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
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而作为主力军的教师,要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的
转变,破除"师道尊严" 尊重和信任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允许和鼓励
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创新型教学,努力提高业务素
质并加强自身修养锤炼高尚人格,做知识型与魅力型相结合的教师,
构建起真正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改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动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
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1]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和
话语权。 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不断推进,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 目前
计的变化,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一
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和生
活的联系,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课程改革就是将课程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变为新的能适应社会、
文化、儿童以及教育客观情况的特殊过程。[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
新的课程理念为基础进行现代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 了中华民 "为
1
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
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次课改在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
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经验方面具有重大举措。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这种"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
协调发展,克服过去学校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术化、专门化,采用机
械的单向的文化传递方式。二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
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健全的人。
(二)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纲要》规定: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 "
权利发明进行了重大调整,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利过于集中、难以适应
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况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
化进程。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体经验
新课改旨在扭转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精神和
开拓意识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体性
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及特点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性质发生变化,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为
2
主流。[4]新课改针对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弊端,提出新的教学理念,
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
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
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更加接近教学实质,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
通,要做到这一点,民主平等是师生沟通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性保证。
2、师生情感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
基础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
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
间相互珍惜的人类之爱、感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人文素养。
3、积极互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教学具有双边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的
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教学的地位
决定了互动亦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相互信任 3、合作对话、教学相长
三、新课改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