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493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1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 第 6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36 No.6 2023 年 11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3-15 作者简介:司强(1982-),男,湖北襄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E-mail: 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司 强(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面对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的冲突,施特劳斯以神话学的方法,否认福音书的历史真实性,将其视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的集

2、体无意识创作。道成肉身不是出现在耶稣身上的一次性事件,而是不断出现在人类及其历史中,历史就是道成肉身的历史。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新解释,开启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人类学道路。以黑格尔哲学的观念论立场为基础,施特劳斯质疑 圣经 的历史真实性,捍卫基督教的神圣性。但是对圣经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却瓦解了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与逻辑之间的一致性。施特劳斯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分别影响了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前者将基督教阐释为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后者则以历史真实性为基础反对观念论,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关键词:道成肉身;黑格尔;神话学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23)06

3、-0100 06 DOI:10.20101/ki.1001-5124.202303045 1835 年施特劳斯(D.F.Strauss)分两卷出版 耶稣传经过批判处理的耶稣生平(下文简称耶稣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1840 年,这本书出版了四版,“它旋即成为 19世纪圣经研究中最具争议的作品,并为圣经历史批判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如此深远,以至于同时代的一位新约学者称,这本书是自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宗教文献”184。施特劳斯的主观目的是捍卫基督教的信仰,但是这本书使他陷入无神论的争论,并被解除讲师的职务。1839 年初,施特劳斯被任命为苏黎世大学的教义学教授,但是遭到反对,政府又

4、撤销了任命,但给他养老年金,令其退休。施特劳斯在 1864 年出版第二部耶稣传,即耶稣传为德国人民而写的耶稣传。利文斯顿认为:“写作 1864 年那一本耶稣传和老信仰与新信仰的施特劳斯,只是第一部耶稣传作者的苍白、几乎认不出来的影子。虽然这几部后来的著作也曾再版好几次,但它们却遭到了神学家们的嘲笑,这些神学家现在宣称,施特劳斯的智力已经枯竭了。”2441 在 1835 年的 耶稣传 中,施特劳斯打破了黑格尔哲学所实现的启蒙与理性之间的和解,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新阐释,开辟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人类学的道路,对黑格尔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

5、哲学批判的先声。重新审视这段思想史,对于理解 19 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都将有所助益。一、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的冲突 在 1835 年 耶稣传 的第一版序言中,施特劳斯阐释了研究方法和目的。他认为,新约研究陷入了“过时的超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之中”,超自然主义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第 6 期 司强: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101 基督相等同,未经批判就承认福音书的神圣性,耶稣的诞生、复活及其本性都是超自然的,耶稣所施行的神迹都是真实的。自然主义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把圣经中的神迹解释为自然事件,并否认耶稣的神圣性。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之争,实质上是

6、启示宗教与理性宗教之争。施特劳斯所掀起的这场争论,是近代德国历史上关于圣经可靠性的第二次争论。莱辛曾经分三次刊出赖马鲁斯的书稿,在德国掀起了圣经可靠性的第一次争论。赖马鲁斯基于理性既质疑旧约的启示,也质疑新约的启示和神迹。启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启示本身不符合理性,旧约 中,以色列人过红海,在理性上不可能261。旧约中没有基督教的灵魂不朽和此生之后宽恕的内容,不能作为基督教的基础。新约的各福音书中,门徒们关于耶稣复活的见证,前后不一,充满矛盾。在最后一个残篇“耶稣和使徒们的目的”中,赖马鲁斯将耶稣置于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环境中来考察,指出耶稣的意图是成为犹太人的王,作为弥赛亚带领

7、犹太人获得解放,但是计划失败,反而被处死262。门徒们为了生计改变初衷,将耶稣尸体偷出来,编造了耶稣复活的故事。门徒所发明的宗教,完全不同于耶稣自己的目的。赖马鲁斯的质疑,在德国掀起了理性宗教与正统启示宗教之间的争论。天主教会以正在发生的神迹作为教义真理性的证明,而德国的新教则以圣经中的神迹作为教义神圣性的证明。赖马鲁斯的残稿无疑触及到教会大厦的根基。残稿出版后,遭到德国正统教会的激烈批判,引发了持久的论战。面对赖马鲁斯的质疑,莱辛在论人类的教育中,企图调和理性宗教与启示宗教之间的对立。通过将历史解释为人类教育的历史,莱辛把启示真理视为与犹太教所处的人类早期直接的感受阶段相适应的孩提教育,理性

8、真理视为与基督教所处的人类少年阶段相适应的理性教育,以此消除了启示宗教与理性宗教的对立,也避免了赖马鲁斯对旧约的启示以及新约神圣性的怀疑。可以说,面对科学、理性对基督教的攻击,莱辛维护和挽救了基督教的内在真理性,但是这种拯救的代价是以激进的态度放弃了以圣经为依据的新教正统信仰。莱辛的历史理性概念显示出典型的历史一元论特征。这种历史一元论,用发展的理性取代了上帝与世界、天堂与地狱、善与恶之间的二元对立。莱辛在论人类的教育中所提出的将各个宗教视为人类教育的各个阶段的理论,只能是一种设想,而不是完整的逻辑严密的理论。要将这一设想变成理论,还需要在理论上证明,这些宗教具有共同本质,而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

9、序发展,导向一个完满的终点。这种设想最终在黑格尔的宗教哲学中得以完成。莱辛的这一思路是黑格尔哲学的先声。19 世纪 30 年代,施特劳斯重新编撰出版了赖马鲁斯的著作,重提理性宗教与启示宗教之间的争论。施特劳斯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黑格尔所实现的启蒙与宗教之间的综合,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理性主义者被奇迹和臆测事实的解释所激发的兴趣早已冷却,但是大多数人所读到的评论,只不过是适合现代口味的对神圣历史的超自然主义解释。然而,这种正统的历史观比理性主义的历史观更加陈旧。只不过是由于前者不能满足先进的文化,后者才得以发展。”329 施特劳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图通过对耶稣生平的批判性考察,解

10、决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之间的冲突,重新捍卫基督教的神圣性。无论自然主义还是超自然主义都承认福音书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只不过自然主义认为它是自然的历史,超自然主义认为它是神圣的历史。施特劳斯则认为双方所承认的共同前提,即福音书所描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本身需要重新接受检验。施特劳斯运用神话学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耶稣的历史,考察福音书的可靠性。他坦承并不是他首次将神话学的方法运用到对圣经的10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 考察中,之前已有学者部分地运用这一方法考察福音书,而施特劳斯是前后一贯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对福音书的考察。将神话学的方法运用于福音书“这并不是说整个耶稣的历史被描述为神话,而是说

11、它的每一部分都要接受批判性审查,以确定它是否混合了神话”329。耶稣传是要甄别福音书所描述的历史中的神话成分。判断福音书中的历史是否是神话的标准是:其一,福音书中的叙事与已知的普遍法则(自然规律)相矛盾的都是非历史的叙事;其二,与其他的叙事相矛盾的也是非历史的叙事;其三,如果这种叙事是以诗歌的形式进行,从他们的教养和处境来看,诗歌的格调比起所预想的要更为繁冗和高雅,那么就不是历史的叙事,“如果叙事的内容同这种叙事所出自的那个圈子内部存在和流行的某些观念明显相符,而这些观念本身就是先入为主的观点而不是实际经验的产物,那么这种叙事或多或少可能起源于神话”389。在确定甄别福音书中的神话的标准后,施

12、特劳斯对耶稣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耶稣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福音神话,不能认为所表达的是事实,它们是耶稣早期追随者的思想产物。”386 这些福音神话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纯粹的神话,另一部分是历史神话。纯粹的神话“一方面是先于耶稣,以不同形式独立存在于犹太人心中的弥赛亚观念和期盼;另一种是耶稣的个人品格、行为和命运所留下的特殊印象,它改变了人们心中的弥赛亚观念”387。这二者共同构成耶稣生平的纯粹神话。而“历史神话以明确的个别事实为基础,宗教狂热抓住这些事实,用从基督观念中挑选出的神话概念与其糅合在一起”387,不能用我们今天的哲学和历史的知识,以及所习惯的思维方式代入或者批判福音书的作

13、者。在福音书作者的时代,他们的文学形式本身就是神话性的,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就是以神话的方式来思考的。在这些神话的文学形式和神话的思维中,最重要的是弥赛亚的观念。基督教的早期社团和福音书的作者,将已经存在的弥赛亚的传说,用来描述耶稣的生平,并使之适应基督教的观念。由此,福音书并不是单个人的创作,而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施特劳斯将福音书归结为神话叙述,这并不是说福音书的作者是有意欺骗,相反,作者是从他们所坚信的真实的观念,讲述耶稣的生平和事迹。而耶稣本人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中,他相信自己就是弥赛亚。也就是说,无论是耶稣还是福音书的作者,都处于弥赛亚的观念中。这种观念既是那个时代

14、流行的文化氛围,也是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因此,福音书所描述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早期基督教团体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只是神话。施特劳斯对圣经的神话学考察,突破理性主义者以理性为标准对福音书的质疑,将福音书中的历史与时代的文化氛围、观念系统相结合,将圣经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并获得广泛的影响。保罗蒂利希指出:“差不多二十年后,学者们企图否定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当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证明,有些观点也是不真实的。但是施特劳斯提出的问题放在教会生活面前,不能对它置之不理。”4380 二、道成肉身与哲学人类学 如果构成基督教核心的基督论即耶稣的道成肉身、复活以及升天,并无可靠的历史依据,是耶稣时代集体无意识的创造

15、,那么超自然主义将历史上的耶稣等同于基督,就遭到了有力的反驳。如果耶稣本人也处于这种神话氛围和思维方式之中,并且自认为就是弥赛亚,那么自然主义者将耶稣描述为道德教师的努力,也是不成立的,而且自然主义者以自然原因来解释福音书中的神迹,同样是不可取的。耶稣传出版后引起巨大争论,施特劳斯对耶稣生平的批判性考察,有可能导致无神论。施特劳斯的目的并不是取消宗教,走向无神论,也不是要否认基督教的神圣性。相反,他是要在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的争论中,另寻蹊径重新解释基督教,捍卫基督教的神圣性。“作者意识到: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完全不以他的判断为转移的。第 6 期 司强: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16、103 基督的超自然诞生、他的神迹、他的复活与升天,都仍然是永恒的真理,不论关于这些东西作为历史事实的实在性,可能会有怎样的怀疑自然主义对历史事实批判的目的是要颠覆基督教的真理,因此必然是轻浮的。”330 自然主义认为基督教提供了道德的神圣诫命,宗教使人们履行这种神圣诫命的道德责任。超自然主义将耶稣本人与基督相等同,承认启示和神迹的神圣性。施特劳斯认为,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都强调上帝与人之间有不可消弭的鸿沟,其根本错误在于坚持了二元论。施特劳斯以黑格尔的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其依据在于:在黑格尔哲学中,上帝是一种精神,人也是一种精神,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具体来说,精神的本性并不独立于事物之外,

17、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即在他物中而不是在自身中占有自身。“承认上帝是一种精神,就意味着上帝并不是一个包含有限事物的固定不变的事物,而是进入无限,创造有限事物、自然和心灵,在有限事物中表现自己,并从有限事物返回到永恒的统一。”3777 施特劳斯反对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将上帝和人截然二分,从黑格尔的观念论的立场出发,坚持认为上帝和人在本质上都是精神,而精神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而且也是现实的存在。由此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将耶稣的生平归结为神话,归结为早期基督教社团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并没有否认基督教的神圣性,反而证明了这种观念本身是真实的存在。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人类学的阐释,使其面对无神论的指控。“

18、如果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的观念可以产生现实的话,这不就等于承认这种统一曾经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过一次,而且过去不曾出现,未来也不会出现?这不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方式。观念并不倾向于过于慷慨将完满只给予一个榜样,而对其他所有人十分吝啬在一个人身上完美地表现,而在其他人身上却不完美地表现;观念的确喜欢把自己的丰富性分配在众多的榜样身上,在一系列个体的出现和压制的交替中,他们相互彼此地实现。难道这不是观念的真正实现吗?当我认为整个人类而非一个人是观念的实现,难道在最高的意义上,这种上帝与人合一的观念不是真正的合一的观念?上帝永远道成肉身,这难道不比局限于特殊事件的道成肉身更加真实吗?”3779-780 道成肉身

19、不是一次性的事件,且只出现在耶稣身上,而是不断出现在人类及其历史中。人类及其历史就是道成肉身的历史。“这是整个基督论的关键,即我们用观念取代个人,作为教会所给予基督的谓词的主词。这种观念不仅在精神中存在,而且在现实中存在。在一个人即神人身上,教会归于基督的各种特性和属性只能彼此互相矛盾;在人类的意义上,它们完美地协调一致。人性是两种本质的统一上帝成为人,无限在有限中显现,有限的精神纪念无限的精神。它是有形的母亲和无形的父亲自然和精神所生的孩子。它是奇迹的创造者,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精神是否越来越完全征服人内在和周围的世界,直到它作为一种惰性物展现在他面前,由它施展能动的力量。它是无罪的存在,因

20、为它的发展无可指责,罪恶只与个人有关,而与人类或它的历史无关。”3780 人类及其历史就是道成肉身的历史,也是展现上帝荣耀的历史,同样是对基督神性的证明。罪恶只是个人的罪恶,与人类无关。需要指出的是施特劳斯所说的人类及其历史,只是观念的历史,即集体意识的历史。以人类取代耶稣,作为道成肉身的主题,这种新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神学。“我们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基督论引导到人类,关于基督教义的神学,如果只是停留在个人身上,就不是真正的神学,而只是说教。”3781 以人类取代耶稣成为道成肉身的新载体,实际上取消了人与神之间的鸿沟,将人类等同于神,同时也取消了基督教中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在正统神学看来,这就是无神论。

21、三、施特劳斯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构 尽管耶稣传是以黑格尔哲学的观念论为前提,但是施特劳斯并没有完全遵从黑格尔104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 哲学,将历史的真实性等同于观念的真实性,这意味着施特劳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重构。在 针对黑格尔主义者为我的耶稣传辩护 中,施特劳斯交代了自己的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和区别。“在耶稣的传记中,我的整个批判都是出自黑格尔的这个论题:宗教与哲学具有同样的内容,前者是以表象(Vorstellung)的形式表现,后者是以概念(Begriff)的形式表现。这就是黑格尔学派理解他们的老师的话的方式:福音书叙述的历史可信性是由这样一个事实证明的,即它们用再现的形式

22、表达了真实的哲学观念。历史的现实性被理解为是来自于观念的真实性。我的耶稣传的整个批判部分都是用来反对这一立场我在那里说,从观念的真实性不能推论出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真实性必须仅仅根据其自身的法则来判断,必须符合事件的规则和叙述的性质。但是在当时,我并不怀疑同样的思想一方面在宗教的叙述中被表现出来,即使它们是非历史的,另一方面在概念上被哲学所掌握。”5336 在黑格尔哲学中,精神内在于事物之中,既是事物的本质,也是事物的目的和动力,事物是精神的显现,因此,事物、哲学和宗教都是同一精神的不同表现阶段,在事物中的精神是尚未认识到自身的精神,宗教以表象的方式、哲学以概念的方式表现了精神。精神是真实的存

23、在,也即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由于黑格尔坚持历史的真实性与观念的真实性是一致的,甚至历史的真实性源于观念的真实性,所以黑格尔承认传统基督论的核心道成肉身。耶稣既是上帝也是人,无限的精神只有在有限中显现才是真实的。正是通过道成肉身的耶稣,我们才能认识上帝。耶稣的道成肉身对于神来说是启示,对于人来说是宗教。耶稣的死亡恰好证明了道成肉身是真实的,因为无限的精神不愿意堕入有限,耶稣的升天证明了无限的精神回归自身,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传统基督论中的道成肉身、死亡和升天,既是从天堂到坟墓的道路,也是从坟墓到天堂的道路。“生命之子的死就是凡人的生。神藉着神人的身份来到世间,与人和解,通过死亡又摆脱了必死的限制

24、。”3778 人通过宗教,在精神中重复耶稣所经历的事件,作为精神与耶稣一起,参与其中。可见,在黑格尔哲学中,耶稣的道成肉身是真实的,而且是必要的。当施特劳斯将耶稣的生平归结为早期基督教团体的集体无意识创作,归结为精神的表现,具有真正的现实性,而非虚构,就是以黑格尔的观念论哲学为基础,捍卫基督教的神圣性;但是由于施特劳斯只承认福音书的观念真实性,而否认其历史真实性,这与黑格尔认为观念或者精神的真实性与历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不同,施特劳斯将二者相区分,观念的真实性不等于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真实性需要根据历史的法则来判断。正是这一区分使得施特劳斯认为耶稣的道成肉身、死亡和升天,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只

25、是神话,是集体无意识的创作。由此,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构表现为:一方面坚持黑格尔哲学的观念论立场,认为精神具有真正的真实性,精神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另一方面,否认黑格尔哲学所坚持的历史的真实性与观念的真实性相一致,认为历史的真实性应该由历史本身的法则来判断。这种重构产生以下两个结论:其一,在 耶稣传 中,施特劳斯认为耶稣的生平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只具有观念的真实性。以黑格尔哲学的观念论为基础,将耶稣的生平归结为早期基督教社团集体观念的产物,就成为基督教神圣性的证明。其二,以历史的真实性与观念的真实性相区分为基础,施特劳斯否认了耶稣的生平的历史真实性,认为它只

26、具有观念的真实性,正统基督教的基督论是不成立的,它只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晶。在此基础之上,施特劳斯以集体意识或人类取代耶稣,成为道成肉身的新载体,人类及其历史就成为道成肉身的历史。耶稣传使得官方正统宗教与理性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了。对于基督教正统而言,以第 6 期 司强:大卫施特劳斯对道成肉身的哲学人类学阐释 105 人类取代耶稣,无疑是无神论,施特劳斯对基督教信仰的论证,反而摧毁了基督教,因此施特劳斯遭到正统基督教会的批判。对于黑格尔学派来说,由于施特劳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批判性考察耶稣生平,这对黑格尔哲学中所实现的启蒙与宗教的综合,历史的原则与逻辑原则之间的同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再停

27、留于黑格尔的结论,必须回答黑格尔如何看待宗教。围绕着黑格尔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学派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分裂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构,分别在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布鲁诺鲍威尔延续施特劳斯的思路,反对黑格尔哲学所实现的实体与主体之间的和解,不承认实体的真实性,将主体作为历史背后的动力。但是与施特劳斯将圣经阐释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捍卫基督教的神圣性不同,鲍威尔将基督教阐释为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走向了无神论。尽管二人对基督教的态度完全不同,但是都坚持哲学人类学的立场。鲍威尔 以自我意识作为历史的内在动力和隐秘力量,历史是自我

28、意识的生成史,这种自我意识以隐秘的形式存在于黑格尔哲学的内核之中,开辟了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政治的道路。在施特劳斯将黑格尔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的同一相分离的基础上,费尔巴哈则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以历史的真实性反对观念(主体)的真实性,将黑格尔以及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观念论立场,阐释为神学。青年马克思正是在这一思想谱系中,开始自己的思想历程。注释: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耶稣传,就是 1864 年版的为德国人民而写的耶稣传。参考文献 1 史蒂夫威尔肯斯,阿兰G帕杰特.基督教与西方思想:第二卷M.刘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 詹姆斯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M.何光沪,高师宁,译.南京:

29、译林出版社,2014.3 STRAUSS D F.The life of Jesus critically examinedM/ELIOT G,trans.4th ed.London:Swan sonnenschein&co.lim.,1902.4 保罗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从其犹太和希腊发端到存在主义M.尹大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5 FREI H W.The eclipse of biblical narrative:a study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y hermeneuticsM.New Haven:Yale Universi

30、ty Press,1974.David Strausss Philosophical&Anthrop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carnation SI Qiang(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AbstractAbstract:Confron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alism and supernaturalism,Strauss denied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of the gos

31、pels with the method of mythology.He regarded it as a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reation of the early Christian community.According to his interpretation,the incarnation is not a one-time event that occurs in Jesus,but rather a constant occurrence in humanity and its history.Therefore,history is the hi

32、story of the incarnation.Strauss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served as a path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for the young Hegelians.Strauss questioned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of the Bible and defended the sanctity of Christianity,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standpoint of Hegels philosop

33、hy.However,his doubts about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of the Bible have undermine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history and logic in Hegels philosophy.His interpretation of Hegels philosophy influenced Bruno Bauer and Feuerbach.The former interpreted Christianity as the product of self-awareness alienation,while the latter opposed idealism based on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materialism.Keywords:Keywords:the incarnation,Hegel,mythology(责任编辑 夏登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