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阳朔县金宝乡初级中学 谢明芳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父。
2. 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过的诗歌中对谁的诗歌印象比较深?你们平时是怎样鉴赏古诗词的?有一位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归园田居(其三)》。
二、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三仕三隐,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三、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呢?
明确:“归”
四、 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 从何而归?2.归向何处?3.归去如何?4为何而归?
具体分析
1. 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
2. 归乡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3. 归去如何?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带月荷锄归”描写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逸兴。
4. 为何而归?
提示:诗中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愿无违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五、 总结全诗
问: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的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现实生活种种的艰难与困顿,将归隐的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
六、 拓展,布置作业
1. 比较阅读王维《终南别业》,王维与陶渊明都是归隐,两者有何异同?
2. 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七、课堂小结
网上前段时间流行一个段子,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去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当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驰时,心中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里喊:哎吗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当然,这就是一种调侃啦,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 ? 官场
归乡何处? 园田
归去如何? 愉悦
为何而归? 愿无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