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原阳县陡门乡第一初级中学——刘剑雄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了解文本内容。
2、 了解作者写此首词的背景,进而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战斗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宋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风格上看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今天我们来学习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爱国主义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 解题
1、 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即参加抗金起义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2、 时代背景:题目中的陈同甫即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他和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是那次会面前后的作品。
三、 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 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
三、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下列问答题。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 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此中怎样体现?
5、 如何把握全词的朗读基调?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总结,明确答案如下:
1、全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用弹字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他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 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严谨,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阙,情感雄奇高昂。末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在梦里和醉里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五、 课后小结:本次成功塑造了一个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保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六、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的含义
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
上阙:醉 挑灯看剑
梦 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下阙: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事 醒来
霹雳弦惊 赢得一世名 白发生
雄心壮志 壮志难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