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事事关心》教案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12505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事事关心》教案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事事关心》教案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 事事关心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其结构。 2、能力目标 2.掌握文体、论点及作者。 3、情感目标 3.学习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 (1)学习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领会本课作者论述的“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难点 涉及有关东林党和事迹。 教学方法 朗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资料来源: 教 学 过 程(集备) 个性设计 一.导语: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读书人要 不要关心国家大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 议论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事事关心》。(板书课题、 作者 及体裁)。 二.简介作者及《燕山夜话》。 三.具体分析课文。 (一).1.投影出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齐读并提问:这副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引用、对偶(双关、排比、顶真)(能答出前两种即可,“双关”在下面的分析中有所提示,在 此不必强求;后两种修辞不说也罢,如能说出,更好。) 2.学生自行讲讲这副对联的含义。 3.看看作者的看法。(4--6节)。 (二).听朗读录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 可结合文后“思考练习”二) --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 面要紧密结合。(第6节) 追问:能不能把“一面,一面”改成“不但,而且”,为什么 ? --不能,因为前者表并列关系,表示二者并重;后者表 递进关系,更强调“要关心政治”。 --作者是这样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的(文章的思路): (先)引用对联--介绍出处--交代 动机--解释含义--(后)引出中心论点。 (三).简要回顾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提问: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来论证它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答案:如10--11节,9--11节等等)。 2.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所答,看正确答案。 <1>.第9节: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紧扣中心,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2>.第11节:总结全文。 <3>.明确:只有第10节才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再追问:这一节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四).再次疏理文章思路,归纳全文结构。 --全文共11节,可分为五大部分: 一.(1--2):引联点题,介绍出处。 二.(3--6):交代动机,解释对联,提出论点。 三.(7--8):一分为二,评述东林。 四.(9--10):论证中心,点明深意。 五.(11节):总结全文,勉励人们。 四.回顾目标,围绕第2个目标做一道训练题:学习从材料中引 出论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课堂时间紧迫的话,就留作课后完成。) 课堂 小结 作业 布置 1.理清本文思路。 2.较好的完成“从材料中引出论点”这一题目。 3.很好的阅读课文,深刻理解东林党人的有关事迹; 很好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 板书 设计 出处 动机 道理论据 对联 含义 --论点------论证---总结 结合 (一面..,一面..) (正反对比) 教学 反思 课题: 事事关心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体会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2、能力目标 具体评述东林党人关于读书和讲学的观点。 3、情感目标 领会“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重点 (1)学习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领会本课作者论述的“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难点 领会本课作者论述的“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讲读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资料来源: 教 学 过 程(集备) 个性设计 一.检查复习旧课。 二.具体评述东林党人关于读书和讲学的观点, 帮助我们正确 评价这副对联及其作者。 1.第7节,肯定他们为政治斗争而读书、讲学的进步性。 ( 体会文中转折复句的运用)。 2.第8节,指出他们在政治观点及思想根源方面的局限性。这一段评述如分为二层,如何切开? --第一层:(从开头到......时政。)指出东林党人区别正邪、议论时政的政治标准。 第二层:(从他们的思想到文末)指出宋儒理学是东林党人的思想根源。 3.宋代儒学思想体系师承关系图。 (创立东林书院) (重修东林书院) 正宗嫡传 间接师承 二程-----杨龟山-----朱熹---顾宪成、高攀龙 │ │ ┴─────程朱理学─────┴ 三.研读第10节,思考如下问题: 1.就第10节而言,中心句为哪句? 2.这一节,议论的结构是怎样的?可分为几层? 3.本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同样”前后的句子能调换位置吗? 5.末句中的“这一点”指代的是何内容? --1.首句为中心句。 2.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句是第一层;2 --7是第二层;末句是第三层) 3.论证方法:讲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见书。 5.这一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四.齐读末段,体会三句话从语气上看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有 何作用? --第一句是陈述句,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第二句是反问句,和古人作比较,目的是激励今人。 第三句是感叹兼祈使,一个“无论如何”,三个“更”,殷切地劝勉人们应该怎么做。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课文从东林党人一副对联谈起,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 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的道理,劝勉人们要事事 关心”。 2.写作特点:<1>.从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 <2>.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六.讨论“思考练习”四,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严密性。 七.讨论“思考练习”一,再次强调正反对比论证的好处。 课堂 小结 作业 布置 1.学生谈谈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看法。 2.复习整理本课内容。 3.预习--《怀疑与学问》。 板书 设计 引用对联 介绍出处 从材料中 交代动机 引出论点 上联 解释含义 下联 贯穿上下, 提出论点 事事 关心 进步性 东林党人 局限性 层层深入 承上启下 展开评述 正反对比 总结全文,提出劝勉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