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 大致有着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
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 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等
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后
天努力。从社会研究的视角来看,前两者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即个人
能力之外的原因,后者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考察 1949
年以来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可以发现上述的因素交织错落
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升降的际遇。
一、制度因素对个人社会济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
素。它不仅制造着国民福利待遇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了社
会成员的发展机会。对职业流动而言,非农户口者,自其出生起就比
出生于农村的那些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并升迁到较高
的社会阶层;而出身于农村的社会成员, 其命运就被国家制度限定在乡
村务农。对教育资源而言,城镇与乡村人口无论在义务教育还是高等
教育的机会获得和教育条件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户籍制度还具有
代际遗传性,父母的户口身份一旦确定,也就基本规定了子女的命运
途径。我们的研究资料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对应于其他限制性制度
的废除及削弱,户籍制度成为惟一计划时代的制度遗留,它对人们职
业地位的影响作用反而更为凸现了。
1
家庭阶级出身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
素。阶级划分,是中国革命打碎旧世界社会等级、创建新社会的政治
秩序的必然产物。但是阶级在经济上被消灭以后,仍然在政治上被赋
予了"敌"与"我"的标签。阶级成份也是讲血统的。父母亲在 I949 年之
前的阶级状况就决定了子女阶级出身,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
会中的发展机会。我们的研究显示,在 1957 年之前,国家对民族工商
业资本家和富农采取了相对宽容与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这些旧
社会的上层阶级还得以保持相对优势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机会。1957
年到 I978 年文革结束, 工农阶级的国家的主人地位逐渐牢固, 农、 工、
革命干部等家庭出身好的人及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在职位提拔和单
位调动中向上流动,而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等则成为被监管、控制和专政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这种符号化
的阶级成分导致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复存在了。
二、社会组织对个人社会流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
制度安排。单位所有制性质决定着人们来自工作组织的获益,单位行
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我们的研究显示,首先,对于社会
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而言,进入好的单位就等于获得好的社会职业地
位;其次,好单位也为个人进一步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
2
后,单位资源带有一定的"代际遗传性",从业于全民单位的父母亲,
都想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子女安排或调动进大全民单位——改革开放
前的单位"顶替制度"便是如此。因此,父母受益于好的单位部门,一
定意义上也意味着下一代能获得好的单位地位。单位制对人们社会地
位的影响有其历史轨迹。建国初期(I949——I956)由于户口制度对人
们社会地位的影响尚未明确,单位的作用就显得极为突出;到文革期
间,单位的重要性几乎达到极致:I978 年以后,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引
人,单位的资源独占性被打破,其影响力也开始下降。I992 年以后,
单位的好坏逐渐沦为一般性的影响因素,甚至出现倒转——原属于好
单位的人们反而更有可能流向较低的社会阶层,比如国营企事业单位
人员的下岗。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础的社会化单元,也同样承付着向下一代
提供社会地位资源的功能。社会流动研究最为关注的是父代的各类资
源,如职业、教育、权力、单位等对子女社会地位的影响。我们的研
究发现,首先,子女的教育程度,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显示着来自
父亲的影响:父亲职业地位与教育水平越高, 越有可能激励和安排子 就
女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即使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这个趋势都
被艰难地维持了下来。家庭背景就是通过这一合法的传承渠道,将自
己的优势或者劣势向下一代传递。其次,家庭对单位制资源的利用可
以影响子女职业和单位地位的获得。 要体现在:好单位的父亲更有可 主
能将子女安排到好的工作岗位。第三,家庭的权力资源和权力关系也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