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oc

上传人:綻放 文档编号:9099146 上传时间:2025-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 有效性的影响 摘 要:近两年,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金融问题愈加严 重,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的表象入手,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 过剩的影响和银行流动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两个方面阐述流动 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些缓解流动性过 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有效性 20 个世纪 90 年代末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长期不足,信贷 膨胀的态势相当明显。进入 21 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宽松, 特别是 2005 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被经济学家认为 发生几率极低的"流动性陷阱"已在我国金融运行中初现端倪,并对 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1]2006 年,银行的巨额 流动性使到全国性的信贷规模急剧膨胀,间接推动了各种资产价格全 面上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形成严峻挑战。如何有效解决银 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 性,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一)存差持续扩大 自 2004 年国家实行最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以来, 金融机构的贷款余 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间差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幅下降。截至 2005 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 3.17 个百分点,是 2000 年的 3.8 倍;金融机构存差达到 9.2 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 32%; 存量的贷存比为 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 53.6%。2005 年,商业银 行每吸收 100 元存款,大约只有 53 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近一半的资金则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二)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 2000 年末的 4000 亿元增长 到 2004 年末的 1.265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32.9%。2005 年 3 月 17 日,中央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 0.63 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 上存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 9 月末达 1.26 万亿元。 到 截至 2005 年 12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 4.17%。超额准备 金过高,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 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截至 2006 年 7 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 率达 2.7%。 (三)M2 与 M1 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2005 年,M2 的增速连续数月超过预期 15%的增长率,M2 与 M1 增 速差距从年初的 3.3%一路扩大到年末的 5.8%。2005 年 12 月末,M2 余额为 29.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6%,增速比上年高 2.94 个百分点; M1 余额为 10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78%,增速比上年低 1.8 个百分 点。进入 2006 年后,M1 与 M2 增速差距更大,一季度创下了 M2 同比 增长较 M1 同比增长高出 8.58 个百分点的新高。 (四)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005 年 3 月以来,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其中,银行间市 场同业拆借利率从最高位的 2.18%下降到最低位的 1.11%左右;年末, 质押式国债回购 7 天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仅为 1.56%,比年初的 1.84% 下降了 28 个基点,受此影响,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回落态势。当 前银行间市场 1 年期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的收益率徘徊在 1.32%和 1.42%左右,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也跌至 2.0%以下,均低于 1 年期 2.25%的银行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了倒挂现 象。2006 年第一季度央票利率、银行间回购和拆借利率较去年 末抬升 70 个基点左右。其中,1 年央票与存款利差缩至 38 个基点, 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银行间 7 天回购利率,其与存款利率利差缩至 19 个基点,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 经济决定金融,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 展失衡。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的增速远落后于 它们。20 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 2003 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上升 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02 年 至 2005 年 , 我 国 全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6.1%、26.2%、27.6%和 25.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率则分别为 8.8%、9.1%、13.3%和 12.9%; 2006 年上半年,前者增长 29.8%,后者只增长了 13.3%,投资与消费 3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