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07232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市百所名校2015年高考生物模拟题分类汇编 第三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新人教版必修2 1. (2015·温州高三质检)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解析:选D 由于“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所以以该植株为父本,理论上测交后代应该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后代中出现部分红色性状,可能是图示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也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基因转移到染色单体1或2上,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2.(2015·舟山质检)如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 )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交叉互换与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区别,前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据图可看出,此现象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3.(2015·嘉兴高三质检)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 是由其等位基因B1 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 和B2 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 和B2 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 和B2 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解析:选D 新基因的产生依靠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缺失、增加和替换;B1和B2 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其转录的mRNA 碱基序列不同,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翻译合成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生物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使用同一套密码子,这也是证明生物共同起源的有力证据;B1 和B2为等位基因,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而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是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的遗传物质减半,不考虑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含有两个等位基因,故B1和B2基因不可以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4.(2015·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析:选D 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判断是否为单倍体,不是看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的数目,而是看发育起点是受精卵还是配子,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不管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均为单倍体;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多种,如低温处理、秋水仙素处理等。 5.(2015·温州高三质检)如图表示某植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下列各项中可以表示该植物基因型的是(  ) A.ABCd   B.Aaaa   C.AaBbCcDd  D.AaaBbb 解析:选B 图中相同的染色体各有4条,该植物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则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应有4个,故B正确。 6.(2015·杭州模拟)果蝇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缺失,会导致(  ) A.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减少 B.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 C.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结构都发生改变 D.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解析:选D 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缺失会导致该核苷酸所在的基因发生结构的改变,而对其他基因没有影响,故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减少;碱基配对方式是不变的,不会随碱基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缺失的脱氧核苷酸可能位于不具遗传效应的部位,或者不表达部位,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 7.(2015·湖北八校联考)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向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射线照射的链孢霉又能生长了。由此说明(  ) A.这种维生素是基本培养基的一种成分 B.自然状态下野生型链孢霉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野生型链孢霉发生了定向的基因突变 D.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维生素 解析:选D 链孢霉在用X射线照射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照射后不能生长,但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维生素后又能生长,说明用X射线照射使链孢霉发生了基因突变,不能合成该维生素。 8.(2015·丽水模拟)下列为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 —ATG GGC CTG CTG A……GAG TTC TAA—  1   4   7   10  13  100  103  106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缺失后,又在相同位置增添三个T D.第103、104、105、106位被替换为1个T 解析:选B 第6位的C被替换为T,只改变一个氨基酸;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后面的氨基酸顺序都可能改变;C、D项所述突变受影响氨基酸的数量都比B项少。 9.(2015·舟山模拟)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大小、形态一般不同 ③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应含有24条染色体 ④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一定是配子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应含有23条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也可能是单倍体的体细胞。 10.(2015·郑州模拟)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 ②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④基因型是aaaBBB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⑤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选B 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为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故②③④不正确。 11.(2015·宁波模拟)如图为一个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   B.CD段   C.FG段   D.HI段 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即FG段。 12.(2015·石家庄高三质检)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为四倍体,具有的染色体数目为N=10,n=10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解析:选C 甲和乙有性杂交产生的F1是不育的,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F1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10条染色体,其中5条来自甲,5条来自乙;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利用物理撞击的方法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 13.作物育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属于诱变育种 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培育无籽西瓜过程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 D.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解析:选C 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常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培养B选项所述水稻品种常采用的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14.如图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类的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 B.在单基因遗传病中,体细胞中含有某致病基因后,个体就会发病 C.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D.因为大多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致死的,发病率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 解析:选B 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如果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则个体表现型正常,不会发病。多基因遗传病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15.(2015·浙江名校联考)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籽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籽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籽番茄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B.用无籽番茄果实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仍结无籽果实 C.三倍体西瓜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无籽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无籽番茄属于单倍体植物 解析:选A 无籽番茄无籽的原因是人为阻止传粉,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籽番茄属正常的二倍体植物,其无籽性状不能遗传,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三倍体无籽西瓜由于没有种子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但其无籽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遗传下去。 16.(2015·浙江十校联考)下列有关培育转基因动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整个培育过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 B.培育转基因动物所需的目的基因都是从供体细胞中直接分离得到的 C.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成功,表明科学家可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D.转基因动物与原动物相比,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而使其基因型发生了改变 解析:选C 转基因动物培育的转基因过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目的基因可以从自然界中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出来,也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17.(2015·台州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并需要植物组织培养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须经过基因突变 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Ⅰ→Ⅴ 解析:选C 经过Ⅲ培育形成④的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畸变;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处理的幼苗在自然状态下就可以长成纯合植株,不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成能稳定遗传的品种⑥通过常规的杂交育种需要很多年,通过单倍体育种只需两年,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 18.(2015·浙江金华十校联考)现有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要利用甲、乙两种植株的各自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较快获得纯种的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解析:选C 由于并不清楚两种植株的亲缘关系及控制产量和耐盐程度的基因,所以不一定能实现杂交。 19.正常的家系中可能生出先天愚型患儿。生出先天愚型患儿的比例在20岁的母亲中约占1/2 000,30岁的母亲中约占1/1 000,40岁的母亲中约占1/100,在45岁以上的母亲中则高达1/50。下列预防先天愚型的措施中,效果不好的是(  ) A.遗传咨询 B.产前诊断 C.适龄生育 D.胎儿染色体筛查 解析:选A 先天愚型是由于父亲或母亲在产生生殖细胞时,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因此,通过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此病的发生,效果并不好。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解析:选D 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故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1. (2015·金华高三联考)图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A地区的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障碍,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选B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为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障碍,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但两个种群的部分基因库组成可能相同。 22.(2015·菏泽联考)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的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析:选C 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的DNA相差2.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23.(2015·舟山质检)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自交产生F2,试问: (1)取F2中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2)取F2中的雌雄果蝇自交,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3)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4)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交,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5∶1 B.8∶1 C.5∶3 D.3∶1 解析:本题涉及不同范围的果蝇中,自交或自由交配产生后代遗传概率的计算。设等位基因为A、a,依题意,灰身对黑身是显性。 (1)解法一 果蝇属雌雄异体生物,自由交配必然是在雌、雄个体之间,而F2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均有三种可能:1/4AA、1/2Aa、1/4aa;但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中能产生aa的组合方式如下:①1/2Aa×1/2Aa,②1/4aa×1/4aa,③1/2Aa×1/4aa,④1/4aa×1/2Aa,通过计算各组合后代中黑身(aa)个体的概率,即得到aa=1/4。 解法二 在自由交配的群体中,可采用先求出a基因频率,再求aa的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在F2群体中,a基因频率为1/2,则后代中黑身个体的概率aa=1/2×1/2=1/4,故灰身与黑身之比为3∶1,答案选D。 (2)解法一 由于群体个体之间不是自由交配,故不能使用基因频率的方法来计算。F2中雌雄果蝇自交方式有三种,即①1/4AA×AA,②1/2Aa×Aa,③1/4aa×aa,通过计算组合②③后代中黑身个体的概率,即得到aa=1/2×1/4+1/4×1=3/8。 解法二 在果蝇自交这个群体中,纯合子(AA+aa)+杂合子(Aa)=1,而F2中Aa=1/2,F2自交后代中Aa=1/4,故aa=(1-杂合子)/2=3/8,答案选C。 (3)解法一 F2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1/3AA,2/3Aa,自由交配有4种方式,①1/3AA×1/3AA,②2/3Aa×2/3Aa,③1/3AA×2/3Aa,④2/3Aa×1/3AA,但只有2/3Aa与2/3Aa杂交时才能产生aa,故aa=1/9。 解法二 F2灰身果蝇中a基因频率=1/3,其后代aa=1/3×1/3=1/9,答案选B。 (4)F2的灰身果蝇自交方式有两种,即1/3AA×AA,2/3Aa×Aa,则aa=2/3×1/4=1/6,答案选A。 答案:(1)D (2)C (3)B (4)A 24.据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 解析:选D 假设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00个,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基因总数为150个,而B和b基因的个数分别为42.32×2+7.36+46=138,7.36+0.32×2+4=12,故B的基因频率为138/150×100%=92%,b的基因频率为12/150×100%=8%。 25.(2015·济南模拟)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下列哪项不是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A.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定向突变 B.抗生素滥用对耐药基因进行定向选择 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 D.基因突变 解析:选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对耐药基因进行定向选择,且耐药基因所表达的酶能使多种抗生素失活;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产生此菌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26.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为(  ) A.0.2    B.0.3    C.0.4    D.0.6 解析:选D 由图示可知第36个月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推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即a=aa+1/2Aa=0.4+1/2×0.4=0.6。 27.(2015·金华联考)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共同进化的产物 B.小黑麦的产生没有改变生物基因库的数量和基因频率 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不可育 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C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并不是共同进化的产物;小黑麦是一个新的物种,它的出现增加了种群基因库的数量。 28.(2015·绍兴模拟)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在这个种群中,D、d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55.3%,44.7% B.52.5%,47.5% C.47.5%,52.5% D.55%,45% 解析:选A 题干中只是说dd的个体被淘汰,没有说DD、Dd个体数量变化,因此,种群中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变为10/95、85/95。 2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选B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项正确。 30.(2015·湖北八校联考)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障碍,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选C 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即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基因库,并非只有一个种群基因库。 31.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解析:选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A项正确。大豆植株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B项错误。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应该逐代增大,C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错误。 32.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 群来源 敏感性纯 合子(%) 抗性杂 合子(%) 抗性纯 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信息,该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但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基因突变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2%+1/2×20%=12%,B项错误;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能得出该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高,C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 33.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B.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进化为新的物种 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 解析:选C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其仅对隐性纯合子起作用,对杂合子不起作用,但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其对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起作用,则甲、乙分别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和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少于隐性基因;生物对环境是否适应是一种性状表现,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34(2015·南京模拟)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所示,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____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___(选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解析:(1)由起始密码子(在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碱基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则发生G→U的变化,所以对应的密码子由GUC变为UUC;正常情况下,二倍体植株基因成对出现,所以基因型为RR的植株在DNA复制后R基因最多,有4个。(2)F1为双杂合子,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的是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MMhh、MMHH、mmHH、mmhh,且每种纯合子均占F2的1/16,故F2中四种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HH∶MmHH∶MMHh∶MmHh=1∶2∶2∶4,将其分别与mmhh测交,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可能的原因有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正常情况下,配子中应只含一个H基因,在只有一条4号染色体的情况下,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4)检测植株的基因组成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但是题干要求为杂交,故应选用测交方法来进行检测。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其结果如下: F1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 F1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F1中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本题也可采取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分析同上。 答案:(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实验步骤: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结果预测: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Ⅱ.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答案二: 实验步骤: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结果预测: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Ⅱ.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32.(2015·杭州模拟)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对该鼠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注:除要求外,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 (1)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统计:观察并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填入表格中。 野生型 突变型 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雄性小鼠 A 雌性小鼠 B (3)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且位于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A=0,B=_______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④如果A=B=1/2,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且位于________________。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_______,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解析:让该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雌性全为野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雌雄性都有突变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如果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XDYd或XdYD。 答案:(1)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3)①Y染色体上 ②显性 X染色体上 ③0 ④显性 常染色体上 (4)显性性状 XDYd或XdYD 35 (2015·浙江六校联考)玫瑰精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精油,被称为“精油之后”,能调整女性内分泌、滋养子宫及缓解痛经和更年期不适等。 (1)玫瑰在生长期容易受到蓟马害虫的危害,研究人员预通过基因工程将抗虫基因导入玫瑰体细胞中,从而培育出抗虫玫瑰。抗虫基因可从某种微生物中提取,若目的基因序列未知,则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 (2)为了使玫瑰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科研人员不断通过多种育种方式来改良本地玫瑰。已知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处理,请分析回答: EE×ee―→F1―→ 甲×乙―→丙玫瑰 丙玫瑰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 (3)已知玫瑰为二倍体,某株玫瑰出现了可遗传的新性状,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新性状出现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组加倍? 解析:(1)在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中,若目的基因序列未知,则可通过建立基因文库并从中筛选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2)由题可知,甲的基因型为Ee,通过减数分裂产生E和e两种配子,比例为1∶1;乙的基因型为EEee,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EE∶Ee∶ee=1∶4∶1,因此丙玫瑰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EEE∶EEe∶Eee∶eee=1∶5∶5∶1。(3)要判断新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组加倍,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 答案:(1)建立基因文库并从中筛选 (2)EEE∶EEe∶Eee∶eee=1∶5∶5∶1 (3)取玫瑰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加倍,则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未加倍,则为基因突变所致。(预期结果及结论不作要求) 36如图表示小麦的三个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 Ⅰ、Ⅱ表示染色体,D为矮秆基因,T为抗白粉病基因,R为抗矮黄病基因,均为显性,d为高秆基因。乙品系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系,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数是42条,若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的染色体数相同,则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2)乙品系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丙品系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抗白粉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翻译阶段,________沿着________移动,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4)甲和丙杂交得到F1,若减数分裂中甲Ⅰ与丙Ⅰ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将随机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F1产生的配子中DdR占________(用分数表示)。 (5)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中矮秆抗白粉病植株再与丙杂交,后代基因型有________种(只考虑图中的有关基因)。 (6)若把甲和乙杂交得到的 F1基因型设为DdTt,请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F1经单倍体育种得到矮秆抗白粉病纯合子的过程。 解析:(1)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的染色体数相同,则普通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42/6=7条染色体。(2)乙品系为基因工程产物,其变异类型为DNA分子重组即基因重组;丙品系染色体黑色部分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应属于染色体畸变。(3)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不断地移动以读取mRNA上的密码子,由tRNA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