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9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9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5 月May 202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第 30 卷第 3 期Vol.30 No.338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发展申丹(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在文体学的学科发展史上,劳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追溯五十年来代表性文体学文集的结构安排,可看到首部文体学手册所代表的文体学学科的进一步成熟。从手册层层呼应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成熟阶段的文体学权威参考书对历史的充分重视。在文体学的发展史上,该手册首次另辟篇章来探讨文体学的新兴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这部文体

2、学手册很好地把握了文体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聚焦文体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当前的热门话题,其谋篇布局、基本内容和鲜明特色都反映出文体学的新发展。关键词:首部文体学手册;学科成熟;新发展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23)3-0038-081引言引言一个学科权威性手册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该学科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在西方文体学的发展史上,直到 2014 年才出现了第一部文体学手册 劳特利奇文体学手册(Burke,2014),它对文体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探讨。本文介绍了这部手册在文体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并从基本内容和相关特色

3、方面分析文体学的新发展和新趋势。作为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劳特利奇文体学手册的出版标志着“文体学正在走出青年时期,进入鼎盛的壮年时期”(ibid.:7)。剑桥大学出版社随后推出了第二部文体学手册(Stockwell&Whiteley,2014)。这两部文体学手册相互补充,并与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 2015 年推出的文体学指南(Sotirova,2015)共同构成文体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申丹,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体学、叙事学、翻译学等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 发展39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2从文集的结构看文体学学科的成熟从文集的结构看文体学学科的成熟劳特利奇文体学手册的

4、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文体学的历史回顾、文体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文体学当今的研究话题、文体学的新兴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与它几乎同时面世的剑桥版文体学手册则分为五个部分:文体学学科、文学概念和文体学、文体技巧、语境中的文体体验、文体学的拓展。布鲁姆斯伯里版的文体学指南有以下四个部分:作为学科的文体学、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领域、体裁和时期。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过去五十余年间文体学领域代表性的相关文集的内容设计,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三本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何标志着文体学这一学科的成熟。1971 年由查特曼主编的文学文体是一部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集。当时文体学仍处于发展初期,流派寥寥,因此这部文集聚焦文体而

5、不是文体学的不同方面。该书包括六个部分:关于文体的理论、文体学与相关学科、文体的特征、不同时期的文体、不同体裁的文体、具体作者和文本的文体。弗里曼(Freeman,1981)主编的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文体学文集的第一部分是一般理论(generaltheory),其余三个部分则突出了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别为研究诗学的方法、研究韵律学的方法和研究散文文体的方法。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已经出现了多种文体学流派。1996 年面世的文体学读本(Weber,1996)就分八个部分介绍了八种不同的文体学流派。21 世纪的前 10 年有两部较有分量的文体学文集面世,一是当代文体学(Lambrou&S

6、tockwell,2007),二是语言与文体(McIntyre&Busse,2010)。虽然两部文集都以文学体裁划分为三个部分,但用“XXX 的文体学”(stylistics of)代替了以前笼统的“XXX 的方法”(approaches to),分为关于散文、小说的文体学、关于诗歌的文体学和关于戏剧(以及对话)的文体学这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语言与文体是献给著名文体学家肖特的纪念文集,因此是以肖特(Short,1996)所著探讨诗歌、戏剧和散文的语言为蓝本设计的。至于当代文体学 一书为何未用文体学的不同流派来区分各组成部分或许有两个原因:其一,既重视研究流派,也重视分析对象;其二,不少文体

7、学的研究可以同时划归不同流派,譬如,采用功能语言学来研究小说中性别政治的论文就可以依据其语言学模式划归功能文体学,或者依据其研究目的划归女性主义文体学,或者依据其研究对象划归叙事文体学。了解了之前文体学文集的发展史,就能从 2014 年面世的首部文体学手册各部分的安排设计看出文体学这一学科的成熟和新发展。这部手册突出了文体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聚焦文体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当前的热门话题。在文体学的发展史上,本书首次另辟篇章来探讨文体学的新兴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文体学的快速拓展,而且未来充满希望。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手册在各章的结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除了第一部分的四章属于历史回

8、顾,其余三个部分的 28 章均含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相关话题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3 期40引论;(2)研究的历史回顾;(3)研究现状和具体分析;(4)分析材料推荐;(5)对未来发展的展望;(6)进一步阅读的书单;(7)参考文献。也就是说,在各章中都能看到相关话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也都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探讨和分析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文体学学科的新发展。3从历史观看文体学的新发展从历史观看文体学的新发展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文体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学科历史发展的重视。这部文体学手册的一个特色就是层层呼应的历史观。绪论“文体学:从古典修辞到

9、认知神经科学”以鲜明的标题在宏观层面勾勒出了文体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属于第一层次。正文第一部分是对文体学发展史的回顾,构成第二层次,与绪论交相呼应,提供了理解后面部分的背景知识,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相关理论的源流和各章之间的关联。在第二至第四部分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一节专门进行历史回顾,探讨文体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当今的研究话题以及新领域和新趋势,这是历史观的第三层次,与上述两个层次相互补充。这也是文体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对历史回顾进行如此全面和系统的安排设计。手册的第一部分以“文体学的历史观”为题,回顾了学科的发展。本部分共有四章,分别为“修辞学与诗学:文体学的古典遗产”“形式主义文体学”“功能文体学”

10、和“读者反应批评与文体学”,集中回顾了文体学的发展史。文体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诗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第一章对古典诗学和古典修辞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梳理。第二章将视线转向 20 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一方面指出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何受到古典诗学和修辞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指出相关代表学说(如雅各布森关于语言诗学功能的理论、什克洛夫斯基关于语言陌生化的理论和布拉格学派的前景化理论)如何影响现当代文体学的发展。在谈到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理论时,特别提到其生成音系学和韵律学在世纪之交依然是一些文体学家借鉴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将视线引向功能主义文体学,这是 20世纪 70 年代兴

11、起的文体学流派,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联,也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对语言形式建构和接受的影响。第四章聚焦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读者反应批评与文体学的关系。读者反应批评以读者阐释为中心,促进了认知文体学和实验文体学的兴起和发展,在教学中也起了较大作用。4从对核心问题的探讨看文体学的新发展从对核心问题的探讨看文体学的新发展手册在第一部分做好历史背景铺垫之后,第二部分各章对文体学关注的不同核心问题展开了探讨。第五章题为“文体学中前景化的语言学层次”,来自布拉格学派的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直是文体学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与偏离(deviation)、陌生化(defa

12、miliarization)、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等概念密切关联。该章在全面介绍和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联问题的基础上,对出现在不同语言层次上的前景化现象进行了系统探讨。以前倾向于仅探讨文学文本中的前景化,该章同时关注文学与非文学文本(包括给商品做广告的电影)。或许是受索绪尔关注共时语言学而排斥历时语言学的影响,现代文体学自诞生以来,研究的往往都是同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 发展41时代的文本,因此历时性的文体学研究一直未得到发展。然而,随着文体学走向成熟,第六章“(新的)历史文体学”以旗帜鲜明的标题将注意力引向新的历史文体学,强调要采用当今的新方法(包括语料

13、库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和多模态文体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关注历史上与当今的语言现象,包括新媒体中的语言现象之间的关联。第七至第九章都属于语用文体学的范畴,分别对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文体学、言语行为与(不)礼貌(im/politeness)”在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威胁性的言语行为与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的关系,着力揭示读者或观众如何通过这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来理解某个人物(或角色)对其他人物的伤害和攻击。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也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第八章“文体学、会话分析与合作原则”将原本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的会话分析和属于语用学范畴的合作原则相结合,分析戏剧和小说中

14、的人物对话,探讨发话人的意图和受话人的推断,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九章“文体学与关联理论”从过去、当前和未来这三个维度对关联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运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探讨了如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实例展开具体分析。在文学批评中一般很少运用关联理论,但该章以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为例,指出关联理论可用于解释平淡琐碎的故事何以成为经典杰作。第十章“文体学、视角与情态”讨论小说中的视角(point of view)。这是文体学和叙事学均十分关注的领域,前者注重作者/叙述者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情态体现出的叙述者的态度和判断),后者则关注观察角度,两者都有片面性,形成互补关系(申

15、丹,2023)。这一章视野开阔,介绍了文体学的视角研究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认为视角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区分谁说(即叙述者)和谁看(即观察者)。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同一个人既是叙述者又是观察者;而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叙述者和观察者则是两个不同的人(Neary,2014:176)。对谁看和谁说的区分是叙事学家热奈特(Genette,1980)率先提出的,被叙事学界广为接受,在文体学界则只有注重借鉴叙事学的学者才会给予关注。这种探讨体现出文体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然而,该章对叙事学的借鉴仅迈出了半步。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如果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回顾往事的视角,那么其既是叙述者又是观察者。倘若叙述者放弃目前的

16、回顾视角,转而采用过去体验事件的视角,那么就会发生叙述者(现在叙述往事的“我”)和观察者(过去正在体验事件的“我”)的分离。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倘若叙述者从自己的视角来叙述(如全知视角或旁观视角),那么叙述者和观察者就会是同一人。只有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叙述者放弃自己的观察视角,转而采用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如意识流小说),才会发生叙述者和观察者的分离。对叙事学的借鉴在笔者撰写的第十一章中得到了补充,同时也厘清了文体学与叙事学视角研究中的其他问题(Shen,2014:195-201)。该章以“文体学与叙事学”为题,从视角、人物塑造和时间安排三个方面系统揭示了文体学与叙事学在文本表达层面研究的片面性和相

17、互之间的互补性。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3 期42第十二章题为“隐喻与文体学”,聚焦隐喻这一热门话题。源于古典修辞学的文体学十分重视隐喻,该章除了关注文学中修辞性隐喻的研究,还特别关注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的对生活中隐喻的探讨,认为语言、思想和经验中广泛存在隐喻思维。隐喻视野的拓展也促进了对隐喻的跨学科探索和对整个作品(如一首诗)如何以隐喻为结构原则的研究。第十三章“文体学中的言语与思想表达”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如何揣测和理解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读者如何通过人物的行为等来推导人物的意向、情绪、欲望等心理状态。包括

18、自由间接引语在内的表达人物思想的方式是文体学十分重视的一种技巧。通过理论探讨和对 21 世纪实验小说的分析,该章指出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自由间接思想,在当今的小说中依然十分重要,可以很好地描述个体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5从当今的热门话题看文体学的新发展从当今的热门话题看文体学的新发展手册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文体学当今的12个热门话题。文体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文体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的 语言与文学 这一文体学研究的顶级期刊在2010年首次推出了专门探讨教学文体学的主题特刊。第十四章“教学文体学”探讨了文体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如文体学在英语作为外语(EFL)

19、、作为第二语言(ESL)和作为第一语言(E1)教学中的作用,关注21世纪文体学教学中采用的新方法以及不同国家的文体学教学。第十五章将注意力转向对戏剧文本和戏剧表演的文体学探讨,关注文体学研究的新方法,如社会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的方法、图示理论(schema theory)的方法、语料库的方法与多模态研究。该章综合采用社会语用学和多模态研究的方法对一个具体的戏剧片段进行了文体分析。近些年来认知文体学的发展势头强劲。第十六至第十八章均聚焦认知文体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第十六章集中探讨主要来自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图示理论,介绍了图示理论在文体学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强调作者可以通过

20、利用、改变、违反甚或颠覆读者的图示知识(即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来创造特定的效果。第十七章将视线转向文体学与文本世界理论(text world theory)的关系,全面介绍了这一在世纪之交产生的新理论,阐述了其如何在文体学研究中得到应用、修正和发展,以及如何成为文体学工具箱中的重要成员,并详细指出了这种研究未来的拓展方向。第十八章探讨了文体学与概念整合(blending)的关系,在清晰介绍理论和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对一首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念整合分析,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不同媒介和体裁的分析。第十九章研究新兴的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

21、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文体学领域,不少人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认知文体学)。该章界定了认知诗学的不同含义,并介绍了其热门话题和研究方法。21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利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二十章介绍了文体学借助计算机和统计数字的各种量化研究方法,并按照语言的不同层次说明了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 发展43这种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特定作用,进一步指出量化的方法可以超越语篇本身,譬如可用于研究幽默是如何在一种文化中产生的,或者用于探讨不同文化的交流如何影响文学的发展。该章在展望未来时特别强调了文体学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十一章“女性主义文体学”将视野转向作者的语言选择与性

22、别政治的关系,介绍了女性主义这一概念,通过语言学分析揭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受压迫、受歧视的状态,并探讨了女性主义文体学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关系、多模态语篇和儿童小说中的性别政治以及非语言的颜色等标识与性别的关系。第二十二章“文学语用学与文体学”指出,文学语用学强调阅读语境与读者的阐释推导之间的关系,关注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意图、信念和关联框架等与语境相关的因素以及作者如何力求通过语言选择与读者建立合作关系。该章对语用文体学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与第二部分的相关章节相呼应,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还提到新近跨学科的认知-语用(cognitive-pragmatic)文体学研究会有效推动

23、文体学的发展。第二十三章聚焦语料库文体学。随着大量电子版文本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21 世纪迎来了文体学研究中的语料库转向(Leech&Short,2007:286)。语料库文体学综合借鉴语料库语言学和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数据进行文学作品语言成分的统计和文本之间的比较,这可以很好地辨别某个或者某些文本的特征,且如果问题设计得当,也可进行文学赏析。语料库文体学的发展使文体学研究跟上了数字人文时代的步伐。第二十四章将注意力转向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笔者曾在20世纪末指出学界对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申丹,2017)。该章开篇也指出迄今为止学界依然对文体学与翻译学的跨学

24、科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有人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该章先后阐述了如何通过文体学来理解翻译以及如何通过翻译来理解文体学,并指出了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二十五章探讨了批评文体学(critical stylistics),它是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致力于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而且都对非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然而,本章作者,著名文体学家杰弗里斯将她自己所从事的批评文体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加以明确区分,指出后者看重语言在语境中的具体使用,而且认为分析难以做到客观;而前者则更看重语言使用与语言系统(语言资源)

25、之间的关联,更加重视文体学分析的科学性。本章阐述了批评文体学的基本立场和重要观点,提出了一个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用于分析语篇意识形态意义的框架。6从新领域和新趋势看文体学的新发展从新领域和新趋势看文体学的新发展手册的第四部分共有七章,探讨了文体学的新兴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十六章“创意写作与文体学”论证了文体学为何能在创意写作中起作用,并追溯了古典诗学、俄国形式主义和叙事学对文学创作技巧的重视。就实践而言,该章关注在创意写作中偏离常规的语言选择、视角、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隐喻等方面,指出这种文体学研究今后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读者对创意写作的阅读,更多地关注戏剧作家的创作,或者设身处地地从作者的

26、角度关注语言与创造性的关系。第二十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3 期44七章以“文体学与真实读者”为题,研究读者如何在文学文本中发现语言特征,并考察文体分析的假定和框架是否能在真实读者的阅读中得到证实。该章一方面介绍前景化语言特征所产生阅读效果的实证研究(但这种刻意进行的实验有可能会影响阅读的自然状态),另一方面则介绍最近文体学家在自然阅读环境(如读书小组)方面进行的研究,后一种研究将阅读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尽管近年来后一种研究比较活跃,频频出现在文体学期刊论文和研讨会发言中,但往往关注的是对作品内容的阐释和集体讨论的结果以及读者讨论作品时的话语特点,这与通常文体学对作品语言特征的关注有一

27、定距离。该章呼吁取两种研究之长,同时避两种研究之短,以便更好地对真实读者进行文体学研究。第二十八章探讨了文体学与电影的关系。21 世纪以来,有的文体学家开始研究一些经典的艺术片和故事片。电影文体学力求将文本分析中的框架和工具应用于对电影和移动图像的研究,但影像作品毕竟不同于文字作品。该章在说明对电影的研究不同于对文本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对电影进行文体学研究以及这种研究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且回答了电影文体学旨在做什么这一问题。第二十九章“多模态与文体学”从另一个维度聚焦多模态研究。随着书籍制作技术的发展,近年出版的文学作品更多地利用了图像、版面设计、颜色等非文字的因素,因此除了关注多模态的电影,

28、文体学家开始关注多模态的文本。作为新兴的文体学分支,多模态文体学至少在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多模态文本对读者认知的影响;二是采用以韩礼德(Halliday,1994)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方法,旨在建构所有涉及意义生成的符号模式的语法。该章采用后一种方法,考察对象为小说中的多模态,包括图像、版面设计、文字符号的印刷和书写形式等。第三十章聚焦文体学家对连环漫画的研究,探讨漫画媒介所提供的讲述故事和传递信息的特定方式,除了关注视觉特征,还关注漫画中语言的使用特征,尤其是与其他艺术媒介(如小说、电影、戏剧)中的语言使用方式差异较大的方面,并对相关特征进行了系统区分和

29、探讨,为漫画文体学的形成和发展铺路搭桥。第三十一章题为“文体学与超文本小说”,这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一个新的文体学研究领域。通过计算机创建和阅读的超文本的特点在于通过一系列超链接将更小的、通常是多模态的文本拼凑在一起。读者点击超链接就可从一个词块(lexia,指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文本单位)移动到另一个。通常在给定的词块中有多个超链接可供读者选择,并且每次选择都会出现不同的词块。这种拼凑性的文本建构和灵活、跳转性的阅读方式打破了文字文本的线性进程,给予读者更大的自主权和阅读中的交互体验。该章对超文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同时分别采用认知文体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对两种不同体裁的超文本进行了分析。

30、本书的最后一章“文体学、情感和神经科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文体学研究目前尚很少涉足,但有可能会得到发展的领域。该章首先解释了情感、神经科学和文体的含义,然后介绍了情感、文体和大脑之间关联的少量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语言艺术和相关形式(如电影)中的各种情感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探讨了借从国际上首部文体学手册看文体学的新 发展45鉴神经科学来研究情感与文体之间关联的可能性,特别关注读者的审美反应或者对美的感受。该章为情感文体学(emotional stylistics)在未来的诞生作了铺垫。7结语结语文体学研究在西方一直较为活跃,在 21 世纪更加受到重视。英国自 20 世纪 80年代开始一直是国

31、际文体学研究的中心,劳特利奇文体学手册 约有一半撰稿者来自英国,但也有约一半来自美洲、欧洲大陆和中国,是一部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权威参考书。本手册体现了文体学的迅速发展和渐趋成熟,从编排到选题、从理论模式到实际分析、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都有显著创新和拓展,对于我国文体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 Burke,M.2014.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Z.London:Routledge.2 Chatman,S.1971.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32、 Freeman,D.1981.Essays in Modern StylisticsC.London:Methuen.4 Genette,G.1980.Narrative DiscourseM.J.Lewin(tran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5 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Publishers Ltd.6 Lambrou,M.&P.Stockwell.2007.Contemporary StylisticsC.Lon

33、don:Continuum.7 Leech,G.&M.Short.2007.Style in FictionM.London:Pearson-Longman.8 McIntyre,D.&B.Busse.2010.Language and StyleC.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9 Neary,C.2014.Stylistics,Point of View and ModalityA.In M.Burke(ed.)The RoutledgeHandbook of StylisticsZ.London:Routledge.10 Shen,D.2014.Stylisti

34、cs and NarratologyA.In M.Burke(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StylisticsZ.London:Routledge.11 Short,M.1996.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Poems,Plays and ProseM.Harlow:PersonEducation.12 Sotirova,V.2015.The Broomsbury Companion to StylisticsZ.London:Broomsbury.13 Stockwell,P.&S.Whiteley.2014.The Cambridge

35、Handbook of Stylistics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4 Weber,J.1996.The Stylistics ReaderC.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5 申丹.2017.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6 申丹.2023.跨学科视野下对 Point of View 的重新界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3.(责任编辑:于涛)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3 期112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

36、on.Furthermore,the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 can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humanities,includingcomparativeliterature.Thevariationtheoryofcomparativeliteratureis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view of the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 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he

37、lp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lieve from the discipline crisis andachieve breakthroughs.Keywords: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a new model for human progress;comparative literature;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New Developments of Stylistics as Indicated by the First Handbook of Styl

38、isticsSHEN DanAbstract: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as the first handbook in the field,takeson the significance of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Tracing thecontent design of representative volumes of essays in the stylistics field over the past halfa century brings to ligh

39、t the disciplinary maturity.The handbook is marked bycarefully-arranged historical review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that complement each other,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terms of the collections ofessays in stylistics,the handbook for the first time devotes a sec

40、tion to emerging researchand future trends.On the whole,the handbook exhibits a good command of the relationbetween the past,the present,and the future of the discipline,sets store by core issuesand hot topics in stylistic research,and indicates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the disciplinethrough its stru

41、ctural organization,basic content an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Keywords:the first handbook of stylistics;disciplinary maturity;new developmentsOn Incrementally Increasing Vividness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HUANG Zhong-lian&QIN Xiao-wanAbstract:Chinese language is extremely vivid.Compared with

42、 English,its lessconstrained by part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rules.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polishing verbs,alternating sentence patterns,and leveraging synaesthesia,this paperproposes a three-level mechanism to incrementally add vividness to the Chinese targettext in English to Chinese

43、 translation,i.e.translating verbs as they are,converting staticwords into dynamic ones,and strengthening vividness through rhythmic translations,soas to increase the vividnes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ed text in literary or applied translation,reproducing the voice,color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Keyw

44、ords: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vividness;incremental mechanismOn the Postcolonial Travel Writing in The CrossingTIAN Jun-wu&SUN Yu-qing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ravel writing,this paper analyzesCormac McCarthys novel The Crossing,and believes that the protagonists threejour

45、neys of returning“home”,namely,sending the wolf,chasing horses and seeking thebrother,respectively unfold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Mexicos racial identity,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s final lost in the dilemma of these two identities.American colonial and Mexican immigrant histories throw M

46、exican Americans intodiasporic identities mingled with Americanness and Mexican raciality.Crossing theU.S.-Mexico Borderland entails double signs of sense of identities and identityreconstructions as the borderland is an important domain for representing Americanpostcolonial cultures.The“double othe

47、r”images after the crossing not only imply theidentity crisis of Mexican Americans under conflicts between racial and nationalidentities,but also uncover the hegemonic impacts inside postcolonial travels on thein-betweenness of diasporic ident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Keywords:Cormac McCarthy;The Crossing;postcolonial travel writing;U.S.-Mexicoborderland;diasporic identityThe Theme of Assimilation in Gurnahs Diaspora NovelsWANG Li-li&PEI Xiao-yueAbstract:As a non-mainstream literature,diaspora is the most essential feature of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