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的新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542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0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的新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的新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的新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9月第8卷第3期Sept.2023 Vol.8 No.3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王中教a,b,张泽云c(常熟理工学院 a.校地合作办公室;b.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c.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摘要: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应用。知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产业集群化趋势要求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向集群化转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对注重专业集群建设,而对于学科集群建设重视相对不足。从构成上,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离不开学科的支撑;从出发点上,

2、应用型高校既要立足人才培养,又要注重服务社会;从组织形式上,应用型高校既要注重教学组织建设,又要注重学术组织建设;从发展目标上,应用型高校应该坚持目标多重性;从演变的逻辑上,应用型高校的演变受多重逻辑的共同作用。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坚持学科集群的建设策略。关键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学科集群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045(2023)03002507From Professional Cluster to Disciplinary Cluster:A NewStrategy for Talent C

3、ultiv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WANG Zhongjiaoa,b,ZHANG Zeyunc(a.School and local cooperation Office;b.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c.School ofTextile Garment and Design,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zhou 215500,Jiangsu,China)Abstract: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

4、of a profession,and profess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a discipline.The changes in knowledge forms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requi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to be a clustering one.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

5、ities relative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whilethey pay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clusters.In terms of composition,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support of discipline

6、s.From the starting point,applie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alent cultivation,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serving society.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form,applied universities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ot only teaching organizations,but also academic organizations.Interms of deve

7、lopment goals,they should adhere to the multiplicity of goals.From the logic of evolution,the evolution of these universities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logic.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applied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discipline clusters.Key words:pr

8、ofessional construc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applied university;talent cultivation;discipline cluster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CKT-A-20210601);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2022SJZDA042)作者简介:王中教(1985),男,山东枣庄人,常熟理工学院校地合作办公室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

9、集群;张泽云(1986),女,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第8卷1学科建设的重塑综观世界范围内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从产生至今走过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道路。1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历程来看,16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知识是模糊朦胧的整体,人类最初由于对周身的事物好奇而开始的思考哲学。因此,哲学最先诞生。在囫囵含糊的认知混沌期哲学被视为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就如爱因斯坦所形容的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2所以16世纪以前学科的发展处于综合状态。16世纪开始,随着还原论与分析论等方法论对以演绎与思辨为

10、主的经验哲学研究方法的超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逐步科学化、细分化、专门化,尤其是到了被誉为欧洲史上“科学的世纪”的17世纪,随着牛顿、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等科学巨匠对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推动,人类形成了新的知识观:科学知识型。3知识在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的价值思考、严谨的研究方法的推动下,构建起一套精细且强大的知识谱系,一门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体系在以培根的知识树为模板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进程中分化、细化,形成了呈树状发展的学科结构。4伴随着学科的分化,科学分化已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原先人类知识的树状结构进一步“根系化”更加精细、更加深入,学科与知识的发展日益分化。知识的分门别类研究以及基

11、于学科制度差异、学科文化分歧所形成的学科间的壁垒使学科知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碎片化”与“原子化”,而随着学科边界的不断拓展以及人们所遇问题的日益复杂,到20世纪中期开始知识的发展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得到有机统一,5在理论方法的日益成熟和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地推动下,知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作为各学科支撑的基础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学科的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特征日益凸显,6科学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开始从学科研究范式到跨学科与交叉研究范式的转型,跨学科与交叉学科日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研

12、究和学科生成的重要范式。在跨学科大学模式下,人类知识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网状知识结构渐次替代原有的树状知识结构,逐步复归知识的整体性。7知识形态的变化对现代大学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已有的发展范式难以有效回应当下和未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生态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迫切需要“时代性”“前沿式”的重塑。8学科的本质是知识,所以高校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知识创新、知识积淀、知识传承、知识应用,学科建设的过程也便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服务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最终实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所谓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体系的内在

13、规定性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采取系列性举措促进学科水平提高、学科特色发展、学科优势提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集群是一种实践导向,是一种创新思维,是一种发展理念。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与趋势。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发展的新态势、新实践、新理念势必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一个明显的趋势则是集群化趋势。学科集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高校围绕社会需求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对具有不同性质但具有较大学科关联性、融合性、交叉性的科研机构或高校优势学科、科研团队进行

14、整合的一种学科组织网络。学科集群既关注高等教育内部系统的学科群,更关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耦合、协同创新,学科集群侧重于为适应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而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组合、集聚、整合。其次,学科集群的学科组合可以实现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一级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广范围、多领域的学科整合。最后,学科集群由于要服务于产业集群,在构建的范围上往往超越了一所高校、一个区域的局限而形成跨校、跨地域甚至全国性的学科集群,质言之,学科集群突破了区域的局限性。2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系审视自世界上公认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于1088年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大学已经走过935年的光辉历程,大学的精神、大

15、学的形态、大学的职能随着时26第3期代的变迁而嬗变,不变的是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内涵式发展的永恒主题,9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依附性、人才培养上的统一性、资源配置上的冲突性、资源和知识整合上的协同性,二者之间既存在事实上的资源与发展冲突,又存在内在的依附性、统一性与协同性,学科建设可以促进专业建设但不能取而代之,反之亦然。10因此,高校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通过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高校现代大学职能的实现。11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开展符合产业企业需求的科学研究、服务地方

16、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要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12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包括:全校层面专业之间要采取“均衡发展”的策略;学校的专业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全面和谐发展;既要重视传统专业的改造,又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求发展新专业;要在培育与创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实现专业的特色发展、品牌专业的打造;要针对某一专业的具体建设,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涵盖了学校整体专业布局、相关学院专业设置、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平台载体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13与专业建设的“均衡”策略不同,学科建

17、设采取的是“非均衡”策略。无论是国家重点学科制度,还是“双一流”建设,都说明政府、大学对学科的发展采取的是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的“非均衡”发展策略。“非均衡”发展策略必然引起分层现象,就像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分层分类发展一样,学科建设也存在分层分类发展。首先,学科建设存在重点之分。重点学科建设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制度之一,14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了重点学科评比制度,“双一流”建设项目则是重点学科制度的延续与升级;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学科布局调整和重点领域急需学科建设要求,各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均开展了省域范围内的重点学科建设,如江苏省开展的省重点学科评比已经成为江苏省培养高层次人才、

18、集聚优秀学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还设立了校重点学科,这样就形成了国家、省级、高校三个层级的重点学科体系。15其次,学科建设存在学位之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对学科门类以及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划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以及学科建设、教育统计分类的基本依据,16学位授予具体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不同层级的学位授予权对人才的汇聚、资源的争取、平台的建设、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许多高校将办学层次提升作为学科建设的

19、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一所高校而言,不论其属于何种类型,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发挥的基础和依托,只不过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所侧重的功能发挥不同,那么学校发展的重心也就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类型高校、相同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存在等等不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不仅是微观层面高校发展战略抉择的重要考虑,也是宏观层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内在演变的结果。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来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而学科建设则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超越,人才培养则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与超越的联系机制。虽然在学术

20、上,专业与学科有严格的区分与不同,在功能与内涵上也存在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基础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核心职能在新时代的演变愈来愈需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关联,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在现实的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偏颇一方的发展误区,这严重制约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而设立的,但随着19世纪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兴起,大学中的学科开始承担教学与研究双重职能,随着研究的深入本科教育已然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受学科发展内在矛盾和大学间竞争双重因素的影响,学科为追求更高水平研究、更深层次知识创新而逐渐形成淡

21、化人才培养、疏远本科教育的趋势,教师研究与教学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17越是王中教,等: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27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第8卷学科水平高的大学这种倾向越明显。这就使得一些研究型大学出现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尤其是轻本科专业建设,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本科教育资源越来越弱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愈来愈差,势必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后继无人。而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研究平台少、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发展受限,再加上应用型发展定位,一些学者及教育管理者对于应不应该搞学科建设、怎么开展学科建设还存在认识误区,这就导致了新建

22、本科高校重教学轻科研、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18事实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无论对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无论对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是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学科专业的相依相存、相互耦合、相互促进。因此,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既要注重专业集群战略实施,也要打造学科专业集群模式、超学科集群模式。193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的内在机理第一,从构成上,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离不开学科集群的支撑。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构成基础是“专业”,学科集群的构成基础是“学

23、科”。专业集群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对有一定学科支撑的专业进行调整、转设、整合,形成以某个或某类强势专业为龙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互促性大、共生力盛的多学科组合、多专业共生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具有内在特有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而学科群则是在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专门方法等某一方面具有共同属性的相关学科组群,学科群往往由若干个分支学科组成。20有学者认为学科群与学科集群是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所谓的学科群是在学科交叉合作的基础上,围绕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由若干个同类学科或跨门类学科联合而成的学科群体,是多学科的集合体;21学科集群则是在特定区域内,高校围绕社会

24、需求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对具有不同性质但具有较大学科关联性、融合性、交叉性的科研机构或高校优势学科、科研团队组成的一种学科组织网络。22“学科集群”与“学科群”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学科群主要关注高校内部系统以学科本身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而构建的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学科组合,与产业的关联性不大,而学科集群既关注高等教育内部系统的学科群,更关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耦合、协同创新,即学科集群侧重于为适应和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而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组合、集聚、整合。23其次,学科集群突破了传统学科群基于“共同属性”学科组合的限制,可以实现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一级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广范围、多领域的学

25、科整合。最后,学科群的构建往往是为了解决高校内部的学科发展问题或者围绕区域内的某一行业问题解决,而学科集群由于要服务于产业集群,在构建的范围上往往超越了一所高校、一个区域的局限而形成跨校、跨地域甚至全国性的学科集群。第二,从出发点上,应用型高校既要立足人才培养,又要注重服务社会。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出发点是人才培养,学科集群的出发点是服务社会。专业集群是专业建设的集群模式,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才培养,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4虽然学科发展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才培养,但随着社会与大学的互动逐步深入,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与出发点随之发生了变化,美国赠地学院一度将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25王

26、战军、翟亚军认为大学是融合了多学科的整体,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应秉持整体思维、全局思维构建多种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26近年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不断推动学科集群的发展,学科的发展逐步将社会问题和市场规律纳入学科发展的合法性结构,27学科集群不仅注重学科自身的学术逻辑,更注重满足社会需要和发挥社会贡献的社会逻辑,因此,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则成为大学学科集群的重要出发点。28第三,从组织形式上,应用型高校既要注重教学组织建设,又要注重学术组织建设。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组织形式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科集群的组织形式是以研究为主的学术组织形式。通过对已

27、有研究的梳理及实践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专业集群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将专业集群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基于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的逻辑将专业集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调配与人才培养的实体组织,并以专28第3期业为基本单位组建学院或跨学院组织;二是将专业集群作为教学基本单位,也就是以集群的思维对课程进行重构、开发适合专业集群的新课程,进而组织教学实践。29自中世纪大学伊始,学术组织形式便得以存在,30从中世纪大学开始经历千年的演变学科组织与教学组织的功能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学科组织形式也与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大学学院一系”的科层式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当前大学稳定的学科组织形式,31随

28、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化、知识生产动力的多重化,科层式的组织形式其弊端与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创新多样化的学科组织形式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逐渐彰显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于是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超学科集群等新的学科组织形式在探索中完善。第四,从发展目标上,应用型高校应该坚持目标多重性。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内在发展目标注重专业实力提升、自身特色强化、办学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外在发展目标则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市场的人才需求、行业的需求变化通过对专业的调整、优化、转设以调节人才培养的总量、人才培养的结构,以人才培养为契合点来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学科集群的内在发展目标是优化学

29、科布局与资源配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其学科发展的参照系是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32外在发展目标则是使学科布局与发展水平同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产出优秀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发展。33第五,从演变的逻辑上,应用型高校的演变受多重逻辑的共同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的演变的逻辑是理性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共生,学科集群的演变逻辑是学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共生。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所走的路线是遵循学科逻辑和知识的理性逻辑的封闭式建设路线,对于应用的逻辑、实践的逻辑、产业的逻辑重视不够,过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知识的应用价值。34久而久之,造成了人才

30、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张皮”问题的出现。专业集群形成则是在因循自身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共生的思维,以人才培养活动开展为载体,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市场需求逻辑和产业发展逻辑,实现了教育领域与产业域的双向耦合与交互,在这个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知识的应用性。专业集群的推进、提升与演化遵循理性逻辑与实践逻辑,一方面注重专业集群内各种要素及结构的功能更大化,注重专业集群各要素的内生性增长,另一方面注重专业集群所处社会系统、外部资源支撑、外部政策环境等外生性演化,是理性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共生演变。高校在本质上是按照知识和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学术机构,对于大学而言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

31、学术,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因此,大学发展的重要的逻辑之一便是学术的逻辑,也就是以学科建设为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在国家重大社会问题解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经济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社会需求逻辑逐步成为大学及学科评价标准的实践维度。35从学术的逻辑来看,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是大学组织结构演进的根本内驱力,知识生产的集群创新所衍生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求大学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组织界限,顺应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学科集群;36从社会的逻辑来看,无论是社会发展问题解决的复杂化、经济发展问题解决的艰难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还是新科技革命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创新化、复合

32、化,都需要大学要应需而变,重塑科研组织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学科布局结构。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专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区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对的,依据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发展历史,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布局并不是采用单一的、固定的、标准的模式,而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以及学校的办学实际,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各具特色、因校而异的发展模式。37而且随着理论界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研究的日益深入,实践界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之于高等学校发展重要性的日益重视,国家政策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引领,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日益成为新的趋势。近年来,一

33、些地方高校坚持集群式学科发展,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为中心,构建了多学科环绕的“卫星环绕”型学科集群,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走出了陶瓷与艺术、技术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38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应用型王中教,等:从专业集群走向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29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第8卷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应用型高校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的重要选择,因此要注重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力。专业和学科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与平台,学科建设与

34、专业建设应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应该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394应用型高校学科集群的建设策略20世纪后期,随着人类认知方式的改变、人类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现代科学研究逐渐由分散的个体研究、小规模的集体研究、单一学科的小型化研究向大规模的集体研究、多学科或跨学科综合研究发展,40知识体系愈来愈呈现综合化、知识生产模式愈来愈呈现集群化、人才培养愈来愈呈现复合化,以学科群为代表的多形态学科组织方式在推动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特色化发展中的优势愈来愈明显,41学科群从组织上顺应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内生要求和知识综合化的发展趋

35、势,实现了学科的融通,42成为世界范围内许多知名高校以及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模式。为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汇聚以及学科集群等新型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组织,43是各级、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自不例外。事实上,学科集群布局已经成为国内研究型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选择,自国家实施“双一流”战略以来,许多高校陆续出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袁子晗、张红伟(2018)通过对41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进行统计发现共提及建设352个学科群。其中,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群布局267个,人文社科领域85个,

36、44除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全面振兴人文学科而没有明确提出学科群外,其他高校均明确提出了学科群建设思路,国内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布局过程中积极打破常规的、传统的以单科为主的学科组织模式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与研究型大学在基础学科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群建设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群发展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尚处于“应用型高校需不需要学科建设?”的迷思阶段。毋庸置疑,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要重视学科建设,在专业集群建设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探讨学科群建设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群建设应该注重建设应用学科群,并且注重学科群建设与专业集群建设的互融互促、耦合发展。45一是根据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

37、需求布局学科群,实现学科互融交叉。46如常熟理工学院近年来不断强化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型专业建设,坚持“校地融合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本着“苏州急需、产业引领、重点突出、协同推进”的原则加强学科群建设。学校紧扣苏州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苏州产业链布局创新链,47根据苏州生物医药、光通信、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将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机械工程等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等方式实现学科群布局。二是通过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群。声学是专门研究介质中机械波的产生、接收、转换及其各种效应的学科,

38、包括声电子器件与系统、通信声学、光声技术、医学超声等研究方向,声学产业是符合国家战略、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MEMS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声学产业飞速发展。为加快建设“苏州中国声谷”,重点打造“四链融合”的创新型产业生态圈,常熟市人民政府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共建“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立足区域声学技术的产业聚集、应用服务和创新发展,政、校、企、行联合培养声学复合应用型人才,满足学术界、产业界对声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常熟理工学院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宗旨,围绕声学技术相关领域,以“

39、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四链融合为建设内容,48聚焦“声研发”“声制造”“声生活”,通过跨学科研究建设材料声学、医疗声学、信息声学、海洋声学、电声学等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声学学科群。三是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大学的各类活动要服务于这一根本使命,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要进行一体化建设。49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弱于专业建设,30第3期综观国内应用型高校教育发展的实践,学科集群尚处于生成期、萌发期,要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建设结构、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凸显学科特色,这样才能实现学科群

40、与专业集群的和谐共生。如文华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结构;根据时代发展背景和时代需求变化等,凝练学校特色学科专业方向;通过建设特色重点应用学科,打造了优势特色学科(群),文华学院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50参考文献:1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27.2 熊舜时.哲学 科学 创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12.3 胡春光,胡丽萍,黄文彬.大学学科知识的演变:知识转型的历史社会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50-55.4 谭月娥.“学科”演进的理性审视J.

41、中国高教研究,2011(9):3840.5 宣勇,凌健.“学科”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06(4):1823.6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7 王建华.跨学科性与大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6268.8 周海涛,郑淑超.“四新”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4):915.9 钟秉林.教育的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275.10 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46.11 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923

42、.12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13 张东平.区域成人高校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0):104.1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15 胡建华.“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7):58,13.16 王战军,马永红,周文辉.研究生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191.17 阎光才.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间关系失衡的迷局J.高等教育研究,2012(7):3845.18 袁

43、广林.学科专业一体化: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2):8285.19 王中教,张泽云.钻石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22(4):2028.20 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5.21 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053.22 杨道现.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132136.23 赵红凌,揭聪.广东学科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3(6):

44、117121,148.24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25 陈兴德,张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审学科本质及其演化规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48158.26 王战军,翟亚军.论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战略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1620.27 陈亮,倪静.从分化到聚合:应用学科建设的社会逻辑J.大学教育科学,2022(3):4757.28 王战军,于妍.高校学科建设与规划的五大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21(4):16.29 张君诚,许明春.应用型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维和路径选择分析J.

4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2227.30 王建华,程静.跨学科研究:组织、制度与文化J.江苏高教,2014(1):14.31 殷朝晖,郑雅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一流学科建设探索:基于哈佛大学学科建设的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9(Z1):3744.32 刘献君,张应强,沈红,等.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33 李立国,冯鹏达.从学科建设到学科治理:基于松散耦合理论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9099.34 王洪才.专业集群:应用型高校的前瞻与挑战:兼评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J.江苏高教,2022(4)

46、:7581.35 柳贡慧.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逻辑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3334.36 李凤亮.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导向N.中国教育报,20220124(003).37 白日霞,杨具田,薛国梁,等.新时代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以两所民族院校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1(2):193199.38 侯佛钢,张学敏.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9104.39 钟秉林.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教育研究,2018(10):1219.(下转第52页)王中教,等:从专业集群走向

47、学科集群: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31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第8卷身学习人工智能的意识和态度,其中一个问题是“您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均值为3.76,具体来看,有 42.5%的师范生选择了“不确定”,还有21.3%的师范生选择了“不太同意”或者“非常不同意”;而另一个问题是“您会借助网络、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及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均值为3.65,有38.5%的师范生选择了“不确定”,还有25.6%的师范生选择了“不太同意”或者“非常不同意”。这两组数据说明,师范生群体中仍有相当部分人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不够重视,也缺乏积极正向的学习行为。由此可见,师

48、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提升不仅需要教师的给予和支持,还需要唤醒和启迪,需要师范生内生动力的获得,唯有调动好师范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人工智能+教育”入脑入心。因此,要有计划地开展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讲座和宣传,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拉近师范生与人工智能的距离;要组织好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带领师范生走进智能教育得到较好开展的中小学校,增强他们的实践感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应用前景,进而增强师范生接受“人工智能+教育”的动力;最后,还可以引领师范生走进智能教育设备生产的公司企业,推动学生现场体验智能教育仪器设备,促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人工智能之于未来教育的强大魅力。参考

49、文献:1 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EB/OL.(2018-01-31)2021-09-18.http:/www.moe.G 李湘.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1(9):512.3 胡伟.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9(5):7984.4 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5 肖庆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重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4):511.6 李政涛.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J.人民教育,2017(Z3):2023.7 李栋

50、.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特质的新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8(9):8795.8 刘天平,王林发.创生知识:技术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J.课程 教材 教法,2019(4):126131.9 金生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心灵J.教师发展研究,2019(2):2734.10 唐雯谦,等.智慧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24137.11 曹如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坚守与变革J.高教探索,2021(1):5156.12 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7075.13 李云福,等.对“人工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