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1. (2014江西景德镇二检,5)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 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
D.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属于识记水平。对于有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一个基因组中含有X、Y或Z、W同源染色体,A错误;种群只有空间特征,而群落水平才具有空间结构,B错误; 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D错误。
2、(2014衡阳八中月考,24)下列相关变量不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的是( )
A、DNA含量与有丝分裂前、中、后期
B、被动运输速率与O2浓度(运输物质除O2外)
C、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与时间
D、种群“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时间
[答案]C
[解析]设正常体细胞DNA含量为2n,经过间期复制后,DNA含量为4n,有丝分裂前、中、后期细胞中DNA含量为4n,A符合。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与O2浓度无关,B符合。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与激素分泌量有关,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不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增长率不同,随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增加,而增长率不变,D符合。
3、(2014衡阳八中月考,19)下列有关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在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下,燕麦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浓度大于4时对两器官的影响差异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若甲、乙分别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对双、单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则浓度为4的NAA溶液
能有效去除单子叶植物
C、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温度为1时因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而体现出甲酶具有高效性
D、若甲、乙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兔和狼的种群增长速率时间(年)的变化趋势,则2~3年间两种群都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对同一器官在不同浓度情况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的现象,如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A错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生长素类似物NAA浓度大于4时,可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B错误。酶具有高效性,甲、乙两酶高效性高低不好比较,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2和4分别表示甲、乙两种酶的最适温度,C错误。2~3年间两种群都比初始值高,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4.(2014湖北省襄阳市12月调研,6)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有机物积累逐渐增多,黄一绿比率有增高趋向
B.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
C.农作物栽培时选择b点比a点更适宜
D.在作物收获季节,群落的P/R值可能在a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根据图示可知,植物群落中的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负相关,因而有机物积累逐渐增多,黄一绿比率将降低,A错误;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过高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比率低,应进行适当采伐,B正确;农作物栽培时选择a点比较适宜,C错误;在作物收获季节,光合速率较低,群落的P/R值可能在b点,D错误。
5.(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37)下列操作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标记物易脱落
C.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答案】D
【解析】:在个体密集区取样测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部分标志物脱落,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B错误;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因细胞都在下层沉淀会使结果偏高,C错误;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会使丰富度降低,D正确。
6.(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38)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66J P9型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答案】C
【解析】 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曲线的特征, A错误;第5年虽然增长速率减少但种群密度还是增加,鸟的年龄组成仍然为增长型,B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应为K∕2,是环境容纳量的两倍,C正确;鸟类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注重捕法,D错误。
7.(2014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第四次联考·21)为研究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血球计数扳测定杜氏盐藻密度,取藻液前应稀释、摇匀以利于准确计数
B.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斗争程度第8天比第16天强
C.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D.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桂氏盐藻密度越小
【答案】B
【解析】种内斗争的程度与种群数量有关,数量越多,种内斗争越大,B错误;对藻类进行计数前,吸取藻液前要稀释摇匀,随铅浓度增大,藻密度增长减慢,所以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
8.(2014湖南长沙月考,22)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C. 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D. 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答案] D
[解析] 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借助于血细胞计数板,A正确;分析表格可知,温度25℃的第3次测量数据5.6是表中数据的最大值,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应是25℃,B正确;K值是指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提取表中数据可知,15℃时K值出现在72h,20℃、25℃、30℃时K值均出现在48h,35℃时K值出现在96h,故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尽相同,C正确;表中时间告知,酵母菌数目的测量需每隔24h检查一次,D错误。
9. (2014湖南长沙月考,18)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
B. 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
D. 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 C
[解析] 图中曲线显示,3时以后种群数量在ab数值间呈现上下震荡,其数量变化幅度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其曲线斜率最大,意味着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田鼠属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故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K值为该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量,对于玉米而言,数量超过K值,玉米产量反而下降,故种植时应考虑合理密植,D正确。
10. (2014濉溪县第五次月考.3)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CO2
的
吸
收
量
与
释
放
量
(mg/h)
4.00
3.00
2.00
1.00
光照下CO2的吸收
黑暗中CO2的释放
含量(μg/10g干重)
30
20
10
0
赤
霉
素
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
赤霉素
含量(μg/10g干重)
脱
落
酸
8
6
4
2
细
胞
分
裂
素
10 20 30 40 50 时间(天)
个体
数量
K
K/2
a
b
c
d
时间
0 10 20 30 温度(℃)
甲 乙 丙
A.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光照相同时间,约在26℃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
B.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温度为20℃时,每天光照10小时,植物不能生长
C.若乙图表示种子萌发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的萌发
D.若丙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若在d点之后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将使K下降
【答案】B
【解析】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纵坐标“光照下CO2的吸收”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最高点对应温度约为26℃,说明此温度下积累有机物最多,A正确;温度为20℃时,每天光照10小时,积累有机物量为:3.2x10=32mg,消耗有机物总量为:1.5x14=21mg,一天下来有机物还有积累11mg,植物能生长,B错误;由图乙中三条曲线的走势可知C正确;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都能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11.(2014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理综,5)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出生率计算应以年初数据为分母而不是以年末个体数为分母;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是种群的统计学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空间特征;丰富度是指某地区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的变化不影响物种数量的变化,该农场的群落丰富度不变;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的空间特征,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
12.(2014·济南期末调研,38)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13.(2014·济南期末调研,40)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
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
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
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
【答案】C
【解析】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g;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达到蝌蚪变成幼蛙所需的最小体重的时间越长;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
14.(2014安徽亳州质检,19)某城镇旁的水库内生长着莲藕、菱角、茭白等经济植物,并放养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其中鲢鱼和鳙鱼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草鱼主要以藻类和茭白等植物为食,青鱼主要以螺丝和小鱼等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统计水库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
B.水中的荷叶高低不同,说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C.草鱼与茭白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鲢鱼与青鱼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该水库生态系统能蓄洪防旱和净化生活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样方法主要用于统计植物等的种群密度,若要研究植物的类群丰富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对空间的占据,而不是同一物种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对空间的占据。生态系统的蓄洪防旱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A、B、D错误。草鱼与茭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捕食关系,鲢鱼与青鱼之间虽然在食物上没有明显的着竞争关系,但它们共同生活在同一水体中,故在生存空间和对水中溶解氧的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故C项正确。
15.(2014江苏南通期末,1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能量单位:kcal·m-2·a-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太阳鱼属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其与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浮游藻类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少数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C.如果除去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鲈鱼的产量将增加
D.浮游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16%
[答案]D
[解析]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中,太阳鱼属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太阳鱼的部分食物来源于双翅目昆虫,所以太阳鱼与双翅目昆虫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太阳鱼与双翅目昆虫又都以浮游动物为食,所以两者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生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外,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少数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除去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能量损耗减少,鲈鱼的产量将增加;图中中浮游动物从浮游藻类那里摄入量为900,因此浮游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小于12.16%。
16.(2014衡阳八中月考,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中,植物、动物均有分层现象,故有垂直结构,B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C正确。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故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错误。
17.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月联考,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解析】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A错误;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病毒无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由于病毒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蚯蚓是真核生物,从土壤中的残枝败叶中获得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错误。
18.(2014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第四次联考·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反馈调节
B. 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土地可能会演替成森林
C.保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 1物种多样性 2生态系统多样性 3遗传多样性,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导致多种生物物种的出现,D错误。
19.(2014衡阳八中月考,20)以下对相关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温度引起,故农业生产上需合理搭配所种植的农作物
B、农田中单独种植玉米时,因种群存在垂直分层现象,所以要合量密植
C、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再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实现了能量循环再生
D、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并增加了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由光照引起,A错误。玉米是种群不是群落,B错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并增加了经济效益,D正确。
20、(2014衡阳八中月考,25)全球变暖导致很多地区水稻产量下降,极端干旱地区甚至颗粒无收。日本研究人员在菲律宾干旱地区种植水稻中发现了一种能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并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新品种在轻度干旱环境中与湿润环境相比几乎没有变,在极度干旱状态下产量也只下降了30%,耐旱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实例充分体现了( )
A、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深根”基因的存在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C、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抗旱性状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使用这种基因培育出了新型耐旱深根稻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新品种属于水稻同一物种,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让根系在生长中深入土壤的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抗旱性状,D错误。
21、(2014衡阳八中月考,27)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草 鹿 狼的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狼和鹿能量之和为此生态系统总能量
B、鹿排泄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C、信息传递能调节上下营养级之间的种间关系
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该食物链
[答案]C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鹿排泄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成循环的,D错误。
22.(2014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第四次联考·23)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的同化效率和生长效率是影响养蚕效益的重要因素
B.一棵桑树上有成千上万条蚕,但它们的能量关系不会构成倒金字塔
C.图中C=A-B,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D.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
【答案】D
【解析】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
23.(2014湖南长沙月考,23)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可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 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属于寄生
C. 这种细菌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D. 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答案] A
[解析] 由于细菌将死鲸骨髓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说明蠕虫和细菌都是腐生生物,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正确;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属于互利共生,B错误;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二分裂而非有丝分裂,C错误;这种细菌生活在水深约3 200的太平洋底部,应为厌氧型生物,D错误。
24.(2014·济南期末调研,30)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O2 B.H2 O C.足够的有机物 D.阳光
【答案】D
【解析】封闭的生态系统无法提供O2、H2O和有机物,但可以提供光照,通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支持动物长时间存活。
25. (2014湖南长沙月考,25)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0 J/(cm2·a)
B. 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E生物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
D. 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答案] C
[解析] 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00J/(cm2·a),A正确;第一营养级为A,其能量为900J/(cm2·a),第二营养级为B和C,能量为65+70=135 J/(cm2·a),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900×100%=15%,B正确;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为D,E生物为分解者,C错误;B和C都以A为食,故它们的种间关系为竞争,D正确。
26.(2014山东泰安期末考试,2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小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人工湿地能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城市污水中的能量的和。绿藻和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无机盐,可用于光合作用。湿地生态系统中多种植物及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7.(2014山东泰安期末考试,30)下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物质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
B.三种生物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①之间可进行双向传递
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答案】C【解析】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而且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若自养生物等成分能正常生活,则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正常。
28.(2014江苏南通期末,29)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某一食物链中所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l中构成群落的是 ▲ ,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l中的 ▲ (填字母)。
(2)F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 (填字母)同化的能量。
(3)若图1中的a表示E和F传递的信息,则a的类型是 ▲ 。
(4)根据图2中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 。碳在食物链中以 ▲ 形式流动。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 期。
(6)根据图2中甲、乙、丙三者的关系,请在答题纸(图2)上画出该食物链中缺少成分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
[答案] (1) B、D、F、E、C F
(2)E (3)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缺一不可)
(4)具体某植物→乙→丙→甲 含碳有机物
(5)a
(6)
[解析] :(1)由图1分析,A为大气,C为分解者,B、D、F为消费者,E为生产者,构成的食物链E→F→D→B。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B、C、D、E、F,图2中的乙表示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
(2)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E(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E为生产者,F为初级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而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为化学信息。
(4)图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甲为三级消费者,即植物→乙→丙→甲。碳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
(5)当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分析a、b、c、d的种群数量可知a时期种群密度最大。
(6)图2中的三条曲线表示的三个营养级的消费者,该图示中缺失生产者。
29.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月联考,32)如图为一个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猫头鹰占有____个营养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______ 。
(4)某种原因使蛇大量减少,但猫头鹰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5)环保工作者欲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法。
【答案】(1) 5
(2) 3 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3) 植物
(4) 当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中断时,能量可沿其他食物链传递至最高营养级
(5) 标志重捕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2)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蛇虽大量减少,但猫头鹰可从其它的食物链中获取食物使其数量不发生大的变化,说明当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中断时,能量可沿其他食物链传递至最高营养级。(5)欲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蛇的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30.(2014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32)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1)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调节。
(2)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和 。
(3)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 ____________。若图1中的“ → ”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答案】
解析:(1)该模型反应的是捕食者和猎物种群间的数量关系,属于数学模型;他们的数量变化关系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属于负反馈调节。
(2)从图中可以看出猎物种群数量在N1和N2之间波动,故K值为N2,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在P1和P3之间波动,故K值为K2。
(3)图①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碳只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在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若图1中的“ → ”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③④⑦过程。
31. (2014江西景德镇二检,32)(10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原因是滩涂沙土中许多动物往往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
(2)生物圈中存在许多湿地,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③信息传播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进入繁殖季节图中E中的雄性可以根据雌性散发的气味去追踪,由此可以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粪便中的能量是_________同化的能量。D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 ,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将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体内。
【答案】(1)较强 微小
(2)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3)①分解者 生产者 ②D→F→E→B ③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4)E 呼吸消耗(呼吸作用散失)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解析】本题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1)滩涂沙土中许多动物往往身体微小,但活动能力较强。(2)生态系统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主要是蓄洪防旱,调节气候。(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E、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D→F→E→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为: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同化能量的去路为: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这一部分能量又可流向下一营养级、分流入分解者体内。
32(2014衡阳八中月考,41)在澳大利亚某草原上生活着一群澳大利亚蜜罐蚂蚁、灰仓鼠、蛇、野兔、鹰以及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大袋鼠、袋獾(有袋类肉食动物,主要以地面小动物如蛇、兔等为食)等动物。
1)草原上的上述各类动物和植物能否构成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某段时间内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2.4×104KJ,且能量以食物链平均分配。此时,若当蛇灭绝后,鹰所获能量大约为蛇灭绝前的_____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3)与兔一样,灰仓鼠也具有“狡鼠三窟”的特点,某些“狡鼠在捕捉过之后,很难再一次捕捉。因此在用标志重捕法最后计算时的数据值将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4)为研究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的种间关系,生态学家在某沙漠中建立了3个实验区, 蜜罐蚂蚁 营冢鸟
野兔
袋獾
植物 灰仓鼠 蛇
鹰
大袋鼠
统计如下表。请补充填写表格内“_____”处内容,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
数 组别
量
类群
对照组
处理方法:蚂蚁
和啮齿动物共存
实验组Ⅰ
处理方法:移走的所有的啮齿动物,并围栏
实验组Ⅱ
处理方法:___
____________。
蚂蚁群
318群
543群
啮齿动物
122只
144只
[答案] 1)、不能(否) 2)1.2 3)偏大
4)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 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1)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上的上述各类动物和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2)设某段时间内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2.4×104KJ,且能量以食物链平均分配。则蜜罐蚂蚁、野兔、灰仓鼠、大袋鼠四个方向的能量各占6×103KJ,蛇灭绝前鹰所获能量大约为5.2×101KJ(植物→野兔→袋獾,植物→野兔→鹰3.0×101KJ;植物→灰仓鼠→袋獾,植物→灰仓鼠→蛇→袋獾,植物→灰仓鼠→蛇→鹰2KJ,植物→灰仓鼠→鹰2×101KJ)。若当蛇灭绝后,鹰所获能量6×101KJ(植物→野兔→袋獾,植物→野兔→鹰3.0×101KJ;植物→灰仓鼠→袋獾,植物→灰仓鼠→鹰3.0×101KJ)。6×101KJ/5.2×101KJ≈1.2。(3)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分母(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变小,在用标志重捕法最后计算时的数据值将偏大。(4)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实验组Ⅱ处理方法: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通过实验,实验组Ⅰ蚂蚁群数量增加,实验组Ⅱ啮齿动物数量增加,得出的结论是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
33.(2014湖北省襄阳市12月调研,32)某城市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图是某人工湿地实现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
(1)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人工湿地中菌类等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 ▲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 ▲ 稳定性越高。
(2)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 ▲ 。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 ▲ 。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厌氧池中微生物 ▲ 。
(4)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 ▲ 。
(5)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