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259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果新间学可百传播学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巢乃鹏韩少卿一、引言自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传播研究领域诞生起,就一直存在着深刻的认同危机,被理论的贫性与学科的合法性所羁。进入2 1世纪之后,尽管传播研究业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也未能摆脱自我认同的正当性焦虑,这尤其体现在传播学理论脆弱的生命力和在不同学科碰撞中的弱势地位。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就尖锐地指出传播学在理论资源与研究者知识创生能力上,对相邻学科的高度依赖已使其陷人自主性沦丧的漩涡。类似地,道格拉

2、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也指出,传播学的边界从一开始就不明晰,它存在于人文艺术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5为了回应贝雷尔森“传播研究正在走向调零”的观点,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在舆论季刊发文指出:“传播研究是一个领域【内容摘要】处于十字路口的传播学时常面临着“正当性”与“内卷化”的焦虑,一方面大多数传播理论皆源自其他学科,另一方面传播理论也通常被认为难以扩散到其他学科,无法为人类知识生产贡献理论。以创新扩散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基于Web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深入分析了两个经典传播理论的跨学科扩散,包括引文分布、学科网络、扩散路径和扩

3、散模式与特征等。研究发现,这两个经典理论都具有很强的理论生命力,在知识传播的时间维度和学科广度上均具有跨学科的高扩散性;此外,创新扩散理论作为多源性理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扩散的层级效应,而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单源性理论则呈现出单一层级性的扩散模式。【关键词】创新扩散;议程设置;跨学科;引文分析;学科网络(f i e l d),而不是一个学科(discipline)后来在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的组织下,传播学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 8 3 年专刊“领域的躁动”对传播学科进行了系统的正当性检视,由此开启了一场应对传播学科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正是从这一

4、历史性话题开始,关于传播研究的学科争论就从未停止,至今悬而不决。争论的焦点是显而易见的:传播学诞生于所谓的“十字路口”,缺乏学术上的连贯性;传播学自身没有多少理论建树,大多是其他学科的“舶来品”等。与此同时,李金铨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传播研究所面临的“内卷化”问题,即传播研究存在着理论贫乏的困境,这种困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播研究出现了“内卷化”现象。在这里,所谓传播研究“内卷化”指的是“学者们抱住一个小题目,在技术上愈求精细,眼光愈向内看,问题愈分愈细,仿佛躲进自筑的一道围墙,得到心理安全,拒绝*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计算传播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5、”(项目编号:19 ZDA324)的研究成8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巢乃鹏新闻学与传播学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与外界来往的压力,其结果是不但忘记更大的关怀,更阻碍思想的创新”。这也就意味着,传播研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进行着带有局限性的研究,一个封闭和内卷化的学科难以参与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不能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更谈不上对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做出大的贡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化发展,传播学已经高度建制化,并且演化出了越来越多新的细分领域,其中的内卷化现象也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传播学诞生于多学科之中,和不同学科保持着不断对

6、话,这是传播学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另一方面,在这一学科对话的过程中,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相比,传播理论似乎要么在本领域内进行内卷,要么处于被动的借鉴地位。对于这种内卷化的建制性反思,再次揭示了传播学的知识生产困境,难以为学科共同体提供足够的知识贡献。可以说,这些“正当性”抑或“内卷化”的焦虑,构成了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问的最经典议题之一。由此我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一片繁盛喧器的背后却是传播学总体上的停滞不前。然而,作为一门脱胎于传统社会科学体系却又不满于以传统学科逻辑建构自身的交叉学科,“传播学始终处于既是独立的又是非独立的状态,也就是说,一方面它将继续发展自己的核心理论,

7、另一方面它又发展与那些关注传播的其他社会科学家的合作关系”。从施拉姆提出的这一观点来看,传播学本身或许并不是一个固守边界的“领域”,而是分化与合作的“既独立又非独立”状态。这种分化与合作有其充分的积极意义,它使得传播理论成了连接不同学科的出发点,传播研究正以极强的扩张性姿态向其他学科迅速渗透。因此,虽然传播研究常受到作为学科的身份危机和理论焦虑的困扰,但它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突破的过程中,也努力为人类知识的进步贡献了自身的力量。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假设,尝试以传播学经典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传播学理论能否形成跨学科的、向外的知识扩散,以此来客观认识传播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贡献二、文献回顾理论作

8、为一种知识,理论被引用的过程便是知识的扩散过程,一个领域的知识被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统称为知识扩散(knowledge difusion)。科学文献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扩散系统,引文作为研究者在获取和利用知识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常被用于揭示知识扩散的特征和规律。从引文分析的视角来看,知识扩散是指知识在科学文献与专利中的传承,这种传承通过引用得以实现。因此,这种知识扩散视角的研究被称为基于引文的知识扩散研究。换言之,知识扩散指的是知识在文献间的传播过程,这体现在文献间的引用关系中。因此,知识扩散网络的节点主体是文献,内容是文献所包含的知识,方向是从被引文献扩散到施引文献。科学文献是知识的载体,文献引

9、用与被引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的扩散与转移、继承与创新。文献及其引用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会自发形成复杂的引文关系网络,网络的结构和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知识的扩散情况。因此,引文网络是一种天然适合观察知识扩散的自组织网络,常被用来考察知识的扩散和再生产O对于跨学科知识扩散,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引文关系进行研究,即引文关系可以被用来分析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利用SCI引文数据绘制了自然科学结构图,论证了引文分析作为评估工具的合理性,较早地对学科间的知识扩散进行了研究。以学科为单元的知识扩散研究,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量化的

10、指标揭示跨学科行为特征,包括跨学科引用指数、Brillouin指数等。例如,范鲁文(VanLeeuwen)和泰森(Tijssen)基于ISI 的学科分类,对2314种期刊的引文进行分析发现,6 9%的引用都9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巢乃鹏是跨学科的。高(Gao)与关(Guan)提出了一种知识扩散网络模型一基于引文的时间序列模型,它综合了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可视化等方法,从网络结构的视角解释知识扩散的过程。因此,跨学科知识扩散的研究重点便是分析不同学科文献之间的引文关系,包括学科扩散的

11、网络结构以及学科间的人度与出度、施引与被引等,以此来刻画、追踪基于引文的跨学科知识扩散。在学术交流场域中,理论是知识传播的“货币”。作为人类知识创新的核心成果,理论会随着时间在社会或学术的参与者中进行扩散。理论扩散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探索理论的旅行过程是知识扩散研究的核心内容。当一篇文献被其他学科的文献引用时,就是一次跨学科的知识扩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的就是理论的扩散。因此,概念使用和学术引用是学科层面的集体行为,以理论为中心的引文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理论扩散,是一种研究学科间理论扩散的有效方式。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将使用引文分析方法,来探究经典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以此来考察传播

12、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贡献,并展现传播学对整个知识生产的理论贡献。围绕这一核心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研究问题:(1)传播学理论的引文随时间推移的增长情况以及在不同学科的引文分布情况如何?(2)传播学理论在不同学科进行扩散的学科网络是什么样的?(3)传播学理论随着时间推移的学科扩散路径是怎样的?(4)传播学理论的扩散具有怎样的特征?从理论生产的渊源来看,可以简单区分为多源性理论和单源性理论。所谓多源性理论是指该理论的出现源自于多个学科,而单源性理论是指该理论的出现是来自单个学科。不同渊源的理论在其扩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不一样的扩散模式,这也是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另一个具体研究问题

13、:(5)不同渊源的理论的跨学科扩散模式是否会有差异?三、研究方法(一)案例选择本研究以“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 in-novations,以下简称DI)和“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以下简称AS)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刻画其跨学科理论扩散的整体图景,以深入探讨传播理论跨学科扩散的过程、路径和模式等。选择DI理论和AS 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被视作为传播学中影响力最广泛、最经典的两个理论。在一项对8 9 种传播学理论的计量研究中,创新扩散理论的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都位于5 一10位,可以说DI理论已成为传播学的最经典理论之一。而A

14、S理论自19 7 2 年正式形成以来,至今已历经5 0 余年的发展和演进,所涉的相关论文超过一万篇,展现出了巨大的理论影响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个理论的创立渊源有所差异。作为多源性理论的代表,创新扩散理论的形成来自多个不同学科,最终由E.M.罗杰斯(E.M.Rogers)集大成并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换言之,DI理论有多学科的血脉渊源。而AS理论则是单源性理论的代表,其理论的构建更多来源于传播学自身。(二)数据来源本文以科学文献数据库WoS作为检索数据来源,包括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工学(e n g i n e e r i n g)、生命科学(life scien

15、ces)、医学(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等五大学科门类的文献记录,为本研究提供了完整全面的数据支撑。数据获取方式为在WoS中进行主题检索,数据库选择“核心数据集”(c o r e c o l l e c t i o n),使用高级检索分别设置主题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10新闻学与传播学巢乃鹏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为 T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OR innovationsdiffusion,以及TS=agend

16、a setting),文献类型为“Article”,时间跨度为19 6 2/19 7 2 年一2 0 2 2 年8月。进行检索与筛选后,共获得DI文献12577篇,清洗后得到118 3 7 篇有效引文;共获得AS文献13 2 2 3 篇,清洗后得到12 7 7 8 篇有效引文。引文记录包括标题(TI)、学科(SC)、日期(PY)、引用(CR)、地址(DI)等字段信息。(三)数据处理本文主要借助Python和Gephi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分析,包括引文分析、网络分析和扩散路径分析等内容。具体来说:首先,提取出上述118 3 7 篇(DI)和12 7 7 8 篇(AS)引文数据中包含的全部引

17、文关系,以此来分析DI理论和AS理论的引文增长和学科扩散情况,从而描绘出这两个理论扩散的整体图景;其次,分别计算两个理论在学科之间的引文关系,构建出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以此分析两个理论跨学科扩散的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每一个学科的第一篇引文文献时间为依据,确定这两个理论扩散到该学科的时间节点,从而构建出这两个理论跨学科的扩散路径与时间序列图。除此之外,还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学科之间理论输人与输出的不同模式。四、研究结果理论扩散的引文分布1.引文增长趋势通过引文量统计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DI和AS两个理论的引文量都在不断增长。具体来说,自罗杰斯在19 6 2 年提出DI理论之后,在19 6 3

18、年就产生了最早的文献引用;自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Shaw)在19 7 2 年正式提出AS理论之后,当年便产生了最早的文献引用。此后这两个理论每年的引文量开始保持不断增长,其中,在19 9 0 年以前,这两个理论的引文数量基本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而从19 9 0 年开始则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的速度还在加快。需要注意的是,引文数量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与这两个理论被更多学科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跟学术期刊数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兴起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期刊的大量涌现也有着一定关

19、系。2.引文的学科领域分布引文数据统计显示:DI和AS这两个理论都扩散到了WoS的五大学科门类。由于这两个理论都主要诞生于社会科学领域,在学科属性上属于社会科学理论,因此,社会科学的引文数量最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两个理论的引文文献在五个学科门类中的分布并不均衡,互相之间也有所差异:对于DI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占比5 8.7%)领域以外,其次是工学(2 0.8%),再次是医学(12.0%),接着是自然科学(4.5%)、生命科学(4.0%);而对于AS来说,除了社会科学领域(5 9.5%)以外,其次是医学(2 0.2%),再次是工学(12.1%),接着是自然科学(5.4%)、生命科学(2.8%)3

20、.学科引用增长趋势由于每个学科门类都涵盖了众多子学科,我们进一步分析了DI和AS在五大学科门类中的子学科扩散情况。(注:根据JCR的学科分类,5个大学科门类分别包含了若干子学科,共计2 5 3个子学科,具体为:工学5 4个,生命科学3 6 个,医学5 0 个,自然科学3 7 个,社会科学7 6 个)如图1和表1所示,DI理论和AS理论在五个学科领域中的子学科扩散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DI理论一共扩散到了12 7 个子学科中(占2 5 3 个子学科数量的5 0.2%),AS理论则扩散到了13 7 个子学科(占比5 4.2%),两个理论扩散的子学科总规模基本相近。就整个引文数量的增长和子学科扩散

21、的规模而言,DI理论和AS理论应该说都具有较强的扩散性。通常而言,一个理论如果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扩散11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巢乃鹏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新闻学与传播学能力,则说明这个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生命力,对于人类的科学知识生产有着较为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力。DI理论和AS理论的扩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两个传播学理论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和生命力,同时也说明,纵使传播学面临着学科自我认同以及理论创新的焦虑困扰,但不能否认传播学也在为人类社会的知识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Social Sciences35Social Sc

22、iences-EngineeringEngineeringMedical Sciences25Medical SciencesLife SciencesLifeSciencesNatural SciencesNatural Sciences302025201515101055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年份年份图1DI理论(左)和AS理论(右)的子学科扩散情况表1DI理论与AS理论在子学科扩散情况社会自然生命理论/学科领域工学医学科学科学科学3621341620DI(47.4%)(38.9%)(68.0%)(43.2%)(5

23、5.5%)3820401722AS(50.0%)(37.0%)(80.0%)(45.9%)(61.1%)(二)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自威廉杰兰特普赖斯(WilliamGeraintPrice)使用引文网络进行科学前沿探索以来,引文网络分析已成为相关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二。引文分析与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有利于揭示科学结构和科学知识的扩散,通过对引文网络进一步可视化能够更好地表征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文献之间的连接关系是通过引文关系建立的,而学科之间的知识扩散是通过文献之间的关系构建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文献之间的引文关系,构建出DI理论和AS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具体构建方式为:首先,基于引

24、文数据(DI理论n=11837,AS理论n=12778),使用Python获取文献之间的引文关系;其次,提取文献的SC学科字段,根据引文关系计算学科之间的互引关系;最后,使用Gephi可视化学科之间的引文网络,并对于这一网络的关键参数进行计算。两个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如图2 所示,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科,节点大小表示节点PageRank值的大小。节点之间的连边表示的是学科之间的引文关系,连边粗细表示学科之间引证关系的强弱。DI理论学科网络中包含了10 2 个节点,Biophysics等2 5 个学科之间没有引文关系;而AS理论学科网络中包含了10 8 个节点,Thermodynamics等

25、2 9 个学科之间没有引文关系。1.网络整体结构计算DI理论和AS理论学科网络的相关系数如下:两个理论的学科网络的最大直径都为5,即存在直接连接的最多6 个学科。DI理论学科网络的图密度为0.10 5,平均度为10.5 7,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12新闻学与传播学巢乃鹏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平均加权度为18 2.48,平均聚类系数为0.5 9,平均路径长度为2.15 8。AS理论的学科网络图密度为0.0 7,平均度为7.5 19,平均加权度为51.33,平均聚类系数为0.3 5 9,平均路径长度为2.5 3 5。以

26、上数据显示,两个理论扩散网络的学科之间都存在较多联系,且关联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聚类效应,这说明两个理论均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扩散能力。InfectiousDiseasesGeographyZoogyHioryGover&LawEnvironmentalichees&cologyBusinessonomicssompucienceGovernnieat&LawDanceGeneral&nteral MedicinePsydogyPubieAdministrationUrbanStudiesDemographyCommuncationBducation&EducationResearchBusinc

27、sCotionPublie,Environmentl&OccupationalHealthHealthCareScienges&ServicesHemitologyHealthCareSciendes&ServicesEnvtonmentalScicdces&EcologyAtAnthrapologyPsyogySocloloEyInfogmation Science&LibraryScienceNusingPublicAdrhistrationRemotecosing福GeofogyCulturastudicChehistry图2DI理论(左)和AS理论(右)扩散的学科网络2.网络接近中心性

28、在DI理论的学科网络中,Business&Eco-nomics(0.81)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最为紧密,其次分别是Public,En v i r o n-mental&Occupational Health(0.6 6)、H e a l t hCare Sciences&Services(0.65)和 Computer Sci-ence(0.65)等。相比之下,Remote Sensing、H e-matology、A r t 和Zoology等,则与其他学科之间连接关系十分微弱(0.0 0)。AS理论的学科网络中,Communication(0.5 7 2)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与

29、其他学科的连接最为紧密,其次为Environ-mental Sciences&Ecology(0.566)和 Government&Law(0.549)等,而Dance、Ch e mi s t r y 等则与其他学科之间连接关系相对微弱(0.3)。3.中介中心性在DI理论的学科网络中,Business&Eco-nomic(2 0 6 0)、H e a l t h Ca r e Sc i e n c e s&Se r v i c e s(1065)、Pu b l i c,En v i r o n me n t a l&O c c u p a t i o n a lHealth(1029)、Co

30、mp u t e r Sc i e n c e(8 2 2)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s&Ecology(612)等是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学科,几乎连接起了整个网络结构。而在AS学科网络中,Environmental Sciences&Ecology(7 9 8)、Co mmu n i c a t i o n(7 13)、H e a l t hCare Sciences&Services(701)和 Government&Law(634)等则是中介中心性最高的学科。上述DI理论和AS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表明,它们在诸多学科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跨学科知识流动,两个理论都具有很强的理

31、论扩散能力。整个扩散网络呈现出一种“核心一边缘”的网络结构,并在其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Hub学科,控制着整个网络的知识流动。同时,从理论扩散学科网络的模块化度、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等三个关键指标还可以看出,DI理论和AS理论的跨学科扩散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三)理论的跨学科扩散路径通过引文关系追踪知识的流动过程可以发13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Natural SciencesSocial Scicnces新闻学与传播学巢乃鹏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现,当某一新知识产生之后,通常会先在本领域内进行传播,并且新知识在本领域

32、内的引用要早于其他学科领域。如图3、图4所示,DI理论和AS理论最初都产生于社会科学领域,刚开始也主要在 Business&Economics、Ps y c h o l o g y、Co m-munication等社会科学领域内进行扩散,经过在本学科领域内的不断引证和使用,理论自身逐渐得以完善,为进一步跨学科扩散奠定了基础。Natural ScicnceiSocul ScicncesAEngmeeringMedical Sclences+LifeSciences1oFavirenetstat图3DI理论跨学科扩散路径EngineeringMedical SciencesLife Science

33、sermsmLawHcahhCare&Ecuamcs1972020图4AS理论跨学科扩散路径DI理论在本领域学科(社会科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 7 0 年代前后逐渐扩散到了其他领域的学科中,包括Geography、Pu b l i c H e a l t h、Dentistry,Oral Surgery&Medicine,Pharmacology&Pharmacy等,其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扩散到了医学领域。进入19 8 0 年代之后,DI理论扩散到了 Computer Science、En v i r o me n t a l Sc i e n c e&Ecology、M a t h e

34、m a t i c s 等自然科学与工学领域,并于19 9 0 年之后开始在各个学科领域大规模扩散。整体而言,DI理论的学科扩散过程呈现出了一种相对的稳定性特征。相比而言,AS理论在本领域学科(社会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酿,在19 8 0 年代开始逐渐扩散到其他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的Chemis-try、医学领域的Health Care Sciences&Services等。进入19 9 0 年代,AS理论迎来了知识扩散的爆发期,此后一直到2 0 10 年的二十年间,AS理论发生了快速扩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科等领域都有AS理论扩散的轨迹。对比DI理论和AS理论的扩散轨迹图,我们能够清晰地

35、看出,DI理论的扩散随时间的推移整体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而AS理论的扩散呈现出了非均匀的爆发式扩散。(四)传播学理论的扩散特点1.DI理论和AS理论都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扩散能力学科之间的引文关系包括学科内引用与学科间引用,即自引与互引。其中,学科内的自引指的是本学科文献之间互相引用,知识在学科内部进行传播;学科间的互引指的是不同学科文献之间的引用,即某一学科文献引用其他学科的文献,知识从其他学科扩散到本学科。整体上来看(图5),DI理论和AS理论学科间的互引都要显著高于学科内的自引,也就是说,这两个理论在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扩散要显著强于学科内部之间的扩散,知识的扩散主要是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的。2.

36、关键学科为“输出”模式,其他学科则是“吸收”模式学科网络中的节点人度表示本学科引用其他学科(即“施引”),而出度则表示本学科被其他学科引用(即“被引”)。如果一个学科被引显著高于施引,那这个学科的知识传播就为“输出”模式,反之这个学科则是“吸收”模式。作为输出的学科,在知识原创性贡献方面更强,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指导。作为吸收的学科,更多的则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以拓展自身的研究。统计发现,在DI理论的学科引证网络中,同时存在输出和吸收两种模式。首先,从施引与被引的总量来看,Busi-14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巢乃鹏新闻学与传播学韩少

37、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ness&Economics,Computer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s&Ecology、G o v e r n me n t&L a w、In f o r-mation Science&LibraryScience等是引用总量最大的学科,它们可被视为学科网络中的“关键学科”;其次,从这些关键学科的施引与被引对比来看,包括Business&Economics、G o v e r n m e n t&Law 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Science,Com-muni

38、cation、So c i o l o g y 等,它们的被引量要显著高于施引量,说明这些学科在DI理论的扩散中扮演着理论输出”的角色;而ComputerScience等学科则是施引量高于被引量,说明这些学科在DI理论的扩散中扮演着理论“吸收”的角色;最后,除关键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其施引量基本上都要大于被引量,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科都是扮演着“吸收”理论的学科引证模式。4.54.0自引一互引自引一互引4.03.53.53.03.02.52.52.02.01.51.51.01.00.50.50学科学科图5DI理论(左)和AS理论(右)学科自引一互引而AS理论与DI理论相似,其学科引证网络中同样存

39、在输出和吸收两种模式,但是从施引与被引的总量来看,引用量大的关键学科却与DI理论有一定的差异,AS理论引证网络中,Communication、G o v e r n m e n t&L a w、Bu s i n e s s&Economics和InternationalRelations等是引用总量最大的一些“关键学科”;Communication、G o v-ernment&Law和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等这些关键学科的被引量要显著高于施引量,说明这些学科在AS理论的扩散中扮演着理论“输出”的角色;除这些关键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其施引量基本上都要大于被引量,这与DI

40、理论基本一致,AS理论扩散的大部分非关键学科也都呈现“吸收”的学科引证模式。3.原始学科贡献了大半的知识流动DI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诞生之后,很快就被 Business&Economics、Ps y c h o l o g y、So c i o l o g y、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 等学科引用。这些最早引人DI理论的学科可被认为是理论扩散中的“原始学科”。统计显示,DI理论原始学科的施引量较大,其中Top10学科的施引总量就占到了总体的41.0 2%。同时,DI理论原始学科的被引量更大,贡献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知识输出量(6 6.5 9%),这说明DI理论由原

41、始学科向其他学科发生了大规模的知识扩散,也说明了学科网络节点的优先连接效应。与DI理论一样,AS理论诞生之后,很快就在Communication、G o v e r n m e n t&L a w 等学科引用,这些学科也可被认为是理论扩散的原始学科。统计显示,AS理论原始学科的施引量较之于DI理论更大,Top10学科的施引总量就占到了总体的5 6.8 9%;同样,AS理论原始学科的被引量也比DI理论要大,贡献了8 0.48%的知识输出量。AS理论原始学科的施引总量占比和被引总量占比都要高于DI理论。这一方面同样说明AS理论与DI理论一样由原始学科向15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42、 2 6 期)巢乃鹏新闻学与传播学韩少卿:传播学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其他学科发生了大规模的知识扩散;另一方面也说明,相比DI理论而言,AS理论的扩散更显示出集聚性特征。(五)不同理论渊源的理论扩散模式从理论生产的学科渊源来看,可简单区分为多源性理论与单源性理论,DI理论和AS理论分别是两种理论类型的代表。从图6、7 可以看出,多源性的DI理论具有层级性的扩散模式,呈现明显的单级和多级相结合的扩散结构。有多达3 8 个学科是通过中介学科发生的跨学科扩散,其中比较显著的中介学科包括Sociology、InformationSciee&LibraryScienceEduca

43、tion&EationalResearchringPsyonologySoclologyPublicAdminjstrationComnQicationAgroitureGovernment&LawComplSciencePublic,Environmental&Occupatonal HeathEnvironentallencesEcologyHealth Carelences&ServicesBusinesconomicsEneroy&Fuels图6多源性的DI理论的扩散模式ComputerScienceGovernment&LawPublicAdministrationComationB

44、usiness&EconomioHealthCare Sciences&ServicesEnvironmentalsiences&Ecology图7单源性的AS理论的扩散模式Business&Economics、H e a l t h c a r e Sc i e n c e&Services等,另有8 9 个学科是直接引用的DI理论。观察学科层级的扩散深度可以发现,经由Sociology到 Government&Law 和从Business&Economics到Energy&fuels的多个扩散路径都达到了第四层,其他诸多学科扩散的层级也都达到了第三层。而AS理论的扩散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单一

45、层级性的扩散模式,除了Commu-nication和Government&Law等极少数的学科具有中介性,绝大部分的学科都是直接引人AS理论并且没有产生更多的知识输出。由此,本研究可以初步推断,理论的扩散模式与理论创生的渊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多源性理论由于理论起源于多个不同学科,因此在扩散的过程中也就有更大可能经由多个学科再次扩散,形成理论扩散的层级效应以及更加网络化的扩散路径。而单源性理论则由于理论建构中缺少其他学科的支持,因此在扩散的过程中也较少形成理论扩散的层级效应。五、研究发现与讨论传播学的发展具有多血统的“跨学科性”,并由此产生了“学科性”不足的困境,正是这种跨学科性与学科性

46、的二元冲突引发了深刻的认同危机。而施拉姆所言的“中心理论”或传播理论自主性等无法实现,便是上述传播学认同危机的关键所在。然而,DI理论和AS理论所展现的跨学科扩散图景,则是对这一认同危机的某种回应,即经典传播理论在整个知识版图中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扩散性和中心性的。首先,本研究统计分析了DI理论和AS理论扩散的引文分布情况。两个理论在诞生之初都经历了一定的垫伏期,其知识扩散过程相对缓慢,但自19 9 0 年代开始迅速增长。这种增长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快的16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巢乃鹏韩少卿:传播学理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以创新

47、扩散和议程设置理论为例趋势,无论是引文数量还是学科数量都将继续增长。同时,不同学科门类的引文数量分布并不均衡,社会科学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表1),充分体现了施拉姆“以社会科学作为传播学依靠的大树”的学科论断。而在引文学科增长方面,社会科学的学科增长速度与学科规模亦始终保持在首位,这和两个理论本就诞生在该领域内存在着密切关系(图1)。其次,本研究构建了DI理论和AS理论扩散的学科网络。通过对网络关键参数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网络中存在着一些Hub学科(图2),它们拥有最大规模的知识流动。也就是说,学科网络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核心一边缘”结构,在Hub学科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边缘学科,它们的文献数量和引用

48、关系数量都较少。在这样一种扩散网络中,Hub学科不仅最早引人了DI理论或AS理论,还控制着理论在整个网络中的知识流动,并对两个理论后来的跨学科扩散起到了桥梁性作用。第三,本研究呈现了DI理论和AS理论的跨学科扩散路径。它可被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理论扩散基本限制在本领域之内,之后向邻近学科进行第二阶段的扩散。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扩散与积累,理论本身得到不断完善,从而进人到了第三阶段,大规模地扩散到了更多、更远的学科中(图3、4)。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学不再是新思想的引进者,而是芭比泽利泽(Ba r b i e Ze l i z e r)所言的“贡献者”,是新思想继续创生的“把手”。同时,第一阶段

49、的早期学科往往成为知识扩散路径上的关键学科,为后来的知识扩散贡献了大半的知识流动。最后,本研究分析了DI理论和AS理论的学科扩散模式与特征。一方面,从时间维度来看,早期引人DI理论或AS理论的学科,集中了更多的文献量和引文量。有研究指出,整个传播学的跨学科领域外引用呈偏态分布,大部分来自邻近学科,而DI理论和AS理论的跨学科扩散亦是主要集中在邻近学科;另一方面,在学科间理论扩散模式中,跨学科的知识流动显著强于学科内部的知识流动,两个理论都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扩散能力(图5)。同时,关键学科的知识传播为“输出”模式,其他大部分学科则是“吸收”模式。总体来看,两个理论扩散是以跨学科模式进行的,它们逐渐

50、突破了原有学科的限制,为其他大量学科提供了理论资源。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DI理论和AS理论自身具有不同的理论渊源,两个理论呈现出了不同的扩散深度与层级模式。无论是“十字路口”的隐喻,还是后来“领域的躁动”,它们在反映传播学科焦虑的同时,也反映了它所天然具有的跨学科属性,传播学被置于了多学科、多认识论的交叉口。以上研究充分表明,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学科广度上,DI理论和AS理论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知识扩散能力,具有作为“中心理论”的理论生命力。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以DI理论和AS理论为代表的传播理论并非完全是“来而不往”,而是有来有往、具有一定的扩张性。这充分显示了DI理论和AS理论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