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邓州市十林镇二初中 董红霞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2、作者是如何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有关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方法以及三味书屋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 郭沫若小时候很顽皮,有一次和一群同学到学校后面的寺庙里偷桃子,庙里和尚找到学校,老师很生气,拿着戒尺训斥,还在黑板上写下: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老师巡视学生,接着缓缓地说:“上面写的是上联,谁能对出下联,可以免罚。”过了一会儿,郭沫若红着脸站出来问:“老师,如果对得好呢?”老师眯了一下眼睛说:“对得好,一个也不罚。”于是,郭沫若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写出下联:
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老师一看,惊喜不已,说:“郭鼎堂,(郭沫若的原名)对得好!处罚全免。不过,今后不准重犯!”
每当郭老回忆起这段童年往事,他总是充满了无限的神往与遐思。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值得留恋与回忆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鲁迅的童年,体验一下他当年的快乐与趣味吧!
(教师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二. 介绍鲁迅。
三. 默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解决以下生字,读准字音,理解难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轻捷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ú
四.设疑自探。
1 题从目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3 作者是如何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4 “我”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并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四个片段?
五.解疑合探
1.《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课文(1-8)百草园 (9)过渡段 (10-24)三味书屋
3.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13种动植物,可谓是“动物的王国”、“天然的植物园”,这不正是儿童最理想的玩耍场所吗?注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格式的运用。)
4.乐园生活 无穷乐趣
5. 单调枯燥 ,四个片段:
片段一: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片段二: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
片段三:师生读书的场面
片段四: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节课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或者在学习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预设:作者是如何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的?有何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并引导学生体会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
七. 总结。
百草园留给作者无限的趣味,三味书屋留给作者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这在少年鲁迅的心中,同样美好,终生难忘,全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恋恋不舍的怀旧情感。
八. 拓展应用
自由地说
作者对百草园的描绘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句式整齐。尝试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描绘一下某处的景物。相信你一定说得很精彩。
[课后作业]
以“永恒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回忆童年的往事,语言生动、活泼。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 三味书屋
自由快乐的乐园 枯燥无味的书塾
初中语文一师一优课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邓州市十林镇二初中 董红霞
牛肉馅饼
李骏伯
早上母亲因事忙,叫我到巷口买几个馅饼充作早餐,我来到那馅饼摊前,只见各式的馅饼琳琅满目,但我猛然一瞥,看到一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牛肉馅饼;我毫不犹豫,立即付钱买了它。
我细细咀嚼着里面还温热的馅饼,肉香顿时笼罩全室,让那火烫的肉汁刺激我的味觉,也触动着我儿时的回忆:记得馅饼是外婆的拿手名菜,从馅儿到皮儿、汁儿,无一不细嫩鲜美,尤其是牛肉馅饼,只要闻到这馅饼的香味,没有人不垂涎三尺,吃完后,还有齿间留香的感觉。在那段甜美的日子里,牛肉馅饼成为我餐餐必吃的佳肴。
甜美的日子?是的!它就是我美丽又快乐的童年。在我三五岁时,我是寄居在外婆家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每个礼拜只能来看我一次,那时因为我不常和父母见面,也不习惯离开父母那么久,于是我日夜哭闹不休。有一次正当我又在嚎啕大哭时,外婆着急地说:“哭猫儿,我就是你妈妈,别怕我呀!”那时外婆的眼眶上已有两个疲倦的黑眼圈,那是因为我闹得她日夜不宁的缘故。但我还是过了好一阵子才能适应在外婆家的生活,无形中,“哭猫儿”便逐渐成为外婆叫我的小名了。
那时外婆家没有任何的表兄妹,整幢大房子里就只有我们祖孙三人,虽然我身旁没有同龄的玩伴,但我并不感到孤寂,因为身旁有慈爱的外公和外婆。外公是个沉静少言的老人,总是喜欢教我念《三字经》、《千字文》,偏偏当时的我是不识一字的大文盲,只好外公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当外公念到《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性乃迁”时,我觉得十二万分的疑惑,终于忍不住问外公:“狗不叫,那猫叫不叫?”差点没把外公笑得岔气呢!只好逐步为我解说词句中的意义,才使我恍然大悟,这是我一生中最早接触中国文学的一刻。那时,外公也弹得一手好琴,他老人家不时地弹奏几首乡土小调,借以自娱娱人,看着外公灵巧的手飞跃在“黑牙齿和白牙齿”上,我十分羡慕,推想后来能对钢琴发生兴趣,完全是受外公之赐。
外婆的手艺好,那是左邻右舍皆知的事,而在这之中,又以牛肉馅饼最拿手。这馅饼是外婆亲自和面、擀皮儿、剁馅儿而制成的。每次我都央求外婆让我帮她做,但外婆每次都笑着道:“哭猫儿,你会帮倒忙,自己去玩吧。”有一次在我拼命地撒娇下,外婆终于答应我的请求,于是我在厨房中卖力地帮忙和面,看着外婆纯熟的粉面技巧,实在令我佩服。但那白白细细的面粉似乎和我过意不去,一阵鼻痒——哈啾!厨房中一大一小的两个“面粉人”不禁相视而笑。
想着想着,馅饼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它当然及不上外婆的馅饼香嫩好吃,应该找个时间再回去尝尝外婆的手艺了。
如果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也完全可以说,一切“物”语皆情语。《牛肉馅饼》一文正是如此,看似平平常常的“牛肉馅饼”,却寄寓了作者万般情愫。
作者的构思真是巧妙,通过有形的“物”,抒发无形的情。试想,如果没有“牛肉馅饼”,作者的万般情愫又该如何寄托呢?
总之,写作记叙文时,巧妙确定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组织文章内容,形成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题。
【知识导航】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串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如上文中的“牛肉馅饼”。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所以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呢?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扣某一中心事件来组织材料,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情节。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②以某一物品为线索。
全文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即用一件物品去贯穿全文。在以物为陪衬的文章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昭示作用。在专门写物的记叙文中,物往往既是叙事的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如《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既写出了孩童时期的快乐,又蕴含着苦涩的味道。
③以感情为线索。
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如《我的老师》,就是以人物情感为线索: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④以人为线索。
文章以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个环境中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都统一于这个人的特征。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就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录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⑤多种线索混合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