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场所融入”到“场景营造”: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性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档案文博大楼设计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803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场所融入”到“场景营造”: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性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档案文博大楼设计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场所融入”到“场景营造”: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性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档案文博大楼设计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场所融入”到“场景营造”: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性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档案文博大楼设计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3237|2023|12建筑学引言大学校园及其建筑是师生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域,留下了教师和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奋斗和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每一处环境和建筑都会使身在其中的人留下或美好或难忘的记忆。高校博物馆作为见证学校历史、校园文化、人文底蕴、学科积淀、科技创新和精神追求的载体,会影响和触动师生关于过往的青春,关于交往情谊,关于光荣和梦想的回忆与思考。经历者的深厚感情和思绪总是会在这些建筑上得到回响。1 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在其徐汇校区已设立有“校史博物馆”,经过多年的经营和调整,较好地行使着功能和作用。徐汇校区校史博物馆设立在位于校园核心大草坪东端的历史文保建筑20 世纪

2、30 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它默默矗立着已近百年,它记录着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它留存着交大人的峥嵘岁月,对海内外的校友追忆青春,展示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非常好的综合环境。但是对整个上海交大而言,现有展示面积不足,空间受限,除校史和文物专项小型展陈外,一些综合性、专业性展览和活动缺乏场地,文物库房、档案库房、办公、技术用房等面积短缺。与此同时,交大闵行校区经过30多年的不断建设,物理环境已经有了长足的改善,不论是建筑还是绿化,都已显现出较大规模和成熟形态。然而,对于一个只有 30 多年的大学校园而言,如何展现其自身超过 120 年的建校历史和人文积淀,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在闵

3、行校区新建校史档案文博大楼(以下简称“文博楼”)的目的,除了满足综合类博物馆的专项和专题展示、研究、存储、技术用房、办公等功能外,还需要提供一个校园历史和文化的体验、传承和交流的场所,进而成为一个集体和个人记忆的载体。文博楼选址位于闵行校区主干道宣怀大道的最东端,临近校区东校门,东侧为城市主干道莲花南路及华东师范大学莲花南路校门,北侧为校园河道,南侧为同步建设的密西根学院,西侧为机械与动力学院楼。2 功能布局解决学校所需要的主要的综合性博物馆、档案馆的功能及其附属功能是基本型的需求。建筑规模的需求是一个地上 25000 平方米的综合性建筑,包含5000平方米的展厅、7000平方米的库房、500

4、0 平方米的文科研究基地、2000 平方米的档案利用用房,以及一些辅助用房。在这些功能中,展厅是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而库房、文科研究基地、档案利用等是一种相对封闭或专项性及目的性较强的空间。场地的特征影响其建筑形式、功能组织、使用方式及出入口交通组织,设计将展示主入口和摘要:随着高校博物馆藏品收藏和对外展示的需求提升,大学老校区的校史档案空间已不再满足使用需要,新校区博物馆的建设便应运而生。高校博物馆由单一的校园专题性博物馆到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性博物馆的转变,成为历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博物馆建筑既传承大学文脉,积淀校园文化的历史厚度,并见证着教师和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峥嵘岁月。上海交通大学闵

5、行校区校史档案文博大楼通过新场馆的建设,旨在试图将新建筑融入校园环境,将场地环境、人文历史充分挖掘,探寻完善新建校园建筑所在场地肌理及内外环境的关联,试图对校园环境、历史、文化和集体及个人场景记忆形成联系。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ollection and display,the archive space of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in old campus no longer meets requirements.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story museum c

6、omes into being.Converting from a pure campus-oriented museum to a comprehensive museum to the public,the history museum become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The history museum building inherits the historic context,accumulates the campus culture,and witnesses the fac

7、ulty and the studentsextraordinary years.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venu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im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and to fully explore the site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Minhang District Campus.This project explores and improve the relat

8、ionship between its location,textur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newly-built museum,and attempts to form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ampus environment,history,culture and the memory of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scenes.关键词:场所融入;场地肌理;场景关联与营造Keywords:site integration;site texture;scene association and constru

9、ction文钱胜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OI:10.19875/ki.jzywh.2023.12.015From Site Integration to Scene Construction:Thinking about the Relevance of Site Texture Elements:Taking History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从“场所融入”到“场景营造”: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性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档案文博大楼设计为例044大厅、展厅等公共开放的部分放在基地北侧,面向校门广场和水面;

10、将档案和文物库房、文科研究基地和档案利用等设置在基地南侧,在西南角设置单独出入口,面向特定的使用者。内部和外部出入口相对独立,形成了动和静的相对分区。机动车流、货流等出入口均设置在南侧,北侧主要考虑观众步行参观流线,留出一定尺度的室外广场,并结合水体创造室外活动空间(图 1)。项目一层展厅设有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三层展厅设有校史展厅和专题展厅,均采用 8 米通高空间。多功能厅设置在临时展厅一侧,便于临展发布、会议、贵宾厅联合适用;平面形态采用2020 米的方正布局,便于结合会议规模灵活布置。库房办公等后勤内部使用的功能设置于基地南侧,并且在展厅相连的一层和三层分别设有博物馆藏品库房和实物档案库

11、房,便于布展,顶层的空间主要布置档案库房和档案馆办公用房,学生档案及事务办理由西侧次入口进入,通过电梯直达五层阅档大厅。3 场地肌理基地的选址从校内区位来看,远离校园主要生活和学习区,校园氛围环境较弱,师生员工达到稍有不便,除了毕业生和新生拍摄以东校门为背景的留念照以外,基本没有稳定的人流到达。但是,这块选址也有一些有利之处,如学校对外宣传的主校门东校门(传统宫殿式校门)就在基地北侧,校园河道在基地北侧水面有放大,视野开阔,适合建筑体量的展现;河道的北侧有学校创始人盛宣怀的铜像和光绪皇帝关于批准设立学校的诏书“请设学堂片”;在东校门广场上有复制的棂星门两处;宣怀大道和文治大道交汇处有“南洋公学

12、”建筑构件的复制品。但遗憾的是,这些场景并未形成相关的和有序的内在联系,整体环境处在一种孤立零落的状态。相较于徐汇校区老图书馆所处区域以大草坪广场为中心,形态结构整体,历史建筑与环境统一,校园体现百年校园历史延续性、文化和建筑风貌的独特性,闵行校区环境处在一种孤立零落的状态。4 场景关联基地介于校内人员交往与校外人员参观的核心地带,考虑博物馆面对校园和社会开放的属性。在路径上,以东校门作为路径的起点,对场地建筑(物)环境形成整体规划,将学校历史建筑的建筑遗存构件整合出一条完整的步行参观路径,建立建筑空间逻辑和秩序。4.1 场地起点由东校门入校后,右手侧即为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铜像和“请设学堂片

13、”影壁,二者坐北朝南,直接正面向文博楼所在基地。盛宣怀铜像为 2010 年 4 月 8 日学校在闵行校区东大门内重新安置。过去与未来的联想由此产生,铜像与新建筑“时空对话”的憧憬感油然而生,围绕交大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对话”便是设计的最初设想(图 2)。基地与“请设学堂片”影壁和盛宣怀雕塑通过轴线建立直接的对话关系。这里从时间上是交大的源起,在铜像处观摩并感受1895 年的诏书,远观河对岸的文博楼,让过去和现在进行一次“时空对话”。设计通过历史肌理物理要素的利用、重叠,使新建筑主动介入场地肌理要素中,建立新的联系和对话。将场地肌理的特征作为叠加的信息之一,延续场地中的肌理要素,作为新建筑的

14、组织结构。新建筑通过建筑形式介入场地,通过建筑形态语言与请设学堂片和盛宣怀雕塑产生直接的轴线对话关系,通过自身的形式呼应,延续了场地的特征,创造建筑“源点”空间。新建筑基本形体取自徐汇校区档案馆校史博物馆的特征元素红砖,建筑形体与场地环境建立轴线联系,通过向内凹进一个圆形倒锥体,在建筑上设立一个内嵌于建筑主体的“源点”,在南北轴线上和铜像及“请设学堂片”对应,将象征饮水思源的“源”与“涟漪”造型通过建筑语言赋予其上,并用圆心逐步错位原则,形成类似水波纹“涟漪”的形态,覆盖于室内大厅(称其为“源点”大厅)的正上方,暗合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圆形倒锥体采用通透的玻璃,与建筑砖石墙面产生对比,室外

15、底部设置圆形水面,如泉眼一般,源头活水汩汩而来。这一充满意义的空间朝着水面,朝着盛宣怀铜像一面打开。交大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校友和参观者,如涟漪般传播到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既是时间上交大的源起,也是文博楼参观流线的有力收尾。当观者领略完交大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来到“源点”空间,回眸相望“源点”,再远观参观起点的盛宣怀铜像和“请设学堂片”影壁,犹如心理地图,产生时空回想,让时空在此交融,情感在此升华,述说交大历史开端到跨越三个世界的办学道路,领略交大文化的深厚底蕴。建筑设计通过对场地肌理要素的连接,将场地内的建筑(物)构成场地整体记忆,纳入博物馆群体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通过连续场景

16、的变化作为新建筑的铺垫,对观众情绪予以调动,从而引发情感体验进而将人、情景建立联系。4.2 场地延伸而后怀着期待往文博楼行进,在到达文博楼入口广场之前,依次经过棂星门和复制的“南洋公学”遗存构建物,激起观者对创建于 1896 年校园景象的想象,再途经南洋公学建筑构建复制品,最终经过思源河路桥后进入基地室外广场(图3)。从场地外延逐渐走入场地中心,熟悉的物理环境要素,唤起人们对于事物的联想。通过物理要素、直观感受的挖掘,将场地中的各种肌理要素以一种原始的秩序结合在一起,通过路径的体验方式,唤起记忆的场景,连接空间和事件勾勒空间序列,挖掘学校历史发展脉络,去察觉每一丝与学校相关的历史线索,使建筑更

17、立体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路径中每一处环境与建筑作为路径中的要素,以此唤起师生关于过往、情谊、光荣的往事,图 1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史档案文博大楼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轴线关系:盛宣怀铜像、影壁(请设学堂片)-东大门广场-思源河-新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45237|2023|12建筑学参考文献:1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浦欣成.事件与场所:建筑理论必须关注的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1):7-9+19.3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对校园环境、历史、文化和集体

18、及个人记忆形成路径,于校内师生在东大门区域作为心灵归属地,于校外人员作为感受交大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并作为新建筑行进过程中的铺垫。在步随景移中感受“饮水思源、时空对话”意象思维的转换,在路径变化中体会人与建筑、环境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场域内的肌理要素当被整理或者赋予新的秩序时,人们的记忆被保留并丰富,同时场地肌理维系在相同的秩序内,延续了旧有的场所感,新建筑作为延伸,并且通过交流场所的预留丰富了场地中人的交往。5 场景记忆与营造可留、可观、可忆的空间是校园文化建筑中重要的场所。对于在校者和毕业生,那些一起学习、观赏、留影的休憩空间将会作为共同的记忆印入每个人的脑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具有特

19、色的遗产校园,闵行校区新建筑试图传承徐汇老校区的空间场所记忆,设计不仅体现在场地环境,还延伸进入建筑空间。基于场地肌理要素影响,体现于室外、室内空间,引入徐汇校区的建筑元素,通过象征或隐喻原始对象,室外空间延续场地肌理特征,室内空间取意记忆场所的原型。基于场地肌理,设计为东校门提供了一个位于 8 米标高的欣赏空间,并通过雨棚和造型,形成一个类似电影画面的长卷,东校门、铜像、请设学堂片、棂星门、南洋公学构件遗存和思源河依次尽收眼底,在这里咖啡吧、书吧以及校园纪念品商店将全天候营业,不受博物馆开闭馆的影响,成为校区东部一个有趣味的文化去处。“源”点中庭设计取自精神之“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

20、志同,在水面形成的涟漪图案,顶部剖面上恰好也暗合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立面山墙的天际线,引起观者的联想与记忆,记忆被唤起于人们的体验过程中。采用鹦鹉螺形径向波形单层网格结构,最大跨度23.2 米,最高点标高 23.4 米,最大波高 3.4 米,体型为国内首创。位于“源点”的钢结构,采用了 12 根 550250 毫米的钢柱,呈放射状并和同大小折形钢梁联系在一起。位于室外的“源点”,采用以虚为实的手法。当观者到达这里,只有静而无声的水面,以一种禅意的形式表达“源”的意向。徐汇校区多个历史建筑首层中庭空间采用大楼梯的形式,闵行校区文博楼采用大楼梯作为交通连接,弧形楼梯的 54 级台阶,作为“源点

21、”大厅内结合交通空间的场景化预设,作为毕业、返校和参观留影的场景,也作为各类开幕式活动的观看场所,预计会留在每一个观者的照片之中。三层采用柱廊空间,徐汇校区多个历史建筑室外空间采用柱廊的形式,文博楼将三层休憩空间中的咖啡吧区域采用柱廊形式,使观者及师生追忆徐汇校区的空间记忆,同时创造场馆交流、休憩的空间。广场前的驳岸,也以跌落的台阶尽可能贴近水面,让人们在此逗留之时,一方面可以和水接触,一方面人的活动也不至于干扰铜像和“源点”之间的视觉联系,并成为一个可停可留的户外场所。另外位于水岸边柳树下的“五校同源”的五片矮墙及台阶,也成为使用者们促膝谈心或把臂同游的逗留之地。考虑校区建筑色彩和基地周边建

22、筑均为砖红色,色彩与材料肌理在颜色选择上呼应校区主色调,并且考虑色彩延续闵行校区的场地环境及交大厚重的历史因素,通过多种材料备选,最终采用花岗岩石材。对材料质感进行强化,在烧毛面石材中适当设置带有肌理板块,通过光线入射角度不同,产生不同肌理效果,形成整体而有错落的纹理效果,在光的作用下变换着色泽、饱和度,与环境相互辉映,结合项目主立面为北向特点,阳光照射下阴影面相对较大,通过不同光线下产生不同折射效果,形成整体有机错落的纹理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以表达场地肌理特征中的材料属性。6 设计实践项目以博物馆建设作为媒介,缝合新校区建设可能存在的文化传承断层。通过对场地肌理要素进行梳理,通过对历史要

23、素的利用和重叠,加强新建筑所在场地与交大历史的关系,形成以文博楼为核心的整体场域环境。在特定的场地肌理要素环境下,将人的活动、行为因素作为基点。通过对场地肌理要素的挖掘,整合出一条完整的参观流线,让观者重温校园空间场所记忆。通过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以顺叙、倒叙及暗示、情景效应方式,创造交大人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场所。把人物、主题、内容、场所和纪念氛围,通过有机的建筑构成在所在场地肌理要素背景下,对场地、历史、文化充分解读做出最积极的回应,完善新建校园建筑所在场地肌理要素的关联,对校园环境、历史、文化和集体及个人记忆形成路径,生成有意义、有灵魂的建筑空间,显示大学校园建筑不同于其它环境的气质特征,以期观众从中解读出大学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为校园师生建立一个可以获知交大过去历史与将来发展方向的平台,提供一个心灵交流、饮水思源的场所,营造出充满历史感、校园感和学术氛围的校园公共空间。结语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历史、文化和记忆的载体,将成为校园场景空间和重要节点。本设计以博物馆建设作为契机,重新建立校园空间中已存在的自然和自生场所之间的关系,根植于学校历史和校园人文,并将场所融入场地肌理要素中,对场地和空间进行场景营造,加强校园各个节点和场景的关联。图 3空间序列:东大门-盛宣怀铜像、影壁(请设学堂片)-棂星门牌坊-南洋公学石刻碑-思源河(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