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语文A版).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071355 上传时间:2025-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语文A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语文A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A版 六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育才中学 付娆 ◆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4、了解民俗民风。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民俗民风。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2、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文章的叙事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北京的春节。  2.板书:北京的春节 3.学生齐读课题。 4. 知识宝库: 老舍,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其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阵亡。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1950年写下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受“四人帮”迫害,8月24日投河自尽。  4.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隆重、愉快、祥和 (2)本文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  时间 (3)找出时间词  腊八-----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  (准备)                 (高潮)             (结束)  4、再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春节的开始,腊八  第二部分(3-7)春节前的准备,十九、二十三、除夕  第三部分(8-15)春节的高潮,初一、元宵 第四部分(16-17)春节结束  5.自主讨论,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研习“迎新年”这部分。  1.默读课文,,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这部分作者从几个层面写小年的景象的?  明确:三个层面:一是商贩的忙碌,二是儿童们的“忙乱”,三是大人们的“紧张”。 3.第6段写“祭灶王”的习俗时,用的是什么写法?用意何在? 明确:用对比反映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用意在于讴歌新时代。  4.7、8两段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两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体现写作上的详略得当?  明确:①以时间先后分别写了“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②第7段侧重写“忙”,第8段侧重写“热闹”。 ③详略结合,“贴对联”“扫房”“穿新衣” “吃团圆饭”等一笔带过,“备菜”则写的较为详细。  (二)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这部分,说说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 (12—15)写闹元宵; (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2.默读第二层,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过元宵节的热闹的? 明确:先将元宵节与元旦进行对比(如何对比的?),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时美,可出来踏月;景美,可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自由”。然后写灯,写了灯的数量多,分布广;写灯的用材、形色、种类,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后又写了孩子们在元宵节的快乐。  总之,是浓墨重彩,状写元宵节的盛大与热闹。  3.读“闹元  (三)研习最后一部分。  1.齐读这一节。  2.北京过去和今天的春节有和不同?  明确: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凭一年的劳动成果快活地过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流露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4.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过小年、除夕前,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具体的节日也是按时间顺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2.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3.运用对比,凸现变化。对比大致有两类:一是春节前后的对比,二是社会新旧风俗的对比。 五、课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傲(   )    粥(   )    醋(   )  熬(   )    弱(   )    错(   )  饺(   )    拌(   )    腊(   )  较(   )    伴(   )    措(   ) 2.看拼音组词。  色味( )美  又甜又( )  万象( )新  灯火通( )  日夜不( ) 万不得( ) ( )然不同  张灯结( )  有( )有光  各( )各色 3. 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答案示例: 1. 骄傲 米粥 香醋 熬制 弱小 错误 饺子 凉拌 腊月 比较 伴随 措施 2. 色味双美  又甜又黏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3.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其他的略写。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六、布置作业: 1.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 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2.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 和建议。 3.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 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老舍)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写作特色: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运用对比,凸现变化。  ◆ 教学反思 略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