文官和武官、京官和外官、大官和小官等为官的职责操守.然后便不厌其烦

28、地梳理了自上古伏羲、共工氏、神农、黄帝、少昊氏的冠名,到虞夏商周设四辅及三公,从秦及汉初至平帝,孔光由太傅迁太师,到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任太师及卓诛又废,再到汉末的废丞相,以三公综理众务,三省合班奏事,细述了三公、三师、三少和三孤的官衔演变,以及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演进、确立.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释义内容包罗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设置构架和演变发展,文化含量远远超出了其摹本 康熙字典.”简单的一个“官”字,其阐释居然占据了 个版面,足以证明“官”字是 华英字典 中的核心词.显然,在马礼逊这位来华传教士看来,与“官”相关的词汇之丰富,足以证明华夏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僚社会,“官”字显然是中国文化的关键词.

29、华英字典 是世界上首部汉英字典,其编纂体例等多方面都对后来的传教士双语词典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在后来的传教士双语词典中,往往都会看到作者提及马礼逊 华英字典.但是,马礼逊对中国儒家文化关键词、孟子译注,金良年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页.李丽:马礼逊 华英字典 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与呈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年第期.政治文化关键词的重视并没有被后来的传教士双语词典继承,以比较成功的卫三畏 汉英韵府 为例,其对中国文化关键词的选择就与马礼逊有很大的不同.鉴于篇幅的原因,此处无法展开,我们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从马礼逊 华英字典 的编纂来看,虽然其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值

30、得肯定,但其依然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谈中西文化交流的.这一点,从 华英字典 中收录的大量展现西方文化的汉语词汇就可见一斑.譬如“笔”条,马礼逊第一个列出的词条是“鹅毛笔”,虽然随后其列举了“含笔”“蘸笔”“落笔”“下笔”“笔墨”等一系列词,但作为汉英类辞典,其不首先解释“毛笔”而是列举“鹅毛笔”,亦无列举西方人很早就使用的“铅笔”,应该说其中是包含着马礼逊的巧思的.一方面,在钢笔诞生以前,即马礼逊生活的年代,西方人广泛使用鹅毛笔取墨水书写.另一方面,虽然西方的鹅毛笔与中国以狼毫、羊毫制作的毛笔在形式和使用方式上有巨大区别,但从字面上看都是动物的毛笔来构成词义要素,是比较容易产生联系和理解的.

31、而马礼逊对于“鹅毛笔”的英文解释仅仅为“Ag o o s eq u i l lp e n c i l”,完全没有解释形制和用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诗词中有“鹅毛笔”一词.唐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但仅见其偶一用之,古人亦不明其物.以唐代用笔来看,显然不可能出现类似西方的鹅毛笔.只可能是用鹅毛扎在一起,做成传统毛笔.古书中亦有记载“鸡毛笔”,指用鸡毛制作笔头的毛笔,但亦是偶一为之的猎奇之作.实际鸟类羽毛松散不能坚挺聚合,不合毛笔蓄墨行笔之用.显然,马礼逊对上述古诗词与古书记载并不熟悉,因而没有任何引申.但如果他预想中查阅此词的对象是外国人

32、,则这样做显然已经可以了,因为外国人是完全熟悉鹅毛笔的.若是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那么其很可能被误导为以鹅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形式.以此看,也仅仅能使中国人模糊地知道这是书写工具而已.而倘若熟悉了解此词的中国人,是不必再查字典的.那么,这个词语条目能达到的实际作用是,一个熟悉鹅毛笔的西方来华人员,在掌握了中文“鹅毛笔”一词后,再详细向需要了解中文“鹅毛笔”一词背后实际性质和用途的中国读者(或英语学习者)作解释说明,即向中国人传播西方名物和西方文化.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三、余论:中国文化关键词输出的意义马礼逊认为,过去欧洲只要求商人和传教士学习汉语,这是欠缺远见的.其编纂 华英字典,是希

33、望除了以上两个群体,还有更多的欧洲人学习汉语,促进文化的交流.但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依然只有这两个群体愿意学习汉语,而传教士学习汉语的目的,也并非促进文化交流,而是传播西方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之所以将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当成晚清中国文化关键词输出的案例来分析,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华英字典 的编纂方式与雷蒙威廉斯的 关键词 有异曲同工之处.雷蒙威廉斯的 关键词 在考察词语时,喜欢梳理其历史、政治语境,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些政治立场.当然,这种文化研究的考察方式,显然与传统的词典编纂追求科学、中立的宗旨有所背离.但从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一个词语,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语境独立存在,其流行必然有

34、某种文化语境在起作用.相比 关键词,华英字典 的编纂显得更符合词典的科学性宗旨.但与一般的词典不同,华英字典 在对词语进行阐释时,会将中华文化的诸多内容一同容纳其中,以便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因而,从这个角度说,华英字典 中汉语关键词的传播,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西方人在阅读这本词典时,汉语关键词背后的文化信息也一并被接收.相比干巴巴的词语解释,华英字典 对词语的解释包含中国的文化、政治、风俗、历史、小说等诸多信息,趣味性更强,知识面更广阔,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很多人在论述“西知我”的普遍性不够时,总喜欢谈汉语与英语等西方语言的本质不同,以及汉语语言学习的障碍

35、与难度.然而,语言学习的难度并不是跨文化传播的根本性障碍,因为中国四十年对外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外国人学习汉语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汉语与英语等语言一样,只要掌握好基本的词汇量,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进行对话与交流,并不需要掌握晦涩、艰深的词李丽:马礼逊 华英字典 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与呈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年第期.汇与语法.因为,汉语中晦涩艰深的词汇与语法,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也并不见得掌握,日常对话与写作,主要还是依靠基本词汇库与语法结构.表面看来,中国人学习英语等西方语言更容易,似乎是因为英语等表音语言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实现跨文化对话与交流,但实际上,中国人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的难度,并不一定比

36、西方人掌握汉语的难度小.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西方品牌在中国随处可见,英文电影长期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西方人能见到的中国元素,都是用英文标出的“m a d e i nC h i n a”,而只有少数有需要的西方人才会专门学习汉语.实际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学习几个月汉语后的外国人,能跟中国人流利对话.从中国一百多年学习西方的历史,以及中国两百年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历史,可以得出结论:在当今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我知西”之所以远远超过“西知我”,是因为中国有一百多年主动学习西方的传统,西方文化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单向输入.从两百年前开始,代表中西文化交流的汉英双语词典开始编纂,

37、中国文化关键词本可以完美地借着近 部来华传教士汉英双语词典进行对外输出.实际上,这一过程一直在持续,随着来华传教士人群的扩大,以及来华商人、外交家群体的增加,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也随之加强.但可惜的是,来华传教士编纂了如此多的汉英双语词典,影响的依旧只是西方的少数来华群体.而正是这些对中国文化完全陌生的大多数,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有意误导下,完成了对中国的想象.要想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想象,传播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或许我们可以从两百年前开始的来华传教士持续编纂汉英双语词典中得到启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大中华文化关键词的对外输出.(陈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彭民权,江西

38、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带头人、研究员)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V i e w i n g t h eo u t p u t 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k e y w o r d s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E n g l i s hD i c t i o n a r y 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C h e nL u P e n gM i n q u a nA b s t r a c t I nl e s s t h a nah u n d r e dy e a r s f r

39、o mt h e e a r l y t hc e n t u r y t o t h ee n do f 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m i s s i o n a r i e s t oC h i n a c o m p i l e da n dp u b l i s h e dn e a r l y b i l i n g u a lC h i n e s eE n g l i s hd i c t i o n a r i e s 敭T h e D i c t i o n a r yo ft h e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e d

40、i t e db yB r i t i s hm i s s i o n a r yR o b e r tM o r r i s o ni st h ew o r l dsf i r s tb i l i n g u a lC h i n e s eE n g l i s hd i c t i o n a r y 敭 I t i sa l s oat y p i c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b i l i n g u a lC h i n e s eE n g l i s hd i c t i o n a r i e so fm i s s i o

41、n a r i e s i n t h e 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敭M i s s i o n a r i e sw h o c a m e t oC h i n ad i r e c t l yo p e n e du p t h e y e a rh i s t o r yo f b i l i n g u a l d i c t i o n a r yc o m p i l a t i o n i nC h i n a 敭 T h eo u t p u t o fk e y w o r d sh a s a nu n d e n i a b l ev a

42、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c u l t u r a l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i nt h ec o n t e x to f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敭 T h i s 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d r a w nf r o m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k e y w o r d s i nt h eC h i

43、 n e s eE n g l i s hb i l i n g u a ld i c t i o n a r yo fm i s s i o n a r i e s 敭 C o m p a r e dt ot h eW e s t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e x p o r t sa r ei nad i s a d v a n t a g e dp o s i t i o n 敭 S oi t i su r g e n t t oi n c r e a s et h eo u t p u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k e y w o r d s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敭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M i s s i o n a r y L e x i c o g r a p h y K e y w o r d s 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