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孟子教案.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072562 上传时间:2025-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孟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孟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孟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本文档共4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孟子选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四则)教案敦煌中学语文组 张晓军【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和仁政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 导入由上节课寡人之于国也引入。二、讲析齐人有一妻一妾 1、朗读(1)学生齐读,正音。 瞷(jin)墦(fn) 讪(shn)施(y)从良人语人(

2、y) (2)学生各自朗读 (3)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1)学生自译(2)小组合作(3)老师点拨3、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通“返”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蚤”通“早” “施”通“迤” (2)古今异义词:其良人出 古意为丈夫 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意为依靠 (3)词类活用:则尽富贵也 形容词做名词,富贵的人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羞 (4)文言句式: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判断句 而相泣于中庭 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良人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 4、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1)分析文中“齐人”的形象。明确:齐人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格沦丧、大言不惭、恬不知

3、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乞丐形象。(2)分析文中“妻妾”的形象。明确:明大理,知荣辱的形象。(3)“齐人”形象的现实意义。明确: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齐人”们的丑陋嘴脸。(4)孟子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的手法。(对比)对比一: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对比二: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

4、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三、拓展孟子用很简短的篇幅,很精练的语言塑造了“齐人”形象,那么同学们能根据本课所选的几则小故事概括出孟子的人物形象吗?分析孟子人物形象:明确:爽快、耿直,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特别是善用寓言故事或比喻来说理,坚持理想。(例如: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

5、气度。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1 语言风格。(善用寓言故事、比喻、类比来说理)2仁政思想。(引导学生谈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把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

6、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文中1、3、4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2)富贵的择取要符合道义。(3)对待错误要知错能改。3.孟子的理想的现代意义。(1)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2)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一国两制)(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